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评李尔钢新著《词义与辞典释义》

2011-12-29汪耀楠

出版科学 2011年5期

  在辞书学界,我直在关注着李尔钢的论文,希望他能在辞书学领域有大的建树,提出并解决些理论问题,为我国篷蓬勃勃进行的辞书编纂事业提供理论参考。
  一
  词典学在欧美已成显学。一位德国友人曾寄给我一本欧洲语言学术讨论会论文集,那里面的大部分论文都与词典有关,不少论文都是通过对词典的研究讨论语言学问题的。在我国,有的学者就是引进西方的语言学理论来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魏世弟在《中国现代辞书学派的生长》一文中曾分析过这一现象,把中国现代辞书学分为三个派别,即理论派、实践派、传统派。
  尔钢不属于其中的某一派,他的论著给人的深刻印象或者说是鲜明特点就是兼收并蓄,视野开阔。他撰写的《词义与辞典释义》主要参考文献就有121种,其中西方的有20种,这还不包含征引多种字词典的例宇和条目。他征引的文献包含着人类学、符号学、认识论、语言学、语义学和词典学的著作。我们看看《词义与辞典释义》谈“词的由来”的征引情况就可窥见一斑。他先后提到的人物有古埃及的索斯神、日本的太阳女神天照、古巴比伦的那布神、古印度的创世神婆罗贺摩之妻萨拉斯洼蒂神、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普鲁士科学院士苏斯米希、我国末代的王安石、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英国达尔文、法国卢棱,叙述了与他们有关的语言起源的观点。而征引的书目先后则有《荀子·正名》、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圣经·旧约·创世记》、许国璋《论语言和语言学》、巴奇《埃及巫术》、《孟子·滕文公上》、刘师培《小学发微》、章炳麟《国故论衡·语言缘起说》、赫德尔《论语言的起源》、高名凯《语言论》、王力《汉语史稿》、利奇《从概念及社会的发展看人的仪式化》、萨丕尔《语言论》、《周易·同人》、《淮南子·主术》,一万字的篇幅征引26种有关论述,然后得出自己的结论或者归纳成若干问题进行分析。词的由来,语言的起源,本书讨论了四点,即神创造语言说、语言起源于感叹说、语言起源于契约说、劳动创造语言说。作者写道
  这些解释,应该说都还有待于证实。神授说不必详论了,世上本来就没有神。感叹说解释不了个人的情感与语言的社会性之间的关系,毕竟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而个人的感情最多是个人的生理心理的问题。社会契约说看到了语言的社会性,但是讨论契约需要使用语言,社会契约说解释不了最初没有语言如何速成契约这一问题。劳动说合理地解释了语言产生的最根本的社会需求,但它指出的是语言产生的社会条件,还不是人们所需要的对于语言产生历程的具体描述。
  接着作者叙述了为探求语言产生的真谛,人们对灵长目动物大猩猩等、幼儿、处于原始状态的部落语言进行的研究,感叹道:
  但是,迄今为止,人们仍无法获得令人满意的关于语言是如何产生的解释。
  征引文献材料,旧时和当代的难易程度是很不一样的。过去学富五车的人方能做到的把论点或结论的确立放在记诵或翻检大量资料的基础上,现在在电脑中寻检即可获得。因此见到我上面抄录作者征引的人名、书名,可能会说,这也值得提么?而我却不仅提到,还在那些征引之后又引出了作者的议论,这是我要说的重点。
  评价论文,有多方面的标准,而知识的广度和识断的深度是一个重要标准。从我上面的介绍和全书征引的材料看,这本著作对所征引的材料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和自己的识断是难得的。在我们国家,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往往是具有权威性的。所谓权威性,就是颠扑不破的、不可改易、人人得绝对认同、服从的真理性质。恩格斯对权威曾有过专门的论述。本书对语言神授说、感叹说、社会契约说和劳动说逐一说明其问题之所在,表明了一种求真求是的精神。在评价恩格斯的观点时,把这位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的革命导师放在同其他学者平等的地位来进行讨论,指出不足,尤其难能可贵。
