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的竞争力
2011-12-29李世举
新闻爱好者 2011年18期
当前全国大多数地区都把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发展作为工作的重心,纷纷制定政策,大力推进。从整体上看,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仍然较低,文化资源优势尚未转化为产业优势。当前,独具特色的民族地区文化产业,面对全面开放的国内国外两个文化市场,面对国际多元文化交流与冲突、相互交融与竞争的新环境,迎来了新的重要战略机遇和更加严峻的挑战。只有把握发展文化产业的大好机遇,精心谋划,强力推进,努力把民族地区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才能更好地满足民族地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消费需求。如何抓住机遇,把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把产品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和效益优势,关键取决于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民族地区区域文化的现实价值
文化作为一种内化的精神和思想资源,影响着一个区域的社会格局和人们的精神风貌。作为具有丰富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资源,文化是一个区域软实力生成的基石。少数民族地区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人文因素及历史发展进程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并成为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各个文化群体流派的交流碰撞的深度、广度、频度的不同,以及各地长期以来独特的不对称的文化心理积淀,都直接或间接地造成不同区域内人们各有千秋而又相对稳定的传统习俗、风土人情、性格特色和心理特征,也创造了丰富多彩、千差万别的文化成果。①区域文化是区域内形成的思想意识的总和,是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反映了一个地区特定的人文历史境遇,也构成了这个地区基本的人文特色,与其他区域的文化相区别。②
少数民族地区独具特色的区域文化成为区域综合实力提升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也是提升区域经济价值和区域形象、增强区域服务功能的基础条件。可以说,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水平体现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综合实力,也是民族地区竞争力的核心力量。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认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军事、资源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文化、科技以及国家凝聚力等体现出来的“软实力”,只有两者兼具的国家,才能在国际舞台上纵横捭阖,争取主动。③现在,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发展的真正内涵应该是既包括硬实力的增长,更包括软实力的提升。少数民族地区有自己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特殊的人文内涵和特殊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凝结着特有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取向,因此形成一种特殊的区域文化发展模式。因而,民族地区的区域文化构成了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现实框架。同时,发掘少数民族文化的现实价值也是打造民族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的现实基础。
对一个少数民族地区而言,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是衡量该地区现代化水平的重要尺度和构造软实力的重要基础。基于民族文化而不断涌现的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显示了少数民族文化生生不息的创造力;大批带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公益性文化设施,既是文化发展的硬件基础,也是区域发展的客观“软”环境。所有这些文化上的表象与成就,反过来将深深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及行为标准,影响着这个地区的吸引力、凝聚力和竞争力,并决定着它在现代化道路上究竟能够走多远、走多久。一个地区能否成为文化创新的活力最旺、文化产业的竞争力最强、文化权利的市民享受度最高的城市,不仅要以不断成长壮大的经济实力显示其优越性,更要以越来越多的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成果展现其新形象、新理念、新发展、新实力。④认识路径:以品牌和人才培养为基础
一个地区的政府及民众关于文化产业的观念和意识,会深深地影响文化产业发展的步伐和速度。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因此,往往注重发展经济效益显著的生产型产业,忽视经济效益不够显著的文化产业。以什么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突破口,首先是一个认识层面的问题。对于少数民族地区而言,发展文化产业和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必须着眼于最为基础性的环节,即以打造文化产业品牌和培养文化产业人才为突破口。
每一个少数民族地区都有自己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资源和丰富多彩的自然文化资源。但是,长期以来,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存在利用率低和资源浪费的现象。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大潮中,受经济利益的驱动,从政府部门到个人,多以经济的增长、财富的扩张为主要追求目标,对需要耗费大量财力、人力、物力进行保护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普遍缺乏应有的重视和必要的投入。而且,随着现代城市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少数民族传统的相对封闭的居住格局被打破,民族之间频繁的往来使得不同民族习俗趋同的状况日趋显著,许多日常的、带有地域性或民族性的民间文化遗存在不知不觉中大量遗失。因此,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当务之急就是在保护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同时,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挖掘出一些具有地域特色和市场竞争力的文化品牌。
文化发展的灵魂是“人”。人才问题是影响文化产业发展的最大瓶颈。目前,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人才的数量、质量、专业结构及数量分布等存在严重不均衡的问题。在民族自治区首府等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文化产业人才相对集中,在某些领域甚至相对过剩。而其他少数民族区域从事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工作方面的人才却十分匮乏,高层次人才特别是文化管理和经营人才尤其匮乏。同时,民族地区人才浪费、外流、闲置等现象时有发生,其中既有用人机制问题,还有政策方面的问题,但说到底是如何看待文化人才的“人才观”。
长期以来,在文化产业发展问题上,存在一种非正常的人才观念,只把那些纯粹的搞文化艺术创作、能演能唱的人作为所谓的“文化人才”,而并不看重那些善于经营、管理、策划、运作的“经纪人式”的人才,有的甚至把这部分人的工作当做不务正业。这样的人才观在民族地区尤为严重。所以,民族地区文化产业要想在整个国家的文化产业发展阵营中取得一席之地,就必须加快人才培养,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
行为路径:以体制创新为着力点
制约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最大瓶颈依然是体制弊端。而体制的核心则在于如何保证公平的文化产业发展与竞争环境。民族地区文化管理体制改革难度要大于其他地区,其进展一直比较缓慢。改革的难度不仅在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滞后,文化单位改革的动力不足;也在于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体制改革面临着保护少数民族文化与文化产业化的矛盾。因此,如何妥善处理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的关系,调动文化工作者投身文化产业的积极性,就成为推进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提升少数民族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首先,降低准入门槛,引入社会资本,利用各种优惠政策来鼓励社会办文化。少数民族地区政府的财力有限,很难拿出足够的经费扶持文化产业。因此,吸纳社会资本直接关系到文化产业的发展速度。扶持民营文化企业成长、保护民营文化企业发展成为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少数民族地区只有形成了多元化的投资机制和市场竞争机制,社会力量积极投身文化产业,才能形成欣欣向荣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可以说,一个竞争有序、健康繁荣的文化市场,是提升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前提条件。
其次,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形成合力,大力推进。各级政府必须对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价值及发展状况有一个清醒而客观的认识,发挥优势,弥补不足,从政府、市场、文化机构三个层面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加强政府对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的扶持和引导。就目前而言,一方面,中央、省、市、县四级财政要加大对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投入力度;另一方面,要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加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增进民族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提升民族地区民间文化的活力,进而推动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与繁荣。同时,加快民族地区文化体制、机制创新,为少数民族文化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在民族地区推动文化体制、机制创新是一项长期、复杂而艰巨的工作,需要视具体情况分步推进。各级政府要树立全新的文化发展观念,创新管理模式,优化产业结构,提供保障机制,积极整合资源,凝聚各方力量,共同推动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最后,建立保障机制,从政策与制度层面为满足文化发展与繁荣保驾护航。从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面临的突出问题是文化保护与开发的矛盾以及开发资金不足。因此,国家和民族地区需要制定三个层面的法规和政策:一是保障和规范文化市场主体,维护文化市场秩序方面的法规和政策;二是少数民族文化与历史遗存的保护法规和政策;三是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的融资政策。
注 释:
①金怀玉、焦立新:《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分析》,《哈尔滨学院学报》,2010(1)。
②郭献进、向云发:《论“文化大省”建设与区域发展战略》,《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0(5)。
③④李亚:《文化产业发展与城市竞争软实力的提升》,《郑州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7)。
(作者单位:大连民族学院新闻系)
编校:董方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