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类稿件的编发价值及编辑取向
2011-12-29虞晖
出版科学 2011年5期
摘要:民族文化类稿件的编辑刊发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和现实意义。当前民族文化类稿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偏重单纯介绍,较少深度挖掘;偏重简单复制传统文化,较少体现时代特征:偏重物质层面的报道,较少心理空间的开拓。要改变这现状,需要在稿件的民族性、时代性、政治性上下工夫。
关键词:民族文化 编辑 编发价值 取向
中图分类号:G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853(2011)05-0028-04
当今世界,民族问题日益呈现多样化、复杂化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我国也进入“黄金发展期”和¨矛盾凸显期”交织的新阶段。在这一语境中,做好少数民族文化类稿件的编辑工作,对巩固我国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和现实意义。
1、编发民族文化类稿件的重要作用
编辑刊发民族文化类稿件,是项关系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边防稳固的重要工作。
1.1 编发民族文化类稿件有助于塑造少数民族形象及中华民族形象
文化是民族的重要特征,是一个民族长期共同生活生产的产物,是一个民族得以生存、延续的灵魂和血脉。2005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在对“民族”进行界定的时候说“民族是在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一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作用。”在这一界定所列举的众多民族特征之中,语言、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心理素质等特征多以文化的形式表现出来,一个民族的历史渊源、生产方式也不同程度地积淀在民族文化之中。大众对个民族的认知和确定,与对该民族文化的认知密切相关。正因为此,关于少数民族文化的报道对民族文化的传播和民族形象的塑造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比如,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等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的开斋节,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藏族的锅庄,纳西族的东巴文,这些读者耳熟能详的文化事件和文化现象与相关的各个民族紧密地联结在起,成为该民族的鲜明标志,之所以如此,与各类媒介对这些文化事件和文化现象的报道大为相关。
不仅如此,民族文化报道对整个中华民族形象的塑造也有极大作用。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交融和升华,在中国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具有鲜明特色的各少数民族文化,充实和丰富了中华文化宝库,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对作为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各民族文化进行报道,是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具体诠释,是使中华民族形象具体化的重要方式。
同时还应看到,当前民族问题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热点和难点,其发展变化对我国民族问题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影响。国际敌对势力不断歪曲、攻击和诋毁我国的民族政策,企图利用民族问题达到颠覆、破坏和分裂我国的目的。对此,我们除了主要运用主权原则来驳斥这些批评和指责外,大力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的报道,也是让世界人民了解真实的中国、真实的中国少数民族的重要途径。
1.2 编发民族文化类稿件有助于增强民族团结
少数民族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在继承和发扬传统优秀民族文化的同时,形成了社会主义内容和本民族文化特色相结合的全新文化,这是维系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不断的精神纽带,是维护国家统一的文化基础,是促使各民族团结奋进的强大动力,是生发中华民族智慧创造的不竭源泉。同时,这种全新文化也是少数民族受众最乐意接受的新闻宣传内容之一。民族文化传统、民族文化意识、民族文化心理决定着一定民族对一定新闻的选择。少数民族受众最关心、最欢迎的报道题材是与其民族生活、生产、文化、政治最相关的题材内容,所以,社会主义内容和民族形式相结合的文化愈来愈为各族人民所喜爱和接受,并内化为各民族的共同财富。基于此,媒体宣传各民族在继承传统民族文化的同时所建设的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社会主义文化,有助于形成各民族共同的政治意识,巩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柱,增强民族团结,为全国各民族的发展进步营造良好的氛围。
1.3 编发民族文化类稿件有助于促进民族发展
发展民族经济,是民族工作的核心。“能不能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切实提高少数民族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这是体现党的民族政策的社会主义本质的根本原则,也是党的民族政策比我国历史上的民族政策优越的体现。”文化作为软实力对于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极为重要。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民族和宗教关系十分重要。民族是具有较长历史和较大稳定性、延续性的群体,宗教是属于深入内心、惯性极强的一种精神文化,在民族文化中往往占据核心位置。民族与宗教经常结合在起,蕴藏着巨大的精神力量,也可以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成为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的强大推动力。正确地进行民族文化报道,使其成为社会矛盾的“缓冲剂”而非“催化剂”,引导正确的舆论导向,对于民族发展可以起到其他方式所无法起到的作用。
2、当前民族文化类稿件存在的问题
