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编辑出版类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探讨
2011-12-29朱冬梅
出版科学 2011年4期
[摘要]依据新疆出版业和本地人才需求现状,提出编辑出版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在兼具一般应用型人才素质基础上,提出具有先进意识、技能扎实的应用型人才作为新疆编辑出版教育培养人才的特色。结合人才培养目标,探讨课程体系与当地文化结合,实践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新疆编辑出版类专业培养目标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853(2011)04-0065-03
新疆出版业在加强民族团结、繁荣少数民族文化事业、促进新疆各民族及各地区的全面发展、维护国家安全与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中央援疆政策的大背景下,支援新疆的各出版单位,带来的是资金和管理理念,但是不可能带来大量专业技术人员,各族编辑出版人才还需要本地培养。在这样一个背景下,2009年,新疆大学人文学院在新疆新闻出版局的支持下,在全区首先开设了编辑出版专业,设在中文系名下,并作为新疆大学人文学院重点发展专业来扶持。
在人才缺口下,新疆编辑出版类人才培养目标合理定位更具社会意义。新疆编辑出版类人才的培养目标要结合区情民情进行充分定位。人才培养模式也要因地制宜,结合新疆当地的生源条件、社会需求、办学基础进行合理调整,以适应新疆出版业的发展。
1新疆出版业发展对编辑出版类人才的需求现状
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多种语言和文字并用的自治区,全区1200多万少数民族人口中,80%分布在天山南北的广阔农牧区,尽管目前大部分地区已基本实现了扫盲,但仍不具备全面使用汉文出版物的语言文字能力。按照党和国家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新疆目前用维吾尔、汉、哈萨克、蒙古、柯尔克孜和锡伯6种语言文字出版发行图书、报刊、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其中少数民族出版物占60%以上。在新疆,出版业既是市场,也是战场。幅员辽阔的南北疆农牧区尤其是南疆地区,一直是分裂势力传播非法出版物的重灾区,如果不采取有力措施,党的思想文化阵地就不能得到巩固。
新疆现有编辑和发行方面的人才数量和质量远远不能适应和满足发展的迫切需要。一些编辑、发行人员观念落后,满足于现状,沉迷于被援助的“等、靠、要”思想之中,缺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做好出版工作的市场意识和应对挑战的本领,缺乏危机感和积极进取精神,工作作风散漫,效率低下,工作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在人员结构中,高学历高职称编辑少,缺少业务骨干,整体素质不高,往往造成图书选题策划能力较弱,编校质量不高。制约新疆出版发展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发行人员文化层次偏低,综合素质不高,沿袭发行工作传统观念,工作方式不能与时俱进,市场拓展能力不足。
新疆出版业人才缺乏的现状,导致各出版社自身造血功能明显不足。根据我们对新疆新闻出版局、各出版社、期刊社、报社、书店所作的市场调研,归纳起来,目前新疆出版业急需以下几方面人才。
策划人才。这类人才要了解新疆区情,能收集、理解、分析来自新疆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生活等各个方面的信息,揣摩读者的阅读心理,能够分析判断收集信息的内涵及其利用价值,策划符合新疆市场需求的高质量的选题。
营销人才。要求懂市场、熟悉行情,有敏锐的市场分析判断能力,图书信息捕捉能力,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和运筹谋划能力。
版权贸易人才。既熟悉国内有关编辑与出版市场营销的方针、政策、法规,又了解国际法律知识,还精通少数民族语言和一门外语,了解新疆及中亚国家出版业现状,能打开新疆出版局面的外向型人才。
计算机网络人才。掌握计算机应用技能,具有扎实的图文编排、网络应用能力。
这些人才目前缺口很大,尤其缺乏少数民族出版人才。由于各种原因,内地又很少有人愿意过来,目前新疆出版业急需的各类人才只有依靠本地培养。
2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编辑出版类人才培养目标探讨
要成为一名优秀的适合新疆区情的编辑出版人,必须做到“得心应手”,“得心”为上,“应手”为能;“得心”即把握正确的出版方向,确定正确的经营目标,做正确的事;“应手”即很善于操作,包括对内容的操作,编辑制作、营销和内容的再创造。
2.1从“得心”上来说,培养具有“四有”意识的出版人
第一,具有正确的国家观和民族宗教观。
出版业作为当今媒介文化的重要形态之一,作为大众文化的一种载体,在向人们提供感官娱乐、精神审美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甚至支配着人们的价值观、精神状态、人生态度等。新疆在全球化进程飞速加快的今天,传统与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并存与交织使得新疆国家安全问题进一步复杂化,境内外敌对势力从未停止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和破坏。比如,他们利用宗教意识和片面、狭隘民族意识,大量复制出版境外政治性和宗教类非法出版物,在新疆地区传播,从内容上看,这些出版物大多以杜撰歪曲历史、鼓吹宗教狂热和圣战以及煽动民族分裂、破坏祖国统一为主。
所以,培养新疆编辑出版类人才首先要在国家观和民族宗教观上把关,即牢固树立“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国家凝聚力”观念。要按照政治家办出版的要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和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再教育,增强编辑出版队伍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严格把握出版导向,造就一支让党和人民放心的编辑出版队伍。
第二,具有法律意识。