  语言或词的起源尚无致认同的结论,作者采取“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态度,只谈到了人们所达成的一些共识,而不是“强不知为知”,作出某种结论。这是做学术研究应有的态度。
  二
  把词义看作是一种结构,把释义看作是解构,是这部作品展现给我们的新的内容。在讨论“实词的意义”中,作者引出索绪尔表示对语言符号的认识椭圆图和奥格登·理查兹的语义三角图,说明了词义结构及其解析,指出,后者以三元(即①事物;②符号;③思想或所指内容)解释语义,相对于索绪尔的二元(符号与概念,亦即椭圆图所说的音响形象与概念)解释“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作者对二元这种其来有自的解释语义方法,援引古今中外学者的观点进行了介绍和分析。古希腊柏拉图以“词”和“事物”二元对举、中国先秦荀子的“名”“实”对举,以及公孙龙子韩非子并英国罗素等人的有关论述都进行了深入讨论。接着又介绍和分析了古今中外使用三元法解释语义关系的情况。《周易》的物、意、言三元说,《墨子》的实、举、言三元说,《庄子》的物、意、言三元说,都是饶有意味的。作者介绍论述先秦的三元说,指出近现代学者对古代学说的继承,对所论对象古今中外的重要论说,都作了交代。
  对词及其意义的论述,既是语言学、词典学的问题,也是逻辑学、哲学的问题。在中国哲学史上,名学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课题。胡适早年所著的《先秦名学史》为我们理解词、词义或者说名和实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例如孔子把“正名”看作是“为政”的第一要务,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包含着词和词义这两个方面。孔子强调正名和正辞,远比我们现在所说的术语规范深刻,他是要以严格的思想的确定性和伦理道德的约束性来规定名的内涵和外延,以实现他生活在乱世之中对社会思想和政治制度重建的追求,这是具有立法性质的“拨乱世反之正”的学说。
  我们知道,《春秋》是先秦时代最重要的一部史书,那里面的记事用词方法有着特别深刻的内涵。所谓孔子作《春秋》,使乱臣贼子惧。惧什么’惧的是“春秋笔法”和“微言大义”,惧的是历史对他们罪恶的记载,遗臭万年。而这个记载往往就是一个动词如,“杀”“弑”“侵”之类;“卫州吁弑其君完”“晋赵盾弑其君夷皋”“卫人杀州吁”。弑用于犯上,杀用于被杀的本人是杀人者或篡位者。这种现象,不仅仅是可以作为词义二元解说的事例,也可以从三元方面去理解。
  本书的写作,十分注重历史。不论是解释语义关系的二元法、三元法,凡关涉历史诠说者,不论中外都作了介绍。19世纪末,德国学者弗雷格发表的《论意义的所指》和《对意义的所指的解释》,区分了符号、意义和所指,指出在一般情况下,符号有相应的意义,意义有相应的所指,所指有不止一个符号:而在有些情况下,一个符号有意义,但没有所指。又说,把握了意义,并不一定就把握了所指。这些征引介绍,对我们理解词义和释义都是至关重要的。
  三
  本书的第、二、三章从语言学理论上论述了词和词义的问题,而四至十四章论述的是释义。
  这是一个完整的释义体系,它包含了“注释的释义与辞典的释义”“定义释义”“辞典释义方式”“专科释义与知识附加”“虚词释义”“多义词的释义”“同形词及其注释”“词类与词性标注”解释使用中的语言”“释义元语言”“双语释义”。
  逐一评价这些问题,在一篇不长的文章中是困难的,我只想就“注释的释义与辞典的释义”和“定义释义”谈谈作者所做出的贡献。
