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少数民族出版业发展立足点

2011-12-29迪丽拜尔.阿不都热依木

出版科学 2011年4期

  [摘要]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了独具特色、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少数民族出版业应该充分发挥文化资源优势,弘扬与传播民族优秀文化,服务特定的目标读者群,利用现代新技术,积极开拓创新,走集约化道路,向“专、特、精、新”方向发展,创造少数民族出版业与众不同的发展模式。
  [关键词]少数民族出版业民族优秀文化品牌读者群新技术
  [中图分类号]G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853(2011)04-0060-03
  
  少数民族出版业是我国出版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满足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和发展的重要历史使命。
  少数民族出版与一般出版不同,对少数民族出版来说,规模大未必是最好的选择,只有最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因此,少数民族出版业应该充分发挥文化资源优势,积极开拓创新,走集约化道路。正如柳斌杰署长所说的,向“专、特、精、新”方向发展,创造少数民族出版业与众不同的发展模式。下面与同行交流一下看法。
  
  1立足于弘扬与传播民族优秀文化
  
  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了独具特色、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在文化趋同现象日益加深的现代社会,研究与传播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少数民族优秀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少数民族出版业义不容辞的使命。
  
  1.1保证质量
  图书质量是出版业永恒的主题,它不仅是图书的生命线,是品牌的物质基础和价值基础,更是出版业的生命线。
  少数民族出版离不开少数民族文化,文化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又是一个很敏感的话题。作为少数民族文化产品的生产者和供应者,对少数民族出版来说严格把好质量关尤其重要。因此,少数民族出版业在保持出版物品种适度增长的基础上,要努力提高出版物质量和效益,充分保障少数民族读者的基本文化权益,创造优质的精神文化环境来提高知名度,得以生存并不断发展。
  
  1.2多出精品
  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也创造了流传至今的文献古籍和巨著。蒙古族的《江格尔》、藏族的《格萨尔》和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被称为“中国三大英雄史诗”。可见人类历史和文明的传承都是通过出版实现的,民族出版传播的是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民族出版扎根于民族文化,具有无限的生命力,民族特色在一定意义上来说是少数民族出版业的保护伞。因此,少数民族出版应从主要依赖于数量、规模增长的粗放模式向大力提高质量、效益的集约型发展模式转变,增强精品意识,以民族特色为少数民族出版资源的独占性优势,挖掘出像《维吾尔手工艺术》《哈萨克民间乐器集锦》《锡伯族民间散存清代满文古典文学》《卫拉特蒙古历史文化丛书》那样富有研究、传承、贮藏价值的精品图书,实现盈利的同时提高形象,推动出版业走上持续健康发展的良性轨道。
  
  1.3打造品牌
  打造少数民族文化品牌是发扬和创新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文化品牌不仅有社会效益,还有经济效益。实施品牌战略是发展少数民族出版业的必由之路。
  品牌在于创新、在于个性、在于特色,民族性是少数民族出版最显著的特性。少数民族出版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雄厚文化资源优势,一方面要走到市场上去研究市场规律,不断创新,在长期的发展中塑造出自己的特征;另一方面要制定专业化发展战略,找准市场定位。这是不同类型出版社形成自己的特色并进一步建立品牌的关键。
  
  2立足于服务特定的目标读者群
  
  作为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者,少数民族出版业最主要的社会功能是服务,在这方面只能加强,不能弱化。但是,由于读者在爱好、需求、价值取向和购买习惯等方面存在差异,加上每个出版社都有它的出书范围和特点,出版社不可能同时为所有的读者提供服务或产品。因此,少数民族出版要创新服务理念,采用“一专多能”方式,立足于主业,从自身的资源优势和出版特点角度考虑,专注做好主业,集中精力巩固并发展特色产业,甚至要做到不可替代的垄断地位,在拥有足够的资力和资金优势的条件下才考虑扩大产业分类。
  