编辑出版不仅承载着精神产品生产加工的重大社会责任,同时,又承担着保证出版过程符合国家各项政策法规和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以及不损害著作权人合法权益的法律责任,这就要求编辑出版专业的学生要对法律知识有一定掌握,熟悉各类编辑出版法律法规。新疆有着丰富多彩的民族特色版权艺术资源,如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在文学、音乐、医药、舞蹈等领域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但由于版权保护不到位,公众版权保护意识较为薄弱,一些民族的珍贵艺术面临失传、绝迹。作为从事编辑出版文化产业后备军的出版专业大学生,其法律意识的高低,不仅关系到大学生从业质量,也关系到新疆版权资源的有效开发,甚至关系到新疆地区的稳定与发展。因此,对新疆编辑出版类专业学生法律意识特别是版权意识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第三,具有现代化意识。
在新疆这样一个相对于全国来说不发达的地区,具有现代化意识是保证新疆发展的动力。对编辑出版类人才现代化的要求首先是编辑观念、思维的更新,具有改革创新的动力与追求;其次是现代信息技术与手段的应用,掌握以计算机应用为主的编辑出版现代化的各项技术与能力。
第四,具有国际化意识。
当今社会早已进入全球化社会,身处祖国西北角的新疆不仅未能例外,而且因其与8国接壤,与中亚有9个民族跨界而居的特殊地理位置,在“走出去”工作中更具有“近水楼台”的天然优势,其国际化意识的要求甚至更强。这就要求我们的出版教育要有真正的国际视野,不仅包括资金、出版文化资源的全球化,还包括出版技术和出版理念的全球化。
2.2从“应手”上来说,培养适应新疆出版业需要的本地化技能
首先,作为一名编辑出版人,应掌握专业技能。一个合格的编辑出版人员,应对图书的策划、选题、编辑、制作、发行、贸易以及整个出版社的经营管理知识,都有充分了解。
其次,掌握一门少数民族语言和一门外语。新疆多民族地区语言众多,民族出版事业在推动新疆民族地区发展、进步和促进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历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胡锦涛总书记在关于新疆工作的讲话中,明确提出要支持少数民族文字出版事业。不掌握一门少数民族语言,无法推动民族出版事业的繁荣。同时,不掌握一门外语,新疆出版业“走出去”工程无法有效推动。
第三,掌握计算机技能。当今出版业,以多媒体技术为基础的电子出版物日益多样化、个性化;基于互联网的网络出版和电子商务更加便捷化、普及化;按需出版、即时印刷冲击着现有的出版模式;数字化管理逐步替代传统的出版管理模式。出版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对信息化技术、网络平台、多媒体转换等现代化技术的应用和依赖。新疆出版业当前乃至未来需要的不仅是传统意义上了解和熟悉出版的工作者,更加需要的是能够适应数字化环境的计算机人才,要具备较为娴熟的现代传媒技术操作的能力。
3编辑出版类实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探索
人才的培养目标是服务社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素养的人才,培养模式决定教育质量。若要完成新疆少数民族高素养编辑出版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则必须在课程体系设计、实践教学和考核评价体系等方面不断完善和创新。
3.1借鉴内地课程体系,补充新疆特色课程
作为新疆第一所开办编辑出版类专业的高校,在办学经验匮乏的情况下,最简便的方法就是借鉴内地高校较为成熟的课程体系。
我们在武汉大学的对口支援下,借鉴了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出版科学系的课程体系,在学科课程和专业课程上与其保持一致,在特色课程上补充了适合新疆区情的特色课程。
注重新疆语言文化知识的学习。依托新疆大学人文学院,编辑出版类专业围绕边疆特色,开设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民族学、宗教学、民俗学、西域文化等课程,让学生精通各族语言、文学、文化,了解新疆历史与现状,使学生具有扎实的语言文化素养。
注重实用技能的培养。为适应新疆出版业的新需要,我们加强了出版经济类课程和数字技术理论与应用课程的教学力度,开设了出版经济学、市场调研与预测、信息系统工程、电子排版技术、数据库应用、信息处理技术、多媒体制作技术等课程。
3.2学校与出版发行单位携手创办教学实践基地,将实践提前
加强实践环节,使受教育者具备高水平的实际操作能力,是新疆编辑出版专业学生应对出版单位需求的必然选择。新疆大学编辑出版专业与新疆人民出版社、新疆大学出版社签订实习基地,培养学生的出版实践能力。同时,新疆大学人文学院在新疆和田地区、吐鲁番地区设立实习基地,在维吾尔族聚居区学习维吾尔语。一般来说,学生实习大都安排在大三,学了理论之后再去实际锻炼,但在没有懂得编辑出版行规业律、运作方式的前提下,听课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因此,我们将实践提前至大一,让学生入校学习一年编辑出版理论课后,利用课余和寒暑假去实践基地兼职锻炼,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培养职业意识。只有在实际工作中,学生才可以发现自己的知识结构需要做哪些补充和调整、如何处理工作中的人际关系等。学生才能有目标和紧迫感,让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在实践中强化知识,做到学以致用。
3.3改革考试评价体系
学业考试不拘一格,可试行用社会上编辑职称考试的试题考察在校生,让他们提早熟悉业内知识;也可让他们就一篇稿件、一部书稿自行审改,提出意见,作为平时考察的成绩;还可以“主题”的方式完成调查报告。要求学生结合课堂教学内容,选择自己的研究主题,让学生围绕主题去看书、去调研、去写作,目标明确,既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又提高自己的实际应用能力。
4结论
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编辑出版类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要结合区情、民情,特别要结合新疆出版业对人才的需求,培养具有先进意识、技能扎实的应用型人才。在教育模式上,要采取各种措施确保人才质量,具体是通过完善课程体系内容、突出实践环节、改革考试评价体系来保证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
参考文献
[1]米吉提·卡德尔.新疆新闻出版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J].新疆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