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激励教师岗位成才 打造教师幸福工程

2011-12-29易善平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11年5期

  江苏省南京市建邺区把办好“教师幸福、学生快乐、群众满意”的高品质教育作为发展导向,全面实施教师幸福工程,激励教师岗位成才,让每一位教师成长在学校、成功在讲台、成才在岗位,用“四个高度”夯实教师幸福的根基,谱写出教育发展的精彩华章。
  
  全面提升教师身心健康度
  
  近年来,建邺区委区政府不断完善教师幸福从教的良好机制,不断加大财政投入,专门召开教师队伍建设大会,先后三次出台尊师重教“十件实事”并逐一落实,营造出浓郁的尊师重教氛围。建邺区每年按照教师工资总额2.5%标准足额拨付教师培经费,在此基础上每年再安排200万元作为教师队伍建设专项经费,投入5500万元在全市各区县率先全部解决教师住房补贴,为全区教师定期体检并为其未成年子女办理意外伤害保险。2009年底全部兑现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绩效工资。区教育局与高校合办本科函授班和教育硕士辅导班,对获得本科和硕士学位的教师,分别一次性奖励1500元和3000元。先后组建起教师合唱团、舞蹈团等十余个教工文体团体,教师业余生活日益丰富。
  全区广泛开展以“爱生意识、师表意识、履职意识”和“激情办学、真情爱校、亲情培育”为重点的师德主题教育,锻造“三个意识、三情育人”为重点的建邺教师精神。在每年新教师招录、教师引进面试时,专门设定职业倾向性问题,让真心热爱教育、热爱孩子的人任职从教。按照“助人者自助”,建邺区还建立起新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合格证制度,在所有学校建起心理健康教育咨询(活动)室,让每一位“心灵导师”的内心充满阳光和自信。各校积极推进“一主(即校长负责制)两翼(即教代会、校务委员会)”的学校管理制度建设,深化学校民主建设,充分尊重和发挥教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和地位,通过教代会、校务委员会和职工之家等有效形式畅通渠道,依法治校,民主管理,营造出政通人和、心情舒畅的工作氛围。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成就度
  
  建邺区始终把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作为教育发展的重要抓手,遵循教师专业成长规律,实施教师岗位成才计划和“五星级班主任”认定,建立并完善五个层次的教师专业成长等级评定制度,让每一位教师和班主任立足本职,体验岗位成才的幸福。
  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成长,学校就必须关注每一位教师发展。每年的教师职评、年度评优、教学绩效考核,其结果往往是荣誉的光环只留给了少数人,为此,建邺区教育局全面实施教师“岗位成才计划”,打破职称和年龄限制,建立起“合格教师、种子教师、能手教师、领衔教师和卓越教师”五个等级的教师专业成长等级认定制度,研制并推广《教师专业成长手册》,让每一位教师制定出清晰的职业发展和专业成长规划,配备理论导师和实践导师“双导师”,把岗位成才的目标具体到每一位教师,内化为教师全员参与的自主责任和自觉行动,做到有计划、有保障、有表彰,真正让每一位教师成长在学校,成功在讲台,成才在岗位。
  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进程中,处于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重要岗位的班主任,往往只有德育评优系列做支撑,难以对全体班主任专业化发展产生持久的推动力。从2008年起,建邺区在总结20余年现代班集体建设和“生本德育”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出台并实行《“五星级班主任”成长及认定办法》,为班主任专业化发展设置五个星级台阶,明确相应待遇,鼓励班主任在专业发展道路上自主发展,鼓励班主任长期坚守一线岗位,搭建起班主任专业成长阶梯和个人发展的平台。
  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教师职业幸福和成功的基础,而校本研训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外驱力。建邺区完善以各学校校本研修为主体,以区教师进修学校专业培训为支撑的教师培训网络,形成“名特教师、高级教师、骨干教师、青年教师”四位一体的整体培训模式。通过“菜单式”培训、专题项目培训、使用《教师专业成长手册》等有效形式,做到以研带训和以改导训。同时打造个性培养平台,与高校合作建立教育人才培养基地,举办“名师发展研修班”,配备理论导师、实践导师“双导师”并度身定制个性化培养方案,一批批骨干名师脱颖而出。在2010年南京市第六届学科带头人评选中,建邺区有10位教师榜上有名,入选比例位居全市前列,而这正得益于建邺区着力实施的教师岗位成才计划和名师引领工程。
  
