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媒与恐怖主义的共生

2011-12-29许庄斯

世界知识 2011年15期


  恐怖主义与媒体为了各自的目的早已产生的相互利用关系,在今天这个大众媒体时代更加明显。
  
  击毙本·拉登后,又传来了奥马尔的死讯。但这段时间,“基地”等组织的恐怖行动不但没有平息,反而因为接连不断的报复行为而显得变本加厉。十几年来,恐怖主义已成为国际政治舞台上的“时髦”角色,恐怖行为与反恐行动的影响范围以及力量投入,几乎超过冷战时期的敌对双方。
  值得注意的是,恐怖主义与媒体正在形成一种共生关系:恐怖主义仰仗媒体的宣传而广为人知,媒体因有恐怖行为这个吸引眼球的热点而备受瞩目。不仅仅恐怖主义仰赖媒体,反恐也同样仰赖媒体。9.11事件后,媒体甚至成为了恐怖主义与反恐行动的另一个战场。比如,美国政府的反恐行动充分利用了媒体,有线电视网、广播和报纸都众口一词地传布着来自恐怖主义的威胁。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是,对于反恐的传播其实也是对恐怖主义的关注,这也许仍然符合恐怖分子制造恐怖行为的愿望:只要被关注,他们的目的就达到了。
  
  恐怖主义需要媒体
  
  有人指出:恐怖主义就是一种政治宣传,并且是一种强有力的表达方式。恐怖主义最需要借助媒体宣传自己。恐怖分子还认为,可以通过媒体唤起人们对他们的同情、招募成员、募集资金。恐怖分子制造事端,就在于表达他们特定的政治或者意识形态诉求,并且首先要通过公之于众来获得正当性。其政治暴力的过程就是将各种诉求传达给大众的过程。而如果没有媒体吸引大众眼球,恐怖主义行动的后果会大打折扣。获得眼球就是获得了关注,产生了影响。人们的关注就是他们的成就,其行为原本就不过是手段,背后的动机和目的才是他们要传达给全世界的东西。而这个目标的达成非媒体助力不可实现。媒体被恐怖分子当做自己的工具,于是媒体的能量就成了恐怖主义的能量。
  在这个大众媒体时代,恐怖事件经常发生,其报道的平均频率是每天九起。“恐怖分子为了吸引媒体的聚光灯,他们必须不断提高他们袭击场面壮观的程度。”而事实上原本并没有多少恐怖袭击的场面“壮观”到需要全世界媒体都关注的地步。正因为恐怖分子要利用媒体,所以他们最关心的就是其行动是否具有触动公众的那些要素,他们依赖着媒体的曝光率,这一切可以转化为政治资本,使自己保持权势和能量。
  
  媒体也需要恐怖主义
  
  另一方面,媒体也有意无意地“塑造”着恐怖主义。出于新闻的敏感性,以及满足大众知情权和猎奇心理的目的,媒体不会放过甚至会本能地追逐那些具有吸引力的事件,这正是媒体的生存之道。媒体对相关事件的报道是基于公众对于恐怖主义行为的兴趣。正如有人所概括的那样,西方媒体没有办法忽视那些已经成为时髦的事件,它们很懂得新闻作为一种商品所具有的价值,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发行量和收视率,获得最大利润,它们在进行灾难新闻报道时,往往将“空前绝后”、“耸人听闻”之类的现象和事件作为报道的重点,以此来冲击和刺激受众的感知神经。
  大量的报道会引来大量的关注,似乎事件也就变得更加触目惊心,特别是报纸对于行动背后的动机的分析更加引起人们的重视。如果媒体关注了恐怖行为,但删除了隐藏在这种行为背后的宣传信息,将这类行为仅仅作为犯罪或者蓄意破坏,那么,媒体关注所带来的影响范围和冲击力就会被减弱。比如,人们注意到,安哥拉、莫桑比克等地区大规模的游击战已经打了十几年,却没有引起地区外的任何关注,而在巴勒斯坦发生的差不多与前者数量相当的袭击事件,却迅速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原因在于,媒体对后者有比对前者更多的报道,并且媒体在解读中,将前者淡化为地方部落冲突,而将后者描绘成为对全球安全的重大威胁。
  除了新闻本能之外,媒体的背后总是受到这个或者那个政治利益集团或多或少的掌控,并在所谓“客观中立”这样的标榜背后隐含着某种立场。媒体的大量关注将很容易带来各种各样的猜测和解读,并会以某种方式被培养塑造出某种意义。所以掌控媒体的政治集团便会以自己的解读来领导舆论,甚至进行选择性的报道。恐怖行动和诸如罢工或暴乱等等一样,很容易凝聚社会力量,并成为激发民众激情和动乱的导火线。为了社会稳定和政府权威,许多社会事件被政府淡化或者删改。比如发生在突尼斯的事件,各个国家的媒体作出了不同的解读,并各取所需地进行了报道。有的将事件视为动乱,有的定义为革命,有的从经济上分析起因,有的从民主进程来阐释。可见,媒体已然成为事件的一部分,甚至起着决定该事件性质的作用。对于恐怖主义,媒体也具有如此的决定性作用。
  9.11事件后,媒体成为恐怖主义行为的放大器。正是美国主流媒体在反恐中的推波助澜,一时间使得恐怖主义与反恐行动成为了世界性的“战争”。媒体也一跃成为人们关注世界的惟一或者最重要的窗口。人们看到,美国总统布什在9.11事件后的讲话中,对该事件作出了“恐怖袭击”的定性,认为事件是对美国民主、自由生活方式的攻击,是一种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