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探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未来出版之路
2011-12-29王宏
出版科学 2011年4期
[摘要]对古典文学名著现代出版凸显出来的问题进行分析。目前市场中古典文学名著重复出版现象严重,选题策划具有很大局限性,古典文学名著应该走大众化道路,针对不同的读者进行分层出版。同时,在装帧设计上,要准确把握图书艺术性与商品性的双重属性。面向市场,最终实现由数字化向数字出版的转变。
[关键词]出版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大众化数字化装帧设计
[中图分类号]:G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853(2011)04-0045-05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乃至世界文明的巨大宝藏,作为已经被发掘出来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古典文学名著有着巨大的社会价值。古典文学名著的整理及出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起着重要作用。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们阅读需求、阅读习惯的不断变化,古典文学名著的出版,无论从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通过对古典文学名著出版现状的分析,以及对现存问题的思考,我们也许能从中探索到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未来出版的发展思路,从而打开一个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出版的新局面。与此同时,古典文学名著作为国外了解中国文化的一个窗口,也可借助其出版来传播华夏文明,为中国和平崛起助一臂之力。
1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出版的基本现状
1.1内容上依托传统文化精髓
目前,涉及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出版的出版社非常多,大部分社会科学出版社都有涉及。其中主要以中华书局、人民文学出版社和上海古籍出版社等几家出版社最为优秀,最具权威性。所出版的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内容主要包括诗词曲赋、明清小说和散文三大部分,其中诸子散文、四大名著等的出版最多。
根据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自身的特点,反映到出版中主要有以下优势和劣势。优势一,中华几千年的文化传统积淀丰厚,中国人骨子里就有一种对传统文化的渴求;优势二,古典文学名著经历了较长时间的考验,是古典文学的精华,是完全经得住推敲的。这种对于传统文化的渴求本身就提升了出版社编辑从业人员对古典文学名著出版的积极性。同时,读者对于古典文学名著的认同,更为其出版提供了便利。
劣势方面,现代人对古典文学名著文字语言上的理解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尤其是大的社会环境的变化,使人们在内容理解上存在一定困难。因此,与一般的图书相比较,古典文学名著出版的难度就更大一些。此外,正是由于古典文学名著的“经典”地位不容动摇,目前出版社编辑人员出版古典文学名著时都比较拘泥于常规,不容易放开思路。
1.2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并进
从目前的出版市场来看,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的出版主要包括两种形式,即传统出版的印刷品形式与数字出版的电子书籍。
传统出版技术制作的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其装帧风格一直都相对比较稳定,一般都较为古朴典雅。与其他书籍不同,古典文学名著除拥有平装本与精装本以外,还有价格高昂的“豪华本”。一般来说,因为古典文学名著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所以高价书的出版也是市场选择,无可厚非。此外,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丛书的出版非常多,涉及的出版社也有很多。除中华书局的《古典文学基本丛书目录》等大部头丛书,还包括人民出版社《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北岳文艺出版社《古典文学名著》、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三秦出版社《中国古典文学丛书》等,不胜枚举。
