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精彩的文艺报道为体育赛事添彩

2011-12-29杨媚

新闻世界 2011年11期

  【摘要】大型体育赛事的开闭幕式报道几乎决定了整个活动报道的成败,《深圳特区报》对第二十六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开闭幕式的报道受到了读者和业内人士的交口称赞。本文具体分析了大运会开闭幕式报道中的版面布局、采访技巧、写作技巧等经验,以期为日后体育赛事报道积累经验。
  【关键词】大运会 开闭幕式 版面布局 采访技巧 写作技巧
  2011年8月12日——23日,第二十六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在深圳成功举行。这是深圳首次举办国际级体育赛事,对于主办城市的各家媒体而言,无疑是一场前所未有的实力大考验。根据过往参与奥运、亚运会报道的经验,开幕式的报道精彩与否几乎决定了整场战役的成败。尤其对于赛事关注度和选手竞技水平不如奥运、亚运的大运会而言,更需要充分发掘开幕式亮点,以精彩的文艺报道来给体育赛事添彩。
  为此,《深圳特区报》在总编辑陈寅为核心的编委会的领导下、在副总编辑张兴文的具体指挥下,抽调政治、经济、文教、综艺等各部门记者组成了20人的报道小组,涵盖了团市委(大运会志愿者)、经济(舞美高科技)、教育(各国出席官员)、综艺(文艺编、导、演)等开幕式的各个侧面,对口分配采访任务,圆满完成了开闭幕式报道任务。多侧面、全方位的报道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和读者的称赞。记者作为报道小组的一员,在此浅略谈谈报道经验,以期为日后体育赛事报道积累经验。
  版面布局篇
  就近取经。报社领导仔细研究了对亚运会报道同样肩负政治任务的党报《广州日报》等的“作战战略”后,确定从开幕式举行前一天开始推出专题报道,并在开幕式次日达到高潮,前后持续了三天。如此大规模的版面安排,足见开幕式报道的重要性。
  8月12日。开幕式当天推出三个整版:“十大悬念”、“八大猜想”。此次开幕式,深圳给出的三个关键词是绿色、科技、简约,报道分别围绕火炬如何点燃、不请明星大腕如何调动观众情绪、不放焰火如何制造气氛、主舞台最受瞩目的“海之门”如何开启等,展开了一番猜想和看点提醒。
  8月13日。开幕式次日推出集束式报道。14个整版的报道涵盖了开幕式侧记、“世界之门”及@舞台的创意和搭建过程、火炬燃点的创意之源和寓意、总导演等主创专访、空中“小提琴女孩”专访、推开“世界之门”的创意来源、大学生演员揭秘两个月排练情况、图片视觉专版等,既有“看得见”的精彩、也有观众“看不见”的幕后揭秘,既有人物专访、也有亮点解析,层次丰富的报道占了当日大运会总体报道的四分之一篇幅,在各家报社中脱颖而出,打了一个漂亮的开场胜局。
  8月14日。用3个整版报道了社会各界对开幕式的反响。包括外国友人、国内外媒体反响、文艺界人士评价等,让开幕式余热继续。
  采访技巧篇
  各种保密措施和宣传纪律,成为开闭幕式报道的最大阻碍。直到开幕前5天,主创团队名单仍处于高度保密状态,报社上下没有人知道总导演是谁。面临这样的采访困境,我们使出了“全媒体”招数,从官方途径、模拟演练、网络报道、微博资讯等广撒渔网。官方新闻发布途径、从网络公开报道寻找亮点这两条无需赘言,以下主要谈三点。
  1、扮演观众“潜”入春茧
  开幕式前举行了多次模拟演练,需要从全市各单位抽调上万市民和志愿者等,分别模拟普通观众、媒体、运动员、各级领导官员从各集散点经安检后进入春茧,以使开幕式当晚万无一失。这样难得的机会被主管大运报道的副总编辑张兴文抓住了,她把派到集团的演练门票几乎全部分配给了开幕式报道小组的记者。
  7月23日,一行近20人的报道队伍浩浩荡荡开赴主场馆——春茧。表面上我们是模拟媒体和普通观众进行演练,其实秘而不宣的任务就是“刺探情报”。大家都带上了录音笔、相机、网线、手提电脑等工具,顺利通过了安检。
