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编辑活动基本规律研究的三点不足

2011-12-29王志刚

出版科学 2011年4期

  [摘要]编辑活动基本规律的研究存在三点不足:概念表述词语存在争论;基本规律以偏概全:规律多元、以繁代简。期待改变研究策略,实现编辑活动基本规律研究的突破。
  [关键词]编辑学基本规律理论研究不足
  [中图分类号]:G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9-5853(2011)04-0029-03
  
  编辑活动的基本规律是编辑学研究的重中之重,是编辑学的立学之本,因为对一门学科的理解和把握,首要的是认识它的发展规律。但令人失望的是,关于编辑活动的基本规律,近30年各家学术观点一直争论不休。中国编辑学会原常务副会长邵益文先生在《30年编辑学研究综述》一文中详细介绍了编辑活动基本规律的讨论情况,列举的实例都很有代表性。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科学研究中心范军先生在《关于编辑活动基本规律的讨论》一文中,对国内二十多年来关于编辑活动基本规律的讨论进行了全面、系统梳理,把研究者们的理论研究方法归纳为三大类:一是哲学视野中的编辑活动基本规律,代表人物是林穗芳、向新阳、徐柏荣、邵益文等老一辈学者;二是社会学、文化学视野中的编辑活动基本规律,代表人物是阙道隆和王振铎;三是传播学视野中的编辑活动基本规律,代表人物是刘呆和田胜立。
  毋庸置疑,各家各派的观点、研究角度和研究方法都颇具建设性,在相当程度上揭示了编辑活动基本规律的基本要索和合理内涵,就差一层窗户纸未捅破。可是,欲捅破这层窗户纸并非易事,研究者们争论来争论去,一直没有达成统一认识。问题出在哪里呢?我以为是三方面的不足阻碍了编辑基本规律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1概念表述词语存在争议
  
  从哲学角度探讨问题的研究者们,认为想弄清编辑活动的发展规律,首先要摸准编辑活动的基本特征。多数论者认为“选择”和“加工”是编辑活动的基本特征,在概念表述中用这两个词比较贴切和精准。其代表人物是陈景春先生。他认为“选择和加工”应当是编辑基本规律的核心,用这两个词来界定编辑活动的基本特征具有同一性、概括性、简单性和可操作性。仝冠军先生的观点与上述观点一致,但在语词的选用上却持不同意见。他认为,把“选择和加工”作为编辑活动的本质特征是不准确、不清晰的,“价值判断与规范化才是编辑活动的本质特征”。他把“价值判断”与“选择”进行了比较,认为前者比后者内涵丰富,更能体现社会环境对编辑活动的影响,同时,“规范化”比“加工”更明确地指出了编辑活动的行业准则。我认为,在编辑活动中,选择作品就是在进行价值判断,不然怎么能够“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呢?其价值判断的涵义是不言自明的。加工稿件,也是一件使原创作品规范化的工作,有的论者用“优化”一词,意即使之优异化,完全符合出版要求。但如果说成“价值判断作品,规范化稿件”,则有生造词语之嫌。试比较这样两句话:“随着书籍的诞生,以选择和加工为基本特征的编辑活动便应运而生了”和“随着书籍的诞生,以价值判断和规范化为基本特征的编辑活动便应运而生了”。显然,前者语意简洁明了,贴切自然;后者复杂,不通畅,甚至有些别扭。因为,“价值判断”的语义非常宽泛,对世间万事万物的认识,都需要作价值判断。所以,用它来表述编辑活动的基本规律是不合适的。
  