当前出版的古典文学名著数字产品,大部分仅仅是对古典文学名著的简单数字化。如由北京超星公司主持的“超星图书馆”网站中录入的《中国古典名著大系》,北京电子出版物出版中心出版的《中国古典名著百部》等。古典文学名著的数字出版尚在发展阶段,并不成熟。对于古典文学名著的出版,现阶段还是以传统出版为主。
2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出版问题凸显
2.1缺乏创新,层次划分不明晰
2.1.1出版缺乏创新,导致大量重复出版
目前,古典文学名著一般都采用名著本身加解析的方式组织内容、划分体例,编排方式比较单一,加之文学名著不会涉及著作权问题,从而导致古典文学名著的大量重复出版,且出版物质量参差不齐。
重复出版不仅浪费了大量出版资源,还给读者的甄别选购带来很大麻烦。除了前文中多家出版社重复出版古典文学名著丛书以外,据国家图书馆的馆藏抽样检索,截至2004年,可以粗略鉴别的图书种数,曹雪芹《红楼梦》就有390种,施耐庵《水浒传》133种,吴承恩《西游记》292种。名著的大量重复出版也说明出版社在选题策划上还带有很强的局限性。
2.1.2读物分层与读者对象无法实现完全对接
目前市场上的古典文学名著大量重复出版,其内容大同小异,出版社并没有真正做到根据读者的年龄、阅读需求及知识背景出版相应的读本。而古典文学名著出版在读者定位上的分层不到位恰恰造成读者对象在选购与阅读上的困难。
古典文学名著的青少版主要针对在校初高中学生,但青少版读物中仍不乏一些过于艰深的读本,甚至还有一些出版社把一些高尖深的专业研究性著作当作大众化读本来出版。这种现象不在少数,许多读者在选购和阅读时都表示遇到过此类麻烦。出版物内容质量与出版社的出书水平密切相关,对于古典文学名著的出版,各个出版社无论规模大小、水平高低,几乎都会涉及到。出版物内容编排存在问题,自身的读物分层不清晰、不到位,该类读物与相应读者的对接就没有办法实现。
2.2装帧设计大同小异,数字出版流于形式
2.2.1传统出版物装帧设计缺少创新
传统出版物的装帧设计对于图书的价值有着很大的影响作用,图书既是一种精神产品,又是一种文化商品,图书装帧的重要作用在图书的这两种属性中都有较大的体现。对作为精神产品的图书来说,其装帧设计直接影响着图书的整体文化价值。而对作为文化商品的图书来说,好的装帧对于图书的促销则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目前,我国古典文学名著的装帧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少创新,整体上设计也大同小异。同时,对于图书的精神产品与文化商品两种属性的均衡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首先,图书装帧技术性问题。目前,国内纸张型号较少,书籍的开本也多数设计成大小三十二开或大小十六开,十分单调,给版面设计的多样化带来了一些困难。其次,古典文学名著装帧设计的艺术性问题。目前,古典文学名著在设计过程中较多地使用了中国传统元素,与其本身的文化气息正好相契合。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对于古典文学名著的设计就是将中国的传统元素做简单的相加。市场中很多名著只是将传统元素做了简单组合,并没有与书中的主题相协调,因此在设计上往往平庸,有较多的重复,鲜有新意。第三,图书的商品性与艺术性不统一。目前,许多古典文学名著,有的过分追求艺术性、追求古典,有的则将商品性放在首位,追求装帧的现代化来吸引读者的眼球。这都是只注意到图书的艺术性或商品性的表现。图书的商品属性要求古典文学名著在装帧上要有创新,能够吸引读者的眼球。读者在选择图书时,能够最先并最直观地给读者留下印象的就是图书的整体设计,好的设计在图书销售中往往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为了图书的商品性而忽视甚至排斥艺术性。
2.2.2简单数字化非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出版
数字化是将传统出版物从纸质媒介转换为数字化形式。当前古典文学名著的数字化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中文古籍数据库、光盘版古籍和古籍网络化。古典文学名著的数字化应该以实现读者的检索、阅读和存储等为目的,而目前的古典文学名著数字化,仅仅是将传统纸质媒介上的文字搬到电子设备上,没有将相应的校勘、标点、注释和翻译等功能应用于数字化产品。因此,只能说目前古典文学名著的数字化只实现了技术上的转变,并不能算是真正意义的出版。
此外,关于古典文学名著数字化转向市场,面临的一个巨大问题就是目前我国数字电子市场尚不完善,版权问题严重,古典文学名著的电子版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不够大,进入市场后将遭遇到来自盗版的巨大冲击,整顿盗版问题是目前中国整个出版业面临的巨大问题。
3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出版的未来展望
3.1内容明晰分层,实现大众化
3.1.1探索新思路,实现古典文学名著的大众化传播
古典文学名著作为已经被发掘出来的经典著作,具有极高的含金量。然而,正是因为文学名著在人们心中留下的经典形象,才使得人们对文学名著的出版拘泥于传统的模式,缺乏创新。古典文学名著的大众化传播正是要我们开拓思路,打破藩篱,突破选题策划中的局限,从而避免古典文学名著出版的大量重复。
