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一些淡定与期盼
2011-12-29白明
世界知识 2011年15期
2011年《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日前发布。中国大陆共有61家公司入榜,比上一年增加了15家。不过,国人并不像前些年那样对这类消息倍感兴奋,而是认识到中国企业“大而不强”的人越来越多。这其中,绝大多数抱有恨铁不成钢的心态,当然,也不乏少数人鸡蛋里面挑骨头,似乎越贬低中国企业就越能显示出自己的“高明”。
照我看来,正确的态度应该是,既要从纵向角度肯定中国企业取得的成就,又要从横向比较来看中国企业存在的差距。对中国企业进入500强的总体感受如果用十分权重来加以划分概括的话,那么其中包括的应是一分喜、二分忧、三分淡与四分盼。
一分喜。对于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进入500强,高兴就是高兴,不用掩饰。现如今,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不仅在国内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在世界范围内也被广泛认可,中国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可施展的空间被最大限度拓宽。只是,这种喜悦应该是有限度的,在上述权重中占“一分”较为适宜。
二分忧。《财富》杂志是按照营业额来确定500强排行榜的,严格说来并没有强弱的意思,只不过是按照营业额将全球的企业排一下队罢了。要指出的是,在企业做大方面,中国有的是办法,比如,靠“拉郎配”很快就能“速成”出若干营业额属于世界级的大企业,但利润率未必能达到世界级的高水平。以《财富》的这份榜单进行中外同行对比,列第三位的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的营业利润率高达8.6%,第二位的荷兰皇家壳牌石油公司的营业利润率也达5.3%;中石化在榜单中列第五位,但营业利润率却只有2.8%。当然,也不能说所有上榜的中国企业利润率都不如国外企业,列于第六位的中石油的营业利润率也达6%,但这是在享受国家赋予垄断地位的前提下取得的。想当初,巴菲特曾买过中石油的股票,但人家买的是国家给予中石油的垄断地位,而并不是买中石油的经营水平。靠垄断地位取得盈利总归不是自己的本事,持股自然要心虚一些,因此巴菲特还是在适当的价位抛出中石油股票。在与国际油价“跟涨不跟跌”式的接轨过程中,这种靠垄断地位取得的超额利润率的“含金量”还真不好说。事实上,这次榜上有名的众多中国公司,都要经受从大到强的历练。看到成就是应该的,但存在忧患意识更加难得,因而有必要在一分喜悦之时,对于中国企业进入世界500强给予二分忧虑。
三分淡。当今世界,许多知名企业都是几进几出500强名单,在榜单中名次上上下下也是正常现象。如今有这么多中国企业进入500强,固然有自身发展模式的原因,但客观上也有一个赶上“好时机”的问题。自从国际金融危机爆发起始,在国家一系列鼓励汽车工业政策的刺激下, 2010年全国汽车产销1826.47万辆和1806.19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2.44%和32.37%。中国汽车产销连续第二年全球第一。然而至今,中国的汽车企业在世界上基本上不了台面。汽车产销规模迅速扩大不假,但更多是赔本赚吆喝。由于技术含量与附加值并不高,中国汽车工业的产值还是被羞于谈起,更不要说盈利水平了。2011年以来,受到欧债危机蔓延、中东政局不稳以及日本发生地震、海啸与核辐射三重危机等一系列冲击,国外的一些大企业很可能吃不消,中国企业相对于国外同行在500强榜上“进步”的机会又会增多,但“退步”的危险也越来越大——例如,利比亚内战导致中国企业在利比亚投资损失188亿美元。其实,“进步”也好,“退步”也罢,关键还是要提高企业素质,中国企业不必过分纠结于短时间内在榜单上的上蹿下跳。事实上,通过中国企业在世界500强榜单上的出出进进与上上下下,如果我们能够从中明白更多的道理,这比表面上的喜与忧更为重要,因而在权重分配上该给予三分淡定。
四分盼。中国企业的“大而不强”,必须引起相当重视。成就一个世界级大企业不容易,但毁掉一个大企业却在一夜之间。想想看,这些年来许多曾经熠熠闪烁的巨星陨落,像韩国的大宇、美国的安然等;更多的大企业则因为某一事件而被重伤,如“召回门”导致丰田汽车不得不为生存而苦苦挣扎。中国的企业一定要从中吸取教训。远的不说,就是眼下的漏油事件导致大面积海域被污染,就需要像中海油这样的世界500强企业加以反思。要紧紧围绕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不仅要追求企业的做大,更要看重企业的做强。如同“做事先做人”一样,中国企业要想做强,就一定要大力提高自身素质,更多地以“圣人”而非“小人”的形象出现。对于中国企业进行评价,目的终究是为了使其矫正行为模式,因而需要在权重分配上给予四分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