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购车指

2011-12-29九儿

北京纪事 2011年8期


  最近网上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你摇,或者不摇,号就在那里,不增不减。你开,或者不开,路就在那里,不通不畅。”对于摇号这种“看脸”的事,实在没什么好说的,我所能做的也就是抽奖前把脸洗干净。但之后,我看到这样一份数据就十分让人不淡定了——2011年5月26日,北京第5期小汽车购车摇号结束,共有53万多名申请者参与摇号,中签比率为30比1。而来自亚运村汽车交易市场的数据显示:一季度摇中号买车的比率仅为21%,其中5%是购买二手车。一面是成千上万的买车人勇闯独木桥;另一面是中签后的幸运儿犹豫不定,迟迟不肯买车。我就纳闷,摇号前大家都如饥似渴、踊跃报名,可摇上了又都不着急买了。笔者不由心生疑问,这问题的症结究竟出在哪了?
  
  无心买车摇中号
  又到了每个月26号的开奖时间。我佯装漠无所感的一副心不在焉表情,熟练地输入北京市小客车指标调控管理信息系统官网网址,在“状态查询”栏点进“中签编码查询”。我输入自己的名字,屏幕旋即出现一列自己的名字,都是这个月中签的。我胸口的冰封下,暗流开始涌动,深吸一口气,搓搓双手,按捺住那一丝喜悦。我还不能高兴得太早,因为我的名字很“大众”,叫的人很多。但我又抱着一丝带着曙光的希望——这么多名字,总有一个是我的吧。我又把自己的申请编码输了进去,原本那些看着亲切的名字,给快刀划掉似的瞬间消失了。我枯坐在屏幕前,茫然若失,进而产生了怀疑:是不是我的申请出了问题?是不是我的申请编码根本不在奖池里?想来想去,我也只能再次恭喜那些和我同名同姓的兄弟们,你们有的是“人品”,而我只称“杯具”。
  我不想再多看一眼地把摇号的网页关了,很沮丧地拨通了老李的电话。“喂老李,我问你个事。那摇号是不是审核通过等着就行了,没有其他的环节了吧?”
  “是啊,审核通过了,号就在奖池里啦。”老李的声音志得意满,又幸灾乐祸地笑道,“你是不是这回又没抽中啊?哈哈,当初我说先下手为强,叫你跟我一块早点摇,你不听啊,现在概率这么低,你摇上才怪。说真的,我觉得你该去拜拜去,求个车牌。”
  我呸,老李还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他是业已成了有车一族。要说起我这个损友,他总是钦羡自己的未雨绸缪。“治堵新政”一出台,他立马用行动表示支持,还撺掇我一块报名,说早起的鸟儿有食吃。我说我喜欢的车后半年才上市,况且钱还没攒够呢。他说:“问题得一个个解决,你想那么远干吗?等你的车上市了,你的钱攒够了,没车牌号,还不是干瞪着俩眼白瞎。你看我,上班这么近,近两年根本没有买车计划,但我也要参加摇号,不摇白不摇,摇上了我就先把‘坑’占上,摇不上我也不算吃亏。”我当然不赞同老李的观点,自然没有和他一起报名。但老李“人品”好,第一期就中签了。他也因此张皇失措了好一阵,一边忙着看车型,一边家里急着找亲戚凑钱。
  类似的情况还发生在我的大学同学杨鑫身上。他在一家银行工作,整天看着同事们开着车上下班,心中一直在想,什么时候能够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车,这样就不用天天上下班赶公交车,早晨就可以多睡一会儿。经过与家人的商议,杨鑫抱着淡然的心情去填了网上申请表。第一轮摇号没有摇中,正好!他可以多些时间攒钱。继续接着摇,反正也不急,结果第二轮摇号竟然摇中了。照理说,摇中了应该是件高兴的事情,可是他又有了新的烦恼!
  “我觉得一辆看着差不多的车至少也要十万八万的,按照北京家庭的平均收入,至少需要攒三四年,这么大的一笔支出,三口之家意见要统一,对一摇就中估计有准备的人不多。而且购车前需要一个考察的过程,既然中签之后半年之内是购车的期限,我想拉开了时间好好挑一挑。摇号的时候我没有违规,买与不买是我的权利。”
  
  买车不是你想象
  老李的买车钱凑齐了,车也挑好了。一见他的面,他就像个女子一样莺莺燕燕,夸那辆德系SUV如何性能强劲、结实安全。我说车是不错,你什么时候提?
  “4S店说没现车,叫我回去等消息。”
  “都两个月了,不应该啊。”我思忖着,忽然茅塞顿开道:“对了,你那款车卖得这么火,不会是得加价吧?”
  “啊?”老李一脸迷茫,连忙掏出售车人的名片,打电话过去,“对,就是那款车。您的意思是只要加装2万元的装饰就能立马提车走人?好吧,我再考虑考虑。”
  “这不是打劫吗?我凭什么要给他们2万块钱?国家已经规定了不能加价售车,我要去告他们!”老李悻悻地说。
  我说算了吧,你耗不起。你今天主持这个正义,明天你的购车期限就要到了。
  事实也的确如此,留给老李买车的时间只剩下3个多月。还好,他移情别恋得速度,马上又相中了一款日系SUV。他试驾了一圈感觉车不错,内饰精细又省油,当时拍板把订金交了。可没过几天,4S店给他打电话,由于日本地震,他订的那款SUV没有现车,以后什么时候有现车还不能确定。各位看官,您瞧瞧老李这悲催的买车经历,歌词里唱“爱情不是我想象”,看来买车也不是老李能想象的。当然老李在“大限”的最后一个月还是买了车,是一辆轿跑。他常常夸道:还是轿跑提速快,回头率也高。但我知道他这是自欺欺人,就尖锥锥地戳他的肺管子:“小白脸才开轿跑呢,纯爷们都开SUV。”老李每回听我这么说,眼神里都流露出一丝无法挽回的遗憾。
  也许很多摇不着车号的人会觉得,购车时限6个月太长,希望那些磨叽的买车人,早点把名额让出来。一些专家提议,要给所有申请者平等的权利,把购车时限缩短为2个月。一些有恃无恐的经销商甚至提出,真正想购车的消费者应当早已有了心仪的车型,只给当月摇到的号一个月的有效期,一个月后即成为废号。经销商的建议当然是为了更快地赚钱。专家的建议我想也许是没买过车的专家提出的。笔者说句中肯的话,6个月的时间也就将将足够。毕竟每个月1.76万名购车者,谁还没有个突发情况,我们应该给他们足够的时间行使来之不易的权利。
  