  2.1为本民族读者群服务
  对少数民族出版业而言,本民族读者才是它永久的市场,为本民族读者提供服务是它的使命。因此,少数民族出版应重视品种多、数量少的读者需求特点,把握市场走向,了解读者的需求,向读者提供优秀的精神文化食粮。一方面,善于发现、挖掘如《故乡母亲》《哈萨克族阿依特斯》《飘荡的灵魂》《蒙古族民歌集成》那样的优秀文学著作、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精品力作等,提高精品图书数量;另一方面,重视农牧民读者开发,扩大农村出版物市场,为广大农牧民提供买得起、看得懂、用得上的各类出版物。
  
  2.2为对少数民族文化感兴趣的国内读者群服务
  少数民族多姿多彩的文化风俗一直吸引着许多非少数民族读者,研究少数民族问题的专家、学者和师生也不少。目前,除了民族类汉文版作品外,译成汉文出版的少数民族著作很少。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多种语言、多种文字的国家,在这个大家庭里,加大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原创作品的出版,将一批优秀精品力作、文学著作、反映改革开放以来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重大研究成果翻译成汉文,供给非少数民族读者,让他们了解少数民族及其发展水平,加快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协调发展也是少数民族出版义不容辞的职责所在。
  
  2.3为对少数民族文化感兴趣的国外读者群服务
  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与周边国家民族文化共生发展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宗教信仰、民族风俗方面的相似相同是推动边境民族之间的文化共生发展的精神支撑。这对少数民族出版来说是一个大好机遇。
  少数民族出版应着力利用其地域优势和文化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出版业在国际文化交流中的桥梁作用。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民族性是民族出版最显著的特性,这种特性是其他出版业甚至是国外出版也无法替代的。最近几年,少数民族出版物版权输出量的不断增加充分肯定了这一点。因此,要挖掘、策划像《西域服饰》《汉文史籍中的柯尔克孜族资料选译》《哈萨克民间乐器集锦》那样的特色精品,实现“走出去”梦想。这样扎根于民族文化的图书不仅本民族读者喜爱,还得到国内外有关读者的关注。
  同时,加大《十二木卡姆》《蒙古秘史》《大藏经》《玛纳斯》《江格尔》那样的传世之作的修订出版力度,拓展周边出版物市场,加强对外宣传、展示、推广、销售工作,提升少数民族本版出版物在国外的影响力。
  
  3立足于现代新技术
  
  出版业本身就是技术发展的产品,所以一定要坚持站在技术的前沿,用新的技术、新的手段解决文化生产和传播问题,少数民族出版业也不例外。当代出版业正处于一个发展和变革时期,传统的出版方式在变,传统的阅读方式也在变,出版行业正面临着传统出版与数字化出版的挑战。这一切变化对少数民族出版的影响越来越大。
  
  3.1加强信息交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成员的科学文化素质也不断提高,对新技术、新品位的需求日益增长,读者群已远远不满足于原创作品。少数民族出版业利用信息时代带来的便利,加强行业间的信息交流、合作和支援,争取名社名编协助策划、编写和出版。同时,争取资金或技术投资,加大本民族以外语言文字作品的翻译出版力度,翻译出版一些中外名著,科普读物和教育类图书。
  
  3.2面向数字出版
  对于少数民族出版来说,数字出版是一个强烈的挑战,也是一个机遇。一方面,少数民族出版品种多、数量少的需求特点适合迈进数字出版;另一方面,数字出版所需的资金和技术对少数民族出版来说不是一般问题。因此,要积极探索以数字化技术改造传统新闻出版业的生产、管理和传播方式,延伸出版产业链,促进出版产业升级。根据数字化、网络化发展的趋势,积极推动编辑、出版、印刷、发行向主要流程的数字化发展,推进传统出版业向现代出版业的转变。
  
  参考文献
  [1]满福玺.民族出版业发展导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