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公共危机事件看政府的网络舆论引导

2011-12-29宫玉婷

新闻世界 2011年11期

  【摘要】新媒体时代下的舆情对舆论引导和控制提出了挑战。特别是在公共危机事件发生后,政府的网络舆论引导能力关系着社会的安定和谐。只有建立健全舆论引导机制、提高我国政府官员的媒介素养,才能够真正地提高政府的网络舆论引导能力,化危为机。
  【关键词】公共危机 网络舆论 舆论引导
  当今,网络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网络为社会公众的情绪宣泄和意见表达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自由讨论的平台,拓展了舆论空间。然而新媒体时代,媒介呈现出多样性和多层次结构,由此形成了舆论及流通渠道的多层次、多元化。新媒体催生新舆情,也对舆论引导和控制提出了新的挑战。①新媒体时代,特别是在公共危机事件发生之时,舆论应该由谁引导、怎样引导,才能够充分发挥网络舆论的积极作用,尽量避免其带来的不利影响。
  近年来,网络公共事件不断出现,从“杨丽娟”到“艳照门”,从“天价烟”到“天价表”,从“华南虎”到“躲猫猫”,从“70码”到“邓玉娇”,这一系列事件,不断拷问着政府引导网络舆论的机制和能力。事实证明,政府还没有做好迎接网络大考的准备,公共危机事件中,提升政府引导网络舆论的能力,已成迫切之势。
  一、政府网络舆论引导能力弱的原因
  部分地方政府网络舆论引导能力低,究其原因,与我国的社会转型大环境是分不开的,同时也与某些领导者的自身因素有关。
  1、以传统的方式应对网络舆情
  目前,科技的高速进步不断推动我国民主政治建设进程的步伐。人口的增长、教育的普及和政治参与的扩大在不断促进媒介向大众化发展的同时也催生了公众获取政治信息和意见表达的需求。②在这种情况下,大众媒体也越来越重视其舆论监督的功能,网络已经成为社会舆论的发声器。新媒体时代具有以往媒体所不具有的特征:信息数量空前庞大、信息传播空前广泛、信息流动空前快捷、信息制造低成本。政府部门就应该重视新闻媒体特别是网络媒体的作用。然而,少数政府官员并没有意识到在新媒体时代,由于信息数量多、传播广、流动快,给信息控制所造成的空前难度,按照过去的思路,对信息一味地进行堵截和封杀。许多公共危机事件本身,在发生之初,其舆论是可控的,但政府工作人员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而采用传统的封锁消息、隐瞒真相的做法,使自己处于被动的尴尬境地。事实证明,政府部门在危机事件中过度封锁信息、隐瞒真相、沉默不言必然激起网民的不满与反感,很容易招致网络舆论的强烈谴责和愤怒,引发网民的极端情绪,造成危机事件处理的尴尬局面。③
  2、缺少网络传播和对舆论发生规律的认识
  由于政府工作人员对新媒体的传播规律和舆论发生的规律没有足够的认识和了解,因此在引导网络舆论之时也无法按规律进行,导致机会的失去和舆论的失控。比如“杭州70码飙车”事件,双方强烈的身份差距,让这件很普通的交通肇事案迅速在网上传播,各种质疑蜂拥而至。在通报会上,警方公布初步调查结果称“肇事车辆是否存在改装”、“死者是否走在斑马线上”不详,车速为“70码”。警方的上述说法经媒体报道后,引发了轩然大波。“70码”的说法,成为网民质疑有关部门公正度的“导火索”,引来网民对事件背后权钱交易的联想。一般来说,事件发生的12小时内,是网络舆情压力的潜伏期,在这个时候,越早回应越好。而在超过12小时后,政府处在网络舆论的爆发期,面临非常大的压力,每一个举动都至关重要。很多地方政府在公共危机发生之时,由于不熟悉网络传播规律和缺乏网络舆论引导的经验,对网络媒体报道会迅速成为舆论热点甚至引发社会不稳定的问题估计不足,致使公共危机事件处理变得更加困难。
  3、网络舆论监控和网络舆情控制机制的缺失
  目前,在处理公共危机事件的时候,政府的主要工作大都集中到危机事件本身的应对与处理上了,而没有专人来收集、整理、分析网上的各种舆论,相关领导也就很难知道广大网民关注的焦点。根据喻国明对央视大火事件的分析,网民对央视大火的评论主要集中在事件发生后的半个小时至一个小时之间,尤其集中在事件发生后的45分钟至60分钟。事件发生一个小时后,网民的评论数量趋于一个恒定量,即每分钟8-10条之间。相对于传统媒体,网络的“把关人”角色相对弱化,这就为在危机发生后,因缺乏对网络舆论的分析与监控,没有网络舆论应急预案,各相关部门领导很难准确拟定网络舆论引导意见。
  二、政府如何在公共危机事件中,对网络舆论进行有效引导
  网络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和表达意见的主要平台。引导及时得当,能够凝聚人心;而如果引导不力,对党和政府的形象会造成巨大的损害。那么,怎样才能够有效地引导网上舆论呢,政府应该在其中扮演怎样的角色?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思考:
  1、建立健全网络舆情分析机制和新闻发布机制
  在公共危机事件的处理过程中,政府相关部门要在全面分析网络舆情的情况下作出积极回应,满足人们对信息的知情权。在危机事件发生后,政府要在第一时间里发布准确可靠权威的消息,满足网民对信息的需求,消除大家心里的不确定疑虑,增强民众的信任感,这样才不会错失引导网络舆论的先机。“发布是主动的,解释是被动的;按照一般人的认识规律,发布是被信任的,而解释总是被怀疑的”。④而在发布信息这一方面,新闻发言制度无疑是具有优势的,可以化被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