  所谓释义,就是用解释语言解释被解释或被说明语言,也就是西方所说的以元语言解释目标语言,在词典中也就是用右项来解释左项。中国传统训诂学在这一方面是做得很深入的。黄侃在《训诂学要略》中曾以“用语言解释语言”作过概括的说明和深入的分析,成为训诂学理论的圭臬。然而训诂不同于词典,训诂著作如《尔雅》之属虽属于辞书,但大量的训诂则是对古代文献的传注笺疏,也就是对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某个字词或句子的解释,因此文籍训诂释义对象的单一性和释义的具体性同词典释义的概括性和多义性就成了二者最根本的区别。我在几篇文章(见《词典学研究》四川辞书出版社1990年)和《注释学纲要》(语文出版社1991年)一书中谈到过这个问题,在《注释学》中又以专章“辞书与文籍注释”进行了论述。王宁教授在《单语词典的性质与训诂释义方式的继承》(见《中国语文》2002年第4期)对这一点曾作过深入的分析。《词义与辞典释义》对这一问题的讨论是深刻的。作者写道“注释的释义的特点,首先是它的对象,是存在于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具体的词语意义”,“首要要求就是准确,即不要让读者误解了这个具体环境中的具体意义,也不要将不是这个语言环境中该词语应有的意义错误地当作这个具体环境的具体意义。因此注释的释义最重视的是揭示目标语言的概念意义,附加意义如色彩、文体意义等,由于具体语言环境的存在而可由读者自己认识,相比之下就不那么重要,所以注释的释义可以较多采用同义词对译”。
  在讨论注释的释义时作者又以王引之《经传释词》卷九所举训诂名例《诗经·邶风·终风》的“终”字释义与词典释义的关系,并引出英人李约瑟的话作为支撑。
  王念孙、王引之的训诂名例,我曾在《注释学纲要》第八章“古汉语词义注释中的若干问题”的“误虚为实”中作过专门的讨论,并向研究生和同事特别推荐过这个例子。《终风》有“终风且暴”“终风且霾”等句,毛传释为“终日风”,郑笺释为“竞日风”。而王念孙以“终……且……”关联,释“终”为“既”,为表已然之词,而其子王引之又以大量用例进行考证、分析,从而使“终……且……”“终……又……”这种固定结构,经过类比归纳,得到正确的解释。
  尔钢的这部著作对这事例作了分析后感慨道这“已经具有了相当的归纳概括的性质”。接着又作了下面的论述
  李约瑟指出:“归纳法作为研究方法的重要性,首先是中国人在语音学中阐明的。17世纪初期,中国学者就系统地应用丁归纳法,并使用了我们西方人在归纳中所使用的术语。”归纳概括方法的使用,使学者的眼界超出了具体文献和孤立的语言环境,并为辞典释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辞典在此基础之上眼界进一步开拓,进一步采用了完全不被具体文献所范围的形式时,也就获得了自身的长足发展。
  这是十分精彩的议论。文籍注释的具体性、单一性和词典释义的概括性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说明。
  注释方法或演绎,或推理,或类比,或归纳,在我国先秦诸子中是运用得很普遍纯熟的,《墨子·别墨》有一套完整的理论。这种理论用之于观察分析客观世界,就是由个别到一般,以求得“对于整类事物都适用的个普遍性规律”,较之于类比,“归纳不过是建立在更广泛的事例观察上的类比”。胡适在《先秦名学史》中对这些问题的论述是很充分的。
  我们现在讨论的是词典的释义,逻辑学上的这些方法对考证、释义,尤其是多义词释义都是适用的。
  李约瑟说归纳法是中国人在17世纪研究音韵学提出的。清代学者对方音声类和韵部的研究和他们的训古研究一样,取得了超越前人的成就,引得式的掌握材料,进行类比分析,然后归纳出若干规律,至今还值得我们借鉴、学习。而在词义的注释上,产生于先秦,完成于汉世的《尔雅》则是运用归纳法训释同义词的个典范“初、载、首、基、肇、祖、元、胎、落、权舆,始也。”“绍、胤、嗣、续、纂、绩、系,继也。”这和词典从大量用例中归纳词义是相通的。
  作者又以较多的笔墨回顾了西方的有关情况,介绍了有关《圣经》经文和法律条文意义阐释的“释义学”、以古希腊文献为研究解释对象的“古典文献学”和19世纪德国哲学家施莱尔马赫等人的观点,把读者的视野带到了十分宽广的领域,使我们能够从个更高的层次来观察作者所讨论的问题。
  第五章“定义释义”是本书写作的一个重点。作者引用布龙菲尔德对词典释义的要求,将定义释义确定为比一般成熟的词典释义更高出一个级别的、具有现代词典特征的释义方式。这一章的第一节,使用了大量篇幅论证定义释义的现代性。指出定义释义符合使用简练的语句揭示概念所反映对象特有属性的特点。作者在这节中揭示释义的过程,“大体就是使用元语言显性的义位,来置换被释词的隐性义素,从而使被释词的意义由隐到显的对等置换的过程”。应该说,作者在该书中所作出的这一概括表述,揭示了定义释义功能之所以能够发生的原因,使我们对于定义释义的认识,能够更加接近于理性。也是在该章节中,作者指出,由于概念是被释词最核心的意义,因而定义释义方式理所当然是词典释义最合乎逻辑的选择。为了论证这个观点,该书在这
