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美主流媒体就业报道比较研究

2011-12-29刘勇刘何蓉

新闻爱好者 2011年18期

  就业问题已成为全球性的话题。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道。新闻媒体解读就业政策、刊登就业新闻、提供就业信息的就业报道自然牵动人心。2008年源于美国的金融危机,使本已严峻的就业形势雪上加霜。作为世界两个重要的国家,中美在就业问题上的表现引人关注。两国媒体对金融危机中就业问题的报道也不遗余力。比较两国主流媒体的就业报道,勾勒各自形态、分析其特点、总结经验,相互借鉴,对于发挥中国就业报道在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有着重要意义。
  
  中美主流媒体比较的相关说明
  
  1.本文选取两国公认的主流权威媒体《人民日报》(以下简称《人》)、《纽约时报》(以下简称《纽》)作为比较样本。主流媒体的权威性和影响力使之对其他媒体具有示范和引导的作用。以它们为代表研究就业报道,标本意义突出。
  2.2008年美国的金融危机,波及范围广、影响深远,时至今日仍对世界经济格局产生影响。对这一背景下的就业报道的比较、分析,在一定时期里,对媒体而言都有典型意义。
  3.鉴于本次金融风暴,是随美国雷曼兄弟控股公司2008年9月15日宣布破产而集中发作的。《纽》就以此为起点,选取9月16日至22日一周的有关报道、评论。至于《人》,则综合考虑危机传导效应的滞后性、事件的延续性、中国媒体的属性,同时结合就业报道的时间特点,我们把《人》的抽样日期定在2009年1月2日至8日这一周。
  4.本文中的就业报道或评论,是指以就业为报道中心,或是从就业角度分析探讨问题的。反之,只是旁涉或兼及的报道或评论,则不是本文的选取对象。
  《人》报与《纽》报的比较
  总量。《人》的就业报道篇数为41篇(含纯图片报道1篇),《纽》的就业报道篇数为53篇(含纯图片报道1篇),篇数之比为0.77;《人》日均5.9篇,《纽》日均7.6篇。鉴于《纽》的版面数量大(《纽》总版数是《人》总版数的十多倍),相对而言,《人》的就业报道比重要高于《纽》。这反映出金融危机后中国对就业问题的重视。
  登载版面。首刊头版。《人》有5篇(其中头条2篇),与总篇数之比为0.12。《纽》有7篇(其中头条2篇),与总篇数之比为0.13。
  任意版头条。《人》有6篇,与总篇数之比为0.15。《纽》有13篇,与总篇数之比为0.25。
  《纽》的就业报道在版面上更多地出现在重要位置。
  报道类型。《人》有消息报道21篇、深度报道13篇、评论7篇,与总篇数之比分别为0.51、0.32、0.17。《纽》有消息报道11篇、深度报道(特写)38篇、评论4篇,与总篇数之比分别为0.2、0.72、0.08。《人》的消息报道比重过大,而《纽》的深度报道则占据主导。这也可从篇幅中看出。两报报道(不含纯图片、评论)若以0~300字、300~800字、800字以上划分:《人》分别是14篇、9篇、10篇,与总篇数之比分别为0.42、0.27、0.3。《纽》分别是7篇、8篇、33篇,与总篇数之比分别为0.15、0.17、0.68。《纽》较之《人》,更倾向于用长篇幅报道就业问题。《人》刊发的评论是《纽》的近两倍,这与《人》所担负的舆论引导职责有关。但《纽》的评论包括2篇社论,《人》无社论,都是短评与专栏。这表明《纽》的舆论领袖意识强烈。
  报道范围。《人》有国际报道4篇,国内报道37篇,与总篇数之比分别为0.1、0.9。《纽》有国际报道9篇,国内报道44篇,与总篇数之比分别为0.17、0.83。《纽》的国际报道比重略大于《人》,这与《纽》的国际影响力有关。
