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小学高年级说明性文章的两点认识

2011-12-29任义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1年11期

  人教版小学高年级语文教材中,说明性文章出现了很多篇,在教材参考中明确给它们定义为“文艺性说明文”和“科学性小品文”。从名称上的不同就可以看出,“文艺性说明文”和“科学性小品文”比“说明性文章”更强调了文章的语文性。但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上,我们更容易被“说明性文章”的说明性所吸引而忽略属于语文这个学科更本质的属性。
   “说明性文章”中的“说明性”只是文章的特色而不是文章的全部
  “说明性文章”中有关于科学的内容和说明方法的指导,但它们只是教学目标的一个方面。就如同高年级语文课,虽然有对修辞方法使用的理解与感悟,但其绝不能是课堂的全部。语文课是为了使用语言而学习语言,而不是为了研究语言或文学而学习语言,所以,过度地强调“说明性文章”的语文知识,就会造成语文课堂教学越走越窄。
  如《鲸》一文,在说明“鲸”很大时,作者用了很多的说明方法,常见的教学设计也常常会先从“从哪里你体会到鲸非常大”开始,然后根据学生回答总结出相应的几种说明方法,接着让学生去其他自然段找一找还用了怎样的说明方法。其实,知道这些说明方法对于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有怎样的意义呢?是为了让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会产生一个“我要用比较的方法写”这样的思路吗,还是让学生在考试的时候会从阅读的短文中挑出相关问题的答案?显然,我们的教学起到的作用是第二种。那么我们学习这篇文章的目的又何在呢?难道只是为了一次考试而做准备吗?
  我以为一篇文章的形象意义远远大于它的写作技巧,对于形象的认知是符合学生认知心理的,没有一个形象建立,这堂课的学习只能建立在对知识的不断拆解上。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堂就会变成语文知识的讨论会,也就失去了语文一半的美。所以我们在学习这类文章上首先是要强调它的形象性,从它的整体入手。如《鲸》一课的主问题应当是“鲸是一种怎样的动物,你的依据是什么”,然后进行阅读,去理解巩固作者笔下的形象和他的依据,最后才是他用了什么样的方法来表述他的依据。学习语文应当先从一个具体的形象入手,找到这是一个怎样的形象,然后去发现作者用了什么材料来表达,最后才是怎样表达的,不能因为它的表达很有特色就只看了它的表达方式而将其他部分忽略。
  “科学性小品文”和“文艺性说明文”的语文任务
  课文千千万万,各有不同的任务,但总的任务是不变的。“科学性小品文”和“文艺性说明文”这类文章也是如此。如《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其中的说明方法在五年级的学习中学生就该已经掌握了,那么这堂课的主问题我把它定在“读完这篇课文后,你有怎样的感受?是从哪些段落或者语句感受出来的?”把握行文思路,抓住语言特色,越是浅显易懂的文章,其中作者的布局谋篇才是最精彩的。
  “文艺性说明文”的“文艺性”体现了作者在布局谋篇上的独具匠心,词句使用上的发人深省,“说明性”体现在作者的用词准确,事例严谨、科学。教师引导学生先把它们梳理成块,然后从具体的语句中去找作者是如何相互支撑的,待学生真正体会到课文段与段之间的关系,或者段落内部的关系后,再回过头来分析作者这样安排文章的用意。这样一个回环下来,学生在语言学习上收获颇丰,在感情上同样得到了升华。
  “文艺性说明文”和“科学性小品文”是语文中非常有特点的一类文章,对于它们的学习,如果只停留在知道了使用的说明方法或获得的科学知识上,那么我们语文教学的效率就太低了。对于这类文章要从语文的角度来看,先看其共性,再看其特点,最后看它的特点为它的共性起到了怎样的作用,不偏不倚,把握住语文学科的本质才会教好这类课文。■
  □编辑 吴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