  事实证明,这次的首场演练收效甚丰!我们趁人群混乱之际登上了平日必须凭演员证才能去的主舞台、后台,与一些主创、演员有了初步沟通。还走近了火炬塔,经验丰富的体育记者由此对点火仪式有了比较准确的判断。我们还用手机录下了演出视频、用录音笔录下了解说词,供制定报道方案和写稿参考。
  接下来,报道小组又分别参加了随后的4、5次演练,见证了开幕式仪式和表演不断在修改中完善的过程,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素材。闭幕式也如法炮制,3次演练我们都亲身参与了。
  2、“微博寻人”最有效
  面对重重消息封锁,平时文艺报道中积攒的人脉资源此次通过微博发挥了重大作用。开幕式演员由于签订了保密协议甚少透露参演内容,但在相对宽松的闭幕式,我们则从微博上找到了非常多实用的新闻线索,举正反各一例。
  首先是深圳高级中学百合合唱团的指挥老师胡漫雪发了这样一条微博:“从申办到接旗到开幕到闭幕,大运一路伴随着百合花开啊,大家辛苦啦!”大家分析了一下几次演练看到的节目后初步判断,这支唱响世界舞台的女声合唱团应该是主唱了熄火仪式时的歌曲,舞台周围古希腊女神扮相的“圣女”就是她们。致电胡老师后果然证实了这一消息。第二天,我们便在场外的等候区采访了她们。为了参演闭幕式,许多早已从高级中学毕业的老团员都特意从大学校园、从工作岗位、甚至从美国赶回来。这一感人的细节被写进了《〈心中的圣火〉唱响大运尾声》一文中,成为独家报道。
  其次是首次彩排出现的鱼灯舞。沙头角鱼灯舞是深圳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能登上闭幕式与世界各地的大学生亲密接触,意义重大。记者采访了市非遗办的主任详解鱼灯舞的来龙去脉,结果临近闭幕式正式演出时却发现:鱼灯舞表演不见了!在导演婉拒采访、主创团队均说法不一的情况下,记者决定在微博碰碰运气,搜索关键词“鱼灯舞”,结果还真找到了!一位资料显示在深圳的博友说,自己作为演员和一群阿姨排演了大半月鱼灯舞,谁知道节目取消了,很遗憾。记者火速与之取得了联系,得知鱼灯舞确实不在主会场和5个分会场表演。于是这个选题被剔除了,避免了再做无用功。
  写作技巧篇
  1、“猜想”式报道巧避“泄密”
  开幕式流程属于高度机密,根据宣传纪律是不允许提前泄密的,于是报道小组打了擦边球——以“猜想”、“悬念”式报道既揭秘看点,又巧妙规避“泄密”风险。如点火方式,素材丰富的体育记者从此前的东京奥运会、汉城奥运会等前例猜测了4种方式,如大学生集体点火、多位运动员一同点火、“龙吐珠”中国式点火等。如“不放烟花”,猜测深圳将突出高科技的概念,点燃“电子焰火”。如“回归仪式”,猜测开幕式会将仪式和文艺表演合二为一等。
  2、预先写稿轻松应对
  直到8月11日开幕式前一天,官方才召开开幕式新闻发布会。如果开幕式当晚才写稿,必定时间不够。报道小组果断地把大量功夫做在了前面,利用每次演练的机会积累素材、采访演员、舞美总监、总导演等,在开幕式前2天已基本组稿完毕,个别无法预测的现场变化、如点火方式和运动员入场花絮等才留到当晚写作。
  当各方记者在开幕式后紧张地在发布会现场采访主创团队时,了解开幕式各环节的创意时,我们的记者已经轻松地到了最终检查稿件、纠正个别小错误的阶段了。这样就给后方编辑留出了非常充足的时间来设计、排版。最终的“大运快报”图文并茂,给许多国内外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3、“常规”结合“意外”猛料十足
  开幕式是一种有组织、有策划、有充分准备的战役,九成以上的稿件和刊发顺序都是按计划走的,但也有“意外”的收获。如8月14日的报道中,除了此前安排好的各界反响稿,记者还抓住了两个亮点:在入场仪式上打出“深圳,乌拉圭爱你”标语而轰动全场的乌拉圭代表团,请他们谈谈这个标语的创意始末,《“感谢深圳”发自内心》的报道夺人眼球;网友视频中在入场仪式上引导观众互动、又唱又跳了整晚的志愿者李栋,也通过微博找到了,《“互动哥”找到了》的报道让深职院乃至大运会所有80、90后大学生志愿者成为世界瞩目的对象。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