《百家讲坛》带来了一场“国学热”,在思考其获得成功原因的同时,我们发现它也为古典文学名著的出版提供了一种新思路,那就是使古典文学名著走出象牙塔,进入寻常百姓家,实现真正的古典文学名著的大众化。把这种常人看来曲高和寡的经典著作深入浅出地进行讲解,使它平民化,满足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渴求,同时使知识的接受变得更加容易。
诗词曲赋类著作因其形式的特殊性,导致面对的市场不大,但这并不意味着这类著作只能拘泥于常规,创新在此类作品出版中也非常重要。安意如的古典诗词赏析系列获得的成功说明,虽然现代人很少应用此类文学形式,但将其与现代文学形式相结合不失为一种新思路。用现代式的美文形式讲述来体味古典诗词曲赋之美,也可为其带来较好的销量。
3.1.2针对相应读者对象,实现分层出版
古典文学名著的大众化是作品面向市场的一种新思路,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来实现它的广泛传播。但这种新思路并不是要一味将名著大众化,如果一味地通过使名著变得简单来方便读者的理解,势必会造成名著注水的状况,使得名著庸俗化。因此,大众化要针对一定的读者对象,能够对古典文学名著不甚了解的读者起到兴趣引导的作用。
真正要走古典文学名著的规范化出版道路,还需要针对不同的读者对象,明晰读物层次划分。对于古典文学名著的出版,针对目前读者状况应该分为三个层次:首先,是针对青少年以及普通群众的初级读物;其次,是面向非专业人员等具有中等文化水平的一般性读物:再次,是针对专家学者以及专门的研究机构的精深研究资料。古典文学名著只有具备了明晰的分层,才能有明确的读者定位,方便读者进行选购。上海古籍出版社有着几十年的发展历史,是一家老牌古籍出版社,在现代化的浪潮中,能够有着不错的发展且长久屹立的重要原因就是该社在做古籍传播工作的同时坚持做古籍整理工作,使得出版社实现平衡发展。
3.2装帧创新,真正实现数字出版
3.2.1装帧要结合传统与时尚,兼顾艺术性与商品性
针对古典文学名著在装帧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思路。
首先,对于图书装帧中的开本问题,这不仅是古典文学名著面对的问题,也不是出版社能够轻易解决的。要实现纸张型号的突破到普及,离不开技术的革新。其次,古典文学名著装帧设计中将传统元素简单相加,是因为图书设计过程中设计思路与名著内容沟通的欠缺。所以,对于古典文学名著的设计一定要看重封面设计的“立意”。“立意”决定着图书的外在所创造出的整体意境。因此,要求“立意”必须与全书的主题相协调,使得读者在看到图书的整体设计时就能够对图书的思想内容有较直观的认识。图书装帧的“立意”应该是对图书整体内容的理解和提炼,在此基础上,着重图书美感方面的设计,给读者带来感官和精神上的美好享受。对古典文学名著本身的传统性来说,应该在设计中较多地加人中国传统元素,同时考虑读者现代化的审美情趣,在古典文学名著的设计中将传统与时尚相结合,切不可一味古典或者一味现代。如果一味追求古典,势必会使古典文学名著的整体设计缺乏现代的审美情趣,而一昧追求现代则会使古典文学名著缺乏需要的古典文化气息。这也是对古典名著的艺术性和商品性做出均衡的一种体现,即要求图书的装帧要同时兼顾自身的艺术性和商品性。港台地区中文图书设计往往简洁直接,版式编排也非常突出,并取得较大的成功。我们可以充分借鉴港台地区在图书装帧方面的经验。
3.2.2数字电子产品转向国际市场,数字化要实现向数字出版的转化
目前国内数字电子市场压力巨大,数字电子出版物可暂时避开国内市场,将重点放在国际市场。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国际上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更多外国人开始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兴趣。自2004年11月起,中国在世界各地兴建孔子学院,截至2009年11月,全球共建立孔子学院282所,孔子学堂272个,共计554所,分布于88个国家(地区)。古典文学名著在国外有着较大的市场需求,而且一些发达国家有着较为健全的版权保障体系,因此,针对国内数字电子市场巨大的压力,暂时将古典文学名著的数字电子出版重点转向国际市场也是一个较为理性的选择。
数字出版与数字化有着本质的区别,数字出版是指一种崭新的出版理念,包括数字化编辑制作、数字化印刷、数字化发行以及数字化阅读消费,数字化只是数字出版的一部分。当前数字化遭遇的困境随着技术的发展也将不是问题。古典文学名著要实现由数字化到数字出版的过渡,就一定要结合传统出版品牌,利用现代数字技术,实现不可复制的创造性出版,如加入对古典文学名著的翻译、鉴赏以及相关研究等特色内容,实现由数字化向数字出版的过渡,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出版,以及与此相接连的数字化印刷、数字化发行以及数字化消费。电子图书可以充分发挥其在音、像上的优势,实现优势整合,达到最佳效果,例如,在进行《全唐诗》的电子图书出版时,可以根据每首诗的不同情境,配备相应的图像、声情并茂的朗读,甚至加入与该诗相匹配的背景音乐和专业诗歌赏析、品评。可以说,数字出版的来临非但不会冲击古典文学名著的出版,反倒有可能为它迎来一个新的时代。
注释
[1]沈望舒.中国古籍出版发行之管见[J].出版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