  节中对自兹古斯塔以下许多认为词典释义并不需要准确、科学和本质地界定词的意义的观点进行了批评性的分析,有破有立,在论辩中阐述了释义应有的对于准确和科学性的追求。
  这一章的第二节,是在肯定定义释义是最具有现代词典特征的释义方式的前提下,进一步对词典释义语言种差解释所作的补充探讨。作者将语言种差界定为“辞典定义所包含的所标示事物及其概念以外的只涉及语言这特殊事物本身的那些部分的种差”。这读起来有些拗口,但在这一界定之下所做的分析工作对于揭示被释词与其他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却颇有好处。一般讨论释义的著作很少做这种分析,而对于释义精细化和科学性来说,具备理性的认识确有必要。
  第六章论述词典释义方式,在列举了几种对于释义方式有代表性的看法之后,分析了所谓附设语境式释义方式的利弊,然后提出了作者自己的“释义方式的定义式视角”。在更换个观察角度之后,指出了多数研究者容易忽视的在释义的撰写过程中又可能确实存在的“省略”的问题。
  以下直至第十章,是对专科词、虚词、多义词、同形词进行的分类的研究。
  四
  从以上对于该书主要内容的简述可以看出,由于将语言学理论较好地结合词典编幕实践且勤于思考,尔钢能够做到在学术问题上不守樊篱,勇于提出自己的看法,许多观点有相当的学术深度。赵振铎先生在为该书所作的序中评论说“胜义纷呈,令人应接不暇”,并不是溢美之辞。需要指出的是,尔钢在提出这些自己看法的时候,很注意提出扎实的证据来支持。例如“丹铅”这个词条,《辞源》仅立“丹砂和铅粉,古人多用来校勘文字,所以称考订工作为丹铅”这一个义项:《汉语大词典》增立“古代妇女化妆用品”义项。李尔钢认为《汉语大辞典》增补是对的,但仍不够,还有漏收。他自己依据马祖常《李后主图》诗:“江南后主丹铅手,画尽冰丝世无有”,以及林则徐《题朱久香学使学士兰花问补读图》诗、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论画体工用榻写》、刘知己《史通·叙事》、《宋史·职官志五》等语料,证实还应补充一个义项:“绘画用的朱砂铅粉等颜料。亦指画事”。举证除了支持该词条确实应该增设一个义项之外,还有力地支持了该书坚持的义项客观性的观点。又例如第十章讲词性标注,其中谈到“连忙”和“急忙”的不同,经作者的分析我们看到词性标注与词倒的正确搭配,对改进释义有积极的作用,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把问题讲清楚了。
  在学术方法上,使用历史的方法,回到问题的根源处进行探讨,是尔钢在这部书中表现出的又一个特点。这个特点,赵振铎先生称之为“根据结构的原理进行解构”。例如第一、二章从词义的形成过程概括实词和虚词的特点,第四章探讨词典释义与注释释义的关系,第七章由社会生产的分工论述专科词的产生及其与社会共同语汇的关系,第九、十章从造词的角度追溯词的多义和同形词的发生发展,等等。这种历史的观点在学术研究中是很有意义的。顺便提一下,尔钢在作历史回顾的过程中,也常常提出些很有意思的判断,例如第九章说汉语单音词多义的激增以及同形异音多义词和同音异形同义词的大量增多是魏晋时期语言发展特点,十二章说大量的带有个人风格的不稳定的双音合成词的出现是“五四”时期先进文化人白话作品的特点,等等。都具有一定启发性。
  由于来自于词典编纂编辑的第一线,尔钢在进行理论探讨的同时,还十分注意操作的层面。例如我们前面提到的对于虚词释义公式的探索,以及第九章关于义项概括准确度“实例代入验证法”等,都反映了他基于经验基础以及对于词典编纂操作实践的重视。
  在敢于提出自己看法的同时,尔钢也敢于拿起批评武器进行学术论争。在这部新书中,他旁征博引,条分缕析,辨驳举证,言词时时充满激情。我认为这一点也难能可贵。学术只有在自由争鸣的情况下勇于创新,才能获得更好的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