  提升教师对学校的贡献度
  
  早在2005年,建邺区出台《名教师、名校长工作室管理制度》,深化“青蓝工程”建设,设立第一批“特级教师工作室”“名教师工作室”和“名校长工作室”并实施项目管理,名特优教师依托工作室组建名师发展团队,充分发挥骨干名师的辐射引领作用,着力打造名师团队,构建名师带骨干团队、骨干团队带全体教师全员教培新机制,全面提升教师对学校的贡献度。
  建邺区创新优秀教育人才管理模式,实施名特优教师工作室项目管理,有效发挥其专业引领、岗位示范作用。对区域内获得特级教师、名教师称号的在岗教师,发挥其传、帮、带作用,在区域内与3~10名种子教师“结对子”,实施项目管理,促进种子教师向能手教师、领衔教师和卓越教师发展。获得名校长称号的在职校长,承担全区学校干部培训任务,并固定传、帮、带区域内3~5名青年管理干部。根据《建邺区名特优教师岗位考核试行办法》,每年由区教育局和学校分层次组织考核名特优教师当年的工作绩效,考核结果与岗位津贴挂钩,同时积极与知名高校、科研院所挂钩,为名师成长搭建成才“立交桥”,有力地促进了一大批优秀青年教师迅速成长。为扎实推进区域教育高位均衡发展,建邺区积极试点学区化管理、联校制管理,实施骨干教师柔性流动,让每一位骨干名师带动一门学科、带领一个团队共同发展。
  “星级”认证让班主任走上“星光大道”,“星级”班主任建设更让每一个班集体倍添活力。实行“五星级班主任”认定工作以来,先后通过一、二星级班主任认定482人,三星级认定32人,四星级认定6人,数人积极申报“省内外知名德育专家”条件的“五星级班主任”,获得星级称号的班主任占全区班主任总数80%以上。五星级班主任队伍建设形成了以班主任为核心的班集体建设团队,激活了现代班集体建设和“生本德育”活力。全区每一位班主任整合班集体建设力量,主动参加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并取得结业证书,开展德育创新实践活动,关注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德育科研水平,发挥班主任示范引领作用,各校出现了班主任竞争上岗的局面,并完善了班主任竞争上岗制度,锻造出一支稳定的高素质德育工作者队伍。
  
  提高学生、家长的满意度
  
  区域教育发展的最终成果应该由群众评判,并让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教育实惠。建邺区落实“学有优教”,梳理22项教育民生目标并逐一落实,出台并实施《教育民生工作行动计划》,通过推进新校建设,完善全区教育布局,缓解百姓子女上学远问题;不断提升教育内涵品质,持续提高教学质量,满足老百姓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同时扎实开展“教育五进”、区域义务教育学生家长满意度调查,落实一批惠民实事,不断提升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
  建邺区在全区教育系统深入开展局领导进街道、机关进学校、学校进社区、校长进课堂、教师进家庭为内容的教育服务“五进”活动,建立社区和学校“双向服务”联系卡,实现学校与社区双向服务,不断完善服务家长、服务社区、服务社会工作机制;建立教师与家长面对面沟通制度,全区每位班主任通过家访、约谈等形式与班级每位学生家长进行面对面沟通,每学期不少于2次;局机关干部定点联系2~3所学校,建立起机关服务学校长效机制;全区所有学校从2008年起每学期开学前根据学生身高增长状况,调节课桌椅高度,以保护学生身心健康,并形成学校常规制度;编印发放《建邺教育便民手册》,为全区少年儿童发放免费素质教育活动券等;每年均委托民调机构开展全区教育系统教育满意度民意调查,并将调查结果纳入学校办学绩效考核。
  关注弱势群体,确保每一位孩子受教育权利。在做好“助学券”和生源地助学贷款发放的同时,2009年建邺区各中小学设立“学校爱心助学基金”,区教育局设立“教育爱心助学基金”,不断扩大“爱心助学基金”的资助对象,帮助家庭贫困学生健康快乐成长。全区每位党员和团员教师每年至少结对帮扶一名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有困惑的学生,定期沟通,提供无偿辅导和帮助。建邺区在全市首创“社区四点钟学校”和“快乐课后”,利用社区场地,学校教师义务辅导,解决部分小学生下午放学后家长接送难题,受到社会各界一致好评。切实解决好区域内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优质义务教育,让每一个生活在新城的孩子有学上、上好学,尤其是让外来民工子女享受“同城待遇”,共享一片蓝天,从2008年秋季起,我区实现流动人口子女一年级新生全部进入公办学校就读。
  建邺区实施教师“岗位成才”,打造教师幸福工程,激活了教师发展的内外驱力,涌现出一批敬业、精业的师德先进群体和师德标兵的同时,全区师资队伍整体指标均全面提前达到并超过江苏省“教育强省”和南京市“教育名城”标准,骨干教师群体和名师团队的不断壮大为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目前,全区教师待遇看好、地位看重、发展看远,全区教师队伍稳定,骨干名师队伍逐年壮大,每一个建邺教育人都能切身体验职业的幸福并化作终身从教的不竭动力。在教育行风评议现场打分和摸底调查中,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对教育的满意度达到97%,建邺区也先后成为南京市德育工作先进区、南京市基础教育课改先进区和江苏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先进区、省师资队伍建设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