  报道对象。中美媒体就业报道所涉对象差异明显。中国有较为清晰的就业群体的媒体呈现,就业群体整体划分为: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下岗失业再就业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在《人》的37篇报道(不含国际报道)中,大学毕业生报道有15篇,与总篇数之比为0.41;农民工报道有12篇,与总篇数之比为0.32;再就业报道与其他报道有10篇,与总篇数之比为0.2。而《纽》的44篇报道(不含国际报道),没有明确的就业对象群体划分。
  报道性质。正面报道是对先进人物、事迹的经验成就报道;负面报道是对社会进步具有阻碍或破坏作用的新闻事件的报道;中性报道则介于二者中间或无明显褒贬偏向。
  《人》的正面报道有35篇,与总篇数之比为0.85;中性报道有6篇,与总篇数之比为0.15;无负面报道。《纽》的正面报道有7篇,与总篇数之比为0.13;中性报道有21篇,与总篇数之比为0.4;负面报道有25篇,与总篇数之比为0.47。《人》的正面报道比例高达85%,负面报道则没有。与之相反,《纽》的负面报道的比例则接近50%。这突出反映了在“宣传喉舌”功能定位下,“报喜不报忧”自然成为《人》的报道主调。而西方新闻价值观信奉“坏”事情等于“好”新闻,展示丑恶、揭露弊端成为美国新闻报道的主旋律。《纽》负面报道占据主导,就顺理成章了。
  报道视角。报道视角是报道者观察、分析、反映新闻事实的角度,它大致可分为平民视角、专业视角、政府视角。《人》的政府视角报道有23篇,与总篇数之比为0.56;专业视角报道有10篇,与总篇数之比为0.24;平民视角报道有8篇,与总篇数之比为0.2。《纽》的政府视角报道有3篇,与总篇数之比为0.05;专业视角报道有29篇,与总篇数之比为0.55;平民视角报道有21篇,与总篇数之比为0.4。可以看到,《人》习惯于采用政府视角。这既反映了《人》的性质地位,也是中国市场经济中“政府主导型”模式在就业问题中的鲜明体现。其好处是体现出相当的高度,不足的是与平民不够贴近。而《纽》采用了“透过百姓个人视野看待社会生活变化”的平民视角和“突出专业深度,全面解读新闻事件对一个或若干个专业领域的影响”的专业视角。①以具体的人或事实来加以说明验证,强调具象思维。“Hard Times for Drivers of the Wall St.Powerful”一文,通过昔日汽车公司的主管、现为华尔街兼职司机的Emmy Perez个人经历,把金融风暴对人们的生活、工作的影响具象地呈现在眼前。
  图片(表)使用。对于报纸而言,在基础的文字报道上,综合运用图片(表)是当下趋势。《人》配有图片(表)的报道为9篇(含纯图片报道1篇),与总篇数之比为0.22,图片(表)数为11张(图片9张,图表2幅)。《纽》配有图片(表)的报道为34篇(含纯图片报道1篇),与总篇数之比为0.64,图片(表)数为38张(图片29张,图表9幅)。《纽》的图片总量、比率都高于《人》,在使用上也不乏可圈可点之处。《纽》的图片不是简单的文字的补充或说明,而是较好地与报道融合,强化了报道的视觉冲击力。图片中无论是手捧纸盒走出写字楼无助的白领、大厦下一脸落寞的经理人,还是街道上惶恐的求职者……都给你一种仿佛置身于漩涡之中的感觉。而图表的使用则起到文字难以企及的功效。在“The Finance Crisis”中,《纽》使用了4张数据图:短期政府债券下跌的趋势图、美联储承诺的救市方案、股市一反弹一下跌的两张走势图。把政府举措、投资者的恐慌、实施救市的效果对比清晰地呈现出来,直观地反映了文章的精华要义。
  
  两报比较的总结
  
  通过上文的比较研究,能够看出,《人》和《纽》在就业报道方面呈现出一定的相同之处:同为严肃报纸,都用相当篇幅来报道当今世界面临的就业难题。这反映了两报对新闻价值观中重要性认识的趋同。两报都按照自己所遵循的新闻理念去处理、报道就业问题,力求范围广大、反映各个社会群体。
  
