调查中的“小插曲”
2011-12-29孙丹隽
少年文艺·我爱写作文 2011年6期
星期五,老师布置了一项特殊的作业:在双休日里开展关于“正确使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调查。我欣喜若狂,期待着这个不寻常的双休日。
星期六,爸爸为帮助我寻找调查素材,决定带我出去吃饭。
我们去了一家生意兴隆的小店,店虽小,但也像模像样、干干净净:精美的菜谱、整齐的桌椅、别致的雅间、通透的大厅……嗯,感觉不错,我兴奋地翻开菜谱,寻找我爱吃的菜——其实我的小秘密,不说你也知道,我在“挑毛病”。
忽然,我发现了“目标”,心中窃喜,菜谱上把“豆豉”的“豉”写成了“鼓”,那道菜变成了“豆鼓鲮鱼”。多么低级的错误呀!可不能再让错误传递下去。我目不转睛地盯住这个字,思考着,然后告诉服务员:“阿姨,这个字写错了。”一时间,我感觉周围人诧异的目光在我和服务员身上来回移动,服务员阿姨说:“小孩子不点菜拿菜谱干吗?”说罢,她就拿起菜谱走了。我心急如焚,不能让这个错别字在我眼皮底下溜走。突然,我灵机一动,计上心来,高声说道:“我要一份‘豆鼓鲮鱼’!”旁边一位阿姨说:“小朋友,不是‘鼓’,是‘豉’,差别可大了哦!”
我故意提高音量:“菜谱上明明写的是‘鼓’!”这个阿姨一翻菜谱说:“真的!菜谱上写错了。”服务员顿时面红耳赤,支支吾吾地道歉:“对……对不起,我们马上改。”
等菜上来,我立刻开始大吃特吃……我正埋头“进攻”豆豉鲮鱼,突然,一本新菜谱摆在面前,真漂亮,一小张彩纸剪成火花状,中间醒目地写着“豉”。“满意吗?请以后常来‘找错’。”服务员笑着摸了摸我的头,我也不好意思地笑了。
这次经历让我学会了很多。学会了用知识说服人,学会了讲策略地、和谐地达到目的。我真是受益匪浅呀!
发稿/田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