  2基本规律以偏概全
  
  编辑活动作为社会文化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是异常鲜明的,社会环境对编辑活动的影响力之大,制约性之强,有时甚至起决定性作用。所以王振铎先生把编辑基本规律分为内部生成规律和外部运行规律的看法是很有见地的。“规律即关系”,搞清楚编辑活动这一事物内在的生成关系和外在的运行关系,将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正确地揭示编辑活动的基本规律,是一条行之有效的正确思路和方法。可惜后来没有看到王先生进一步的研究成果,而从人类文化学角度研究编辑活动的“文化缔构规律”观点却成了王先生探讨编辑基本规律的主打议题。十分看重编辑与社会的关系的论者是林穗芳和阙道隆两位老先生。林穗芳先生从编辑活动的矛盾分析人手,认为解决好编者、作者与读者之间供需关系的矛盾,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需要,就是编辑基本规律。阙道隆先生从编辑社会学角度切入,把编辑与社会的关系强调到了极致,直截了当地说:“在文化创造和传播过程中编辑与社会相互作用规律,就是编辑基本规律”。从编辑社会学的层面来看,两位老先生的意见十分中肯,但如果把他们的观点当成编辑基本规律的正确表述却不妥,理由有二。第一,探讨某一事物的规律,最要紧的是搞清事物之间内在的必然联系,弄懂了该事物同一类现象的本质关系或本质之间的稳定联系,其规律便昭然若揭。上面说王振铎先生的观点很有价值,意即他所说的内在生成规律是编辑活动赖以存在的前提,编辑活动中编辑主体与编辑客体之间的关系,才是这一事物最原始、最直接、最密切的内在联系。它是研究编辑活动基本规律的根本要素。合此,只强调事物的外部因素来界定编辑基本规律显然是不够全面的。第二,规律是某一事物所特有的,不同于其他运动形式,同其他活动有着质的区别,它是不能相互转换的,也是不可替代的。两位老先生的观点过于宽泛,编辑与读者供需之间的矛盾,编辑活动与社会相互作用的问题,在出版学、传播学、新闻学的研究上同样适用。
  
  3规律多元,以繁代简
  
  在上述列举的关于编辑活动基本规律的表述中,有这样一种研究现象——编辑基本规律多元论。比如徐柏容先生的求同,求异,求和与求同、异、和互济规律;质量效益同步规律;主体、客体矛盾统一规律。任定华先生的信息知识有序律,信息、知识载体结合律,信息、知识传播律。逸士先生的三条编辑规律:一次性和创新规律,增值性和优化规律,有序性和最佳运行规律。还有陈建国先生提出的编辑四大规律:“和之律”“质效同步规律”“同异互济规律”“主客观矛盾统一规律”。如此多的“三规律说”“四规律说”,让人看得眼花缭乱,应接不暇。不可否认,这些观点均有其不同程度的合理内涵,甚至很有见地。但关键是这种编辑规律多元论会使问题复杂化,大有“不识庐山真面目”之感。某一事物的基本规律只有一条,编辑基本规律也是如此。我们探讨的是编辑活动基础的、基本的、根本的、本原的、一贯的、稳定的、决定着编辑活动发展方向的规律,这个规律只能是唯一的。它要求研究工作者通过对编辑活动各种关系的充分论证,用准确的语言和科学的概念把它界定下来,使人看得懂,明其义。如果将规律多元化,把本来比较深奥或不太深奥的问题搞得玄妙,深不可测,学习者“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也是很自然的事了。
  靳青万先生致力于编辑学基本原理的研究,对编辑活动基本规律的认识也颇有心得。他认为“推拉创变律”应是编辑活动和编辑学唯一的基本规律。应当说他的这一见解很有创意,可给人的感觉太深奥。乍一看,什么是“推拉创变律”令人费解,再一看,推是“源体推进律”,拉是“用体拉动律”,创是“主体创新律”,变是“客体变革律”,还是没弄懂。抛去“推拉创变律”之玄妙、深奥不论,单是“源体”“用体”这两个新名词就够伤脑筋的了。在文学艺术领域,创作最高的境界是简洁、自然,所谓“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理论研究是解惑、答疑的工作,努力做到深入浅出、简单明了、通俗易懂,应是研究者的责任。如果以繁代简,故作深奥,制造玄机,生造词语,只能使理论研究工作陷入怪圈中,得不偿失。
  由此引发我的一个思考:自编辑活动这一事物诞生之日起,编辑规律就蕴藏其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从事编辑工作的人也完全是按照这一铁的规律来做事的。显然规律是客观的、公正的。可是,为什么当我们回过头来研究、探讨它时,却显得有些捉襟见肘、相形见绌呢?“不识庐山真面目”,难道真的是因为“身在此山中”吗?笔者以为,社会科学中的基本理论概念等同于自然科学中的公式、定理,一定要科学、精准,来不得半点草率或偏执。也许理论研究者改变一下研究策略,调整一下陈述语言和表达风格,效果就不同了。期望与大家共勉。
  
  注释
  [1]陈景春.选择与加工:编辑活动基本规律的核心[J].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