  阖家出动,只为一号
  东哥是我一发小,前些日子要结婚。他和他爸爸加上“准亲家”三口子,五个人都交了申请。结果第1期中了两个,第2期又中了1个。有车有房有新娘,这可把东哥乐坏了。但家里只准备买一辆车,剩下的两个指标岂不是要作废了?我对这种一家老小齐摇号的做法并不反对,毕竟我家里要有人能参加摇号,我也会这么做,不过浪费的指标实在可惜。我找到东哥,问他摇上的号可以过户吗?“不行,除非你有小客车配置指标才成。”东哥很懂地说。“2010年12月23日前备案销售的二手车带牌照,你买那个不用摇号,但据说一辆夏利都有10万了。”交通这么堵,油价这么高,我当然不着急买车。只是看着号浪费了怪可惜的。不过话说回来,要是号牌转让放开了,那号贩子必定要来横插一脚,倒霉的还是咱们消费者。所以笔者在这里建议那些手中有多余购车指标的朋友,如果不要,赶紧去摇号网站注销,把机会留给更多的人。
  
  限购令催生炒号一族
  “炒号族”是指那些拥有购车指标,先替客户买车、上牌,然后和客户签署一份欠款协议,双方存在债务关系,再把自己名下的这辆车抵押给客户,最后通过公证处的公证,以证明车辆实际属于客户。笔者了解到,“炒号族”并非个例,在亚运村汽车市场、东方基业汽车城等大型汽车交易中心均有出现,收取的服务费在3万〜5万元不等。笔者随便在网上一搜,想卖购车指标的也大有人在。
  实际上,并非在北京“限购令”之后才出现这种现象。早在几年前,就有专门帮人办理购车手续的“背车族”。按照原来的《中国车辆管理办法》规定:外地人在北京买二手车不能直接把车过户到自己名下。于是一些外地顾客便花钱找一个有北京户口的市民,借用身份证办理购车手续。借出身份证的北京人被称为“背车族”。
  
  不过,由于登记的车主是“背车族”,这些车辆违章和事故的责任,需要“背车族”来承担,这种现象逐渐消失。而今面对新的“商机”,那些“背车族”死灰复燃,摇身一变成为“炒号族”,为车主提供有偿服务。
  业内专家表示,这种钻法律空子的行为,相关部门一定要采取措施及时规避。另外,专家也提醒那些“曲线购车”的买主,即便在公证处进行公证,但公证是对协议事实有效部分的公证,不具有法律效应,只能是起到发生法律纠纷时的一个证明作用。
  
  中签不买到底该不该罚
  前不久,在北京摇号申请的网站,Mk0Mzxmzp9krowQyIKjMtCxUBI7m7y2MblSh7blKCJc=一个问题被挂在新开辟的征求意见栏内,显得非常醒目——《北京市小客车数量调控暂行规定》及其实施细则颁布实施以来,存在申请小客车指标中签后不购车现象,社会上对此有看法。为进一步完善措施,从5月26日起至6月8日期间征求意见,拟对中签不购车的行为采取相关措施。与以往的单纯投票不同,这次意见征集不仅有3项固定选项,还专门设置了1个开放性回答窗口。其中,备选答案分别为:中签有效期仍为6个月;中签不购车者一年内不得再次申请摇号;二年内不得再次申请摇号。另外,市民还可以填其他建议。笔者填写发现,系统暂时不能查看意见递交者数量等信息。
  对于中签不买该不该罚一事,专家市民等莫衷一是。北京市人大代表、中国道路运输协会秘书长王丽梅表示,应该出台一定措施来避免“摇中不购车”的行为。小汽车摇号,是本着公平、公正的前提进行的,如果中签者未在规定时效内购车,实际上侵占了其他需要购车人的资源,浪费了社会资源,因此应该加以规范。虽然中签不购车一定意义上缓解了北京小汽车增长速度,但是一项政府举措应有明确的目的,如果本市需要进一步降低小汽车增长,可以通过降低摇号中签数等新规来实现。
  一些网名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认为买车是个人消费行为,是市民的权利,而不是义务,参加或不参加摇号,完全是市民个人的自由;同样,摇号中签后买车或不买车,也还是市民个人的自由。摇号针对的是私家车而不是公务车,购车款100%要由购车者自掏腰包,买车、开车的都是私人,爱摇不摇,爱买不买,有关部门出于善意提个醒,说些希望和建议倒可以,“进一步研究制定惩罚措施”却大可不必。
  北京大学行政法教授姜明安认为,作出一定处罚可以,但不能对所有中签不购车者都处罚。有些人可能碰到家里突然变故等正当理由,所以造成没有及时购车,而有的人则是恶意占用资源。对于这两种情况,要分别对待。
  (编辑  韩旭)
   hanxu716@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