  由于观念、体制和传统的不同,两报的就业报道也呈现出各自的特点。
  《纽》的就业报道置于经济范畴之下。40篇报道(不含评论、国际报道),有20篇放在Business版。《人》把就业作为一个社会问题加以呈现,相关报道散见于社会、教育等版面。在对就业的专家解读中,8位专家有明确社会学背景的达到4位。《纽》的评论不以某一报道事件为依托进行,评论视角独特。社论“The King Is Dead”,以酷玩乐队的歌词开篇,对眼前的衰落,进行文化反思,唱出的却是华尔街的“新生”,与“覆巢”之下人们的恐慌相映成趣,体现了西方评论界“对读者和报纸新闻版,评论界始终不信任,甚至是反对态度”②。《人》的评论,强调与报道在舆论引导上的合力作用。2009年1月就业报道的主题是返乡农民工就业与大学生创业问题。评论《从农民工返乡说开去》是对返乡农民工的引导,《重新调整自己》、《去农村放飞理想》则是对大学生择业观念改变和创业理想的指导。
  两报国际报道数量不多,但特点显著。《纽》把美国以“老大”自居的心态表露无遗,对别的国家指手画脚,横加指责。如“Porsche Takes a Controlling Interest in VW”,就是对德国大众公司兼并保时捷引发大裁员的质疑与责难。而《人》的报道,则是拓展视野、开阔思路。如《西班牙刺激经济创造就业》、《墨西哥创造更多就业岗位》等,不乏对别的国家经验的介绍、引荐。
  
  通过比较分析,应当承认《纽》的一些方法、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纽》注重揭示就业领域中的矛盾、问题,因而它的负面报道数量比重高。在当前复杂的媒体环境下,尤其在就业陷阱五花八门、就业歧视时有所现、“被就业”众人皆知的当下,一边倒的报道无助于消除媒介现实与公众感受的社会现实之间的差距。中国媒体应当在以正面为主的前提下,正视现实,客观反映就业领域中存在的问题。
  《纽》善于从个体角度切入就业报道,增强了报道可读性。就业报道无论属于哪个范畴,它都是个体挣扎、进取的命运写真。中国媒体善于从宏观、全局视野看问题。“站在高山上也许能让我们拥有更广阔的视野,但是在那里我们看不到活生生的人物面孔。”③因而中国媒体的就业报道,要兼顾这种从具体、鲜活的人物出发的手法。
  《纽》的报道体现出强烈的为读者服务意识。1.对关键信息的报道直观清楚。2.注重解释与分析。在发布每一个就业信息时,都会有相关的解释与原因分析,让受众能清楚地理解信息与自身切身利益的关系。这也是它长文多的原因所在。3.注意对信息数据的延伸。美国劳工部说,由于经济不景气导致8月在纽约的失业率猛升。作者马上进行解释与扩展:The city’s unemployment rate rose to 5.8 percent from 5 percent in July-the largest monthly increase in more than 30 years–as about 5200 private-sector jobs were eliminated, the department reported.(有关部门报告纽约7月失业率由5%上升到5.8%——是30多年月增长率最高的一次——削减了5200份私企岗位。)“30多年月增长率最高”几个字被加上去,读者有了强烈的对比、明确的概念,对目前的失业率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更深刻的印象。
  相比之下,我国媒体在这方面的差距明显。《人》的《河南六项措施促就业》,遍寻全文,关键的六项措施无法找全。《今年城镇新增就业目标为900万》一文,既没有数据出台的解读,也无数字与就业群体间关系的清楚说明,目标意义的阐释过于笼统。因而,《纽》的服务意识值得我们学习。
  在报道方式上,中国媒体一直以来的直接引语习惯性缺失、形式相对单一、报道手法机械刻板等问题,《纽》也为我们提供了学习、借鉴的样板,中国媒体应当认真吸收改进,以增强报道的感染力、悦读性。(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从‘新闻’到新闻报道——新闻产制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07BXW005)
  
  注 释:
  ①林晖:《新闻报道新教程:视角·范式与案例解析》,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34页。
  ②李良荣:《当代西方新闻媒体》,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50页。
  ③威廉·布隆戴尔[美]:《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华夏出版社,2006年版,第23页。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编校:郑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