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感冒经济”的泡沫》阅读训练

2011-12-29刘自学

初中生之友·中旬刊 2011年7期

  导读
  人人都感冒过,但你对自己的感冒了解多少呢?医生对你的感冒处置得当吗?一位妈妈在美国给宝宝治疗感冒的经历,会给我们很好的启示,让你我明白与感冒有关的基本常识。而国人对感冒又有哪些不知道的内容呢?相信,读了《“感冒经济”的泡沫》这篇文章,会让大家感慨很多,也会对以后的治病,特别是治疗感冒,有不少帮助。
  
  “感冒经济”的泡沫
  ○白剑峰
  
  一位妈妈在美国居住期间,不到一岁的宝宝感冒了,流涕,咳嗽,发低烧。她急得团团转,但护士只是建议多喝水,观察体温。当宝宝烧到39摄氏度时,护士才决定约见医生。医生用听诊器仔细听了肺部,并查看了喉咙和耳道,确定未发炎,诊断为普通感冒。医生说,这种感冒大多是由病毒引起的,不需要用药,最好靠自身产生的抗体去恢复。这位妈妈问,能否像在中国一样打针或输液?医生摇摇头,只开了一瓶果味滴鼻盐水。第四天,宝宝果然康复了。有了这次感冒经历,这位妈妈认识到,孩子的免疫系统是逐渐建立起来的,感冒从某种程度上可以增强孩子的体质。
  相比之下,中国人对感冒似乎过度戒备。在医院,很多医生除了给患者开感冒药外,还要打针、输液。因此,看个普通感冒,花一两百元是很正常的,花上千元也不稀奇。而更多的患者则是到药店买药,至于选择什么药品,基本是靠广告印象。据统计,2008年,我国感冒药的零售市场销售额达92亿元。有关人士分析,75%的人一年之内至少会患一次感冒,如果我国每年有10亿人次患感冒,人均购买15~20元的药品,感冒药的市场容量至少有150亿元~200亿元。因此,我国有1 000多家药厂在生产大同小异的感冒药,而外资药企更是强势进攻,占据了中国感冒药市场60%以上的份额。这就是中国的“感冒经济”。
  一位外国医生曾说,治疗感冒,中国可能是全世界花冤枉钱最多的国家。此言虽然尖刻,却是一针见血。其实,感冒是世界上最著名的“不治”之症之一。在医学上,根据引起感冒的病原体不同,可将感冒分为病毒性感冒和细菌性感冒。病毒性感冒占90%以上,如果没有细菌感染的话,感冒一周左右就可以自愈,因为人体可以产生免疫力。所以,专家把感冒称为自限性疾病,即疾病在发展到一定程度能自动停止,并逐渐痊愈。吃药打针,只能缓解部分症状,对于缩短病程没有任何帮助。因此,如果一个人一年内偶发一两次普通感冒,就像是免疫系统进行的“军事演习”,并非什么坏事。
  “感冒经济”的繁荣,折射出我国医疗卫生管理体制的弊端。首先,以药养医制度是“第一推手”。由于开药越多,收入越高,很多医生在利益的驱动下,故意制造需求,诱导消费,而不惜以患者的耐药性、免疫力损害为代价。例如,在很多医院,感冒病人即便没有任何证据说明是细菌感染,都被挂上了吊瓶,用上了抗生素,医生的理由是“预防细菌感染”。这在外国医生看来是明显的过度治疗、无效治疗,在中国却被认为是常规治疗、合理治疗。其次,制药企业是“第二推手”。在大众媒体上,感冒药广告铺天盖地,绝大多数属于误导性宣传。制药企业的营销策略是,只有把更多的健康人群拉到疾病人群行列,不断制造“病人”,使其成为感冒药的消费者,才能牟取更大的商业利益。
  可见,感冒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医生和药商结成利益同盟,共同制造“感冒经济”的泡沫,既浪费医疗资源,又危害国民健康。因此,从本质上看,“感冒经济”是畸形医疗体制催生的“肿瘤”,必须坚决切除。如果任其“繁荣”,不仅造成大量的无效医疗,而且会加剧看病贵,看病难。
  (摘自《人民日报》2010年11月18日)
  
  阅读训练
  1.这是一篇()
  A.记叙文B.说明文C.议论文D.应用文
  2.第一段的表达方式是()
  A.记叙B.说明 C.议论 D.描写E.抒情
  3.第二段运用了哪三种说明方法?
  4.第三自然段中有这样一句话:其实,感冒是世界上最著名的“不治”之症之一。“不治”加了引号,在此“不治”的含义是什么?引号表示的作用又是什么?
  5.第三自然段最后一句是:如果一个人一年内偶发一两次普通感冒,就像是免疫系统进行的“军事演习”,并非什么坏事。此句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表达了什么意思?
  6.文章对“感冒经济”繁荣的原因作了哪几方面的说明?(用原文语句回答)
  7.文章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什么?(不超过25个字)
  
  参考答案
  1.B
  2.A
  3.作比较、列数字、作诠释。
  4.“不治”是不必治疗的意思。引号表示特殊含义。
  5.打比方。意思是:普通感冒是“假”病,不必害怕,可自然痊愈。
  6.首先,以药养医制度是“第一推手”。其次,制药企业是“第二推手”。
  7.“感冒经济”是畸形医疗体制催生的“肿瘤”,必须坚决切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