当前,在关于少数民族报道的稿件中,民族风俗、宗教信仰、民族节日等有关民族文化的报道占据了主导地位。这一方面是因为我国少数民族所居之地多属“老、少、边、山、穷”地区,由于历史、地理等多方面原因,社会、经济较为落后,在一些人看来,那里除少数民族文化之外的新闻资源较为贫乏:另一方面是因为各少数民族的民族文化之间,以及汉族与少数民族的文化之间,存在相当大的差异,民族文化报道能吸引更多的读者关注。但笔者在编辑这些占据相当大篇幅的民族文化类稿件时,发现其中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2.1 偏重单纯介绍,较少深度挖掘
民族文化类稿件在选题方面偏重于少数民族衣食住行、风土人情,较多表现节日盛况、歌舞狂欢、庆祝丰收之类的表象,缺乏有思想深度、新闻效应的作品。这样的稿件年复一年,难免给受众题材单一、角度雷同的刻板印象。
民族文化类稿件在形式上,或者采用简单的介绍性语言,平铺直叙提供概况,或者采用冗长的学术性语言,事无巨细一一点到,较少探讨少数民族文化的历史渊源,各少数民族文化之间的融合,以及促进少数民族文化在多元文化中的影响等深层次的问题。这样的民族文化类稿件,无论在思想性还是可读性方面,都无法满足读者日益提高的阅读需求。
2.2 偏重简单复制传统文化,较少体现时代特征
少数民族传统的民俗风情,特有的丰年祭,风格各异的音乐舞蹈,异彩纷呈的体育活动,特色鲜明的手工艺技艺等,是目前民族文化类稿件的主要关注点,对于这些文化内容,稿件较多直接铺陈其“原生态”状态。但事实上,每一项文化内容都会随时代发展不断丰富,今天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每一项少数民族文化内容,毫无疑问既内含它们所经历的各个历史时期的烙印,也包括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刻影响。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和进^新世纪以来,中国的综合国力日益提高,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得到越来越多的经济上的支持和思想上的重视,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少数民族文化必然呈现不同于以往的鲜明的时代特征。但这样的时代特征在当前民族文化类稿件中表现得并不多。
2.3 偏重物质层面的报道,较少心理空间的开拓
当前民族文化类稿件存在的第三个问题,是报道多注重对文化内容的物质形态进行描述,较少关注处于该文化核心的人,因而对人的心理、感受、变化的描述相对较少、较浅。任何一项文化内容,归根结底都是人的活动的结果,离开了人,所有的文化都无从谈起。因此撇开人的心理活动的民族文化类报道事实上是舍本逐末,在这样的稿件中,文化现象只能是纯粹的、机械的物质存在,受众对这种停留于物质表现层面的所谓特色的关注也不会持久。
3、民族文化类稿件的编辑取向
民族文化类稿件的编发在构建和谐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推动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意义重大。在编辑此类稿件时,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使其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3.1 突出民族性
民族文化报道之所以存在,根源在于其“民族性”,因而突出民族性是民族文化类稿件的根基。民族文化类稿件的内容具有独特的来源和独特的构成:它产生于各少数民族的社会生活中,是由该民族特定的视角观察出来的,是依据该民族独特的思维模式分析出来的。概言之,民族文化类稿件的内容生发于“民族”之中,它具有“族(界)外”稿件人所没有的要求,即报道的内容和形式要符合民族行为和心理的特点。在编辑民族文化类稿件时,要注重发扬和深化民族文化的独特内涵。只有抓住民族文化的特殊蕴涵,才能使民族文化类稿件真正发挥作用。
3.2 强调时代性
民族新闻的时代性不仅体现在经济新闻中,也体现在文化新闻中。首先,传统民族文化中存在大量有利于社会发展、健康文明的内容,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这些积极因素与社会主义文化相结合,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民族文化类稿件应强调这种时代性。以宗教文化为倒,当前宗教界群众中开展了许多爱国、爱教、爱家乡的活动,民族文化类稿件应予以关注。比如,编辑关于十一世班禅生日庆典活动的稿件,除了选编关于整个庆典活动本身欢乐祥和气氛的稿件,还应着重选编关注僧俗群众对庆典活动的感受,对党的宗教政策和整个宗教事业发展的认识,对当地及全国改革开放以来翻天覆地变化的领悟的稿件,同时还应编发关注十一世班禅生活、学习、成长等情况的稿件。这样,时代性与传统文化相映成辉,既完整地表现了十世班禅生日庆典活动本身,又对其时代内容进行了深^开发;既增添了稿件的信息量,又引发了读者深思,效果比单纯描述庆典活动要好。其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稳定、经济增长及综合国力提高,为少数民族文化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氛围,民族文化因此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在新的时代呈现出新的生机。这正是民族文化类稿件要重点关注的因素。比如,少数民族文化中有许多被列入联合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以及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文化项目,在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保护下,有许多技艺摆脱了濒临灭绝的境遇开始发展,民族文化类稿件应对这种新发展多加关注。
3.3 把握政治性
民族文化类稿件在注重深度的同时,必须坚持政治性。新闻出版事业的政治敏感性使民族类稿件的编辑受到民族政策和新闻出版政策的双重影响。在编辑民族文化类稿件时,必须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始终绷紧“政治”这根弦,否则轻者闹出笑话,重者伤害少数民族兄弟的感情。在编发此类稿件时,要把握两点。一要坚持禁忌报道的“恪守”原则,比如在编辑宗教文化类稿件时,应注意稿件对宗教教义、教规不可妄加评论,对宗教禁忌要严格遵循宗教教义教规。二要准确把握民族文化活动的报道尺度,学会规避。比如,国家广电部曾明文规定:“对带有宗教色彩的节日活动的宣传报道要适度、慎重。”对拜佛、诵经、礼拜、祈祷、讲经、讲道、弥撒、受洗、受戒、封斋等活动,因涉及许多宗教教义、教规内容,不宜作宣传报道;对有积极意义的、重大的群众性宗教活动,比如伊斯兰教的宰牲节、开斋节,傣族的泼水节等群众性大型宗教活动,应加大宣传报道力度;对于大型的、涉外的宗教活动,像陕西法门寺佛指舍利到台湾、香港等地举行隆重的大型供奉等活动,困其不仅能反映宗教信仰自由,表现人权的具体含义,而且有现实的政治意义,在海内外有重大影响,因此更要重视,而对于违背党的方针政策、国家法律法规的典型事件,例如有的地方搞“宗教搭台,经济唱戏”,有的地方借旅游之名在非宗教活动场所乱建寺庙、乱塑佛像神像等,则要有选择、有理有据地给予批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