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绿色课堂 促进师生发展

2011-12-29北京市石景山区实验中学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1年11期

  教育的终极目的是提高人的生命质量和实现人的生命价值。“绿色”是象征自然和生命的原色,象征着生命、成长与生机。“绿色教育”就是在充分考虑社会需要的前提下按教育规律来办教育,“引导”人的内在因素合乎规律地全面而主动地“发展”,营造一个“引导”与“发展”相适宜的“绿”色环境,并精心地使这两方面协调起来。绿色教育强调教育的价值取向与教育过程都应该尊重学生的生命价值、尊重教育规律,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个性,开发生命的潜能,促进人的健康、全面和持续发展。简而言之,绿色教育就是关爱、尊重学生的生命和价值的教育。
  北京市石景山区实验中学以绿色教育理念为引领,坚持“培养具有文化素养、科学素养、艺术素养和人文素养等内在气质的实验人”的育人目标,秉承“打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的工作主题,围绕教育教学核心工作,大力开展“绿色课堂改进行动”,不断加强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构建丰富多彩富有特色的课程平台,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
  对绿色课堂的思考
  课堂教学是指一种目标明确、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结合的双边活动过程。这是达成教育目标的主渠道,是学生求知、进取、成长的主阵地,是教师实践教育理念、形成并展示教育教学技艺的有效载体和平台。
  绿色课堂教学就是要在研究学生学习规律、成长规律的前提下,综合运用课程教学论、教育心理学、教育技术学、教育社会学的原理与方法来促进每一个人的发展。绿色课堂要求以绿色教育理念为引领,遵循教学规律,尊重学生个性,优化教学过程,积极开展教学实验和教学改革,体现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真正让课堂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打造高效课堂,最终促进学生成长与发展。
  尊重——构建绿色课堂的关键
  1. 尊重学生的成长
  从认知特点来看,初中学生正处于由重形象思维向重抽象思维的过渡期,仍以形象思维为主。基于这样的认知特点,石景山区实验中学的教师在教学中以学生的学习现状和实践问题为思考原点,在国家课程校本化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课堂上教师不断创新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多角度多渠道激发学生的兴趣,精心设计课堂教学中的知识链、问题链和思维链,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持续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积极稳定的学习态度,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创新精神。
  例如“文物模型制作”活动。该活动源于历史课后学生在校园一角用泥土和树枝搭建的一座半坡氏族半地穴式小房屋,学生用双手和身边的材料把课上刚刚学过的内容变成了可以触摸感知的现实。从这个小房子身上,我们感受到了学生们对历史真实感知的期待,对动手制作的向往,对历史问题的实践探索。基于学生的思维特点和实践问题,学校设计了“文物模型制作”活动校本课程,引导学生使用身边的废旧材料,动手制作感兴趣的文物模型,从而提高学生的信息搜集整理能力、跨学科研究性学习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表达交往能力,学生的审美意识、历史感悟和学习精神也得到了相应的升华。学生在制作明代火药武器“一窝蜂”模型的时候,围绕制作实践提出了涉及五个学科的问题:数学方面尺规作六边形的多种方法,物理方面火箭的飞行做功问题,化学方面火药的化学方程式和木质箭筒的避燃问题,英语方面火药的俚语故事,历史方面火药的发明传播以及与“一窝蜂”同时代的国外火药武器发展状况。相关学科教师围绕学生提出的相关问题纷纷展开了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进行了国家课程校本化的研究尝试。
  再如英语教研组开展的“情境教学”。英语教研组教师注重教学情境设计,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变交流时惯用的“师生对话”为“生师对话”、“生生对话”,通过开展唱英文歌曲、排演英语课本剧、观看英文原声影视作品等活动,凸现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的有机结合,活跃课堂学习气氛;借助英语棋比赛、科技英语创意大赛等赛事,拓展学生词汇和口语练习,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英语自主学习能力。
  知识的存在状态本来是综合的,分科是人为现象。我们的课堂教学始于学生的问题,增强了课堂教学的问题解决指向,增加教学的形象性与趣味性,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联系现实关注生活,体验生命的价值与尊严,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受到了学生的喜爱和欢迎,促进了学生的成长。
  2. 尊重教学的规律
  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绿色课堂的构建必须基于教师对教育教学规律的研究和把握,基于对教学实践的探索与反思。本着“问题即课题,实践即研究,成长及成果”的教研思路,我校教师开展了基于教学问题的课题研究,基于有效教学理念的教学设计,基于教学对话的教学行动和基于教学实践的教学反思,并且在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了同课异构、变式教学、模块教学、学案导学、生活课堂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探索与尝试,努力打造务实高效的绿色课堂。
  例如数学教研组的变式教学。数学教研组结合本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开展变式教学研究,在课堂教学中将原命题中的条件(或结论,形式,内容,图形等)作适当变换,通过一个个问题的变式,探知学科问题的本质和规律,探索相关学科问题间的内涵联系以及外延关系,进而培养学科创新思维的能力。
  再如语文教研组开展的同课异构的教学研究。同年级的语文老师用相同的课题,确定相同的教学目标,根据各自教学经验和情感体验建构不同个性、不同风格的教学设计,教师们在相互借鉴,相互学习中共同提高。
  在各教研组的教学研究与实践的基础上,学校还为老师们的研究与实践搭建了丰富的平台,开展了骨干教师的示范课、教学能手的研究课和青年教师的汇报课等系列活动,从引领、展示和发展等不同角度突出了各自的功能,引导教师在不同层面研究教育教学规律,提升着课堂教学的效率,打造着绿色课堂。
  发展——构建“绿色课堂”的目的
  绿色课堂的构建,源于尊重,指向发展,发展是我们开展绿色课堂改进行动的目的所在,也是教育的终极追求。
  1. 绿色课堂改进行动的推行,促进了实验中学学生的发展和进步
  参与文物模型制作活动的学生制作出上百件文物模型作品,并且分别撰写了文物模型信息表、制作方案、制作过程记录和反思感悟,还为每件作品撰写了“作品说明书”。目前学校已经成立文物模型博物馆,多位师生的作品和论文获得市区奖励。王子石同学的《废纸箱变“青铜器”》在中国节能减排与可持续发展学校社会行动项目全国第八届表彰会上发言交流,并被《现代教育报》等多家媒体报道,他还携带作品《商代青铜钺》参加了北京市“我有一双灵巧手”科技创新大赛,获得了一等奖。
  “科技英语”表演小组的同学在老师的带领下,参加了北京市决赛,其作品《白雪公主》被北京电视台选录并播出。
  实验学子积极参与各级各类竞赛、活动,在其中展现自己的学识和能力,感悟学无止境的真谛。绿色课堂改进行动带给学生的不仅仅是一张薄薄的证书,更是证书背后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以及对科学文化的尊崇、对生活的理解、对祖国的热爱!在绿色课堂改进行动中,实验中学的学生在成长!
  2. 教师的发展
  绿色课堂改进行动也为教师的发展搭建了平台。数学组教师通过对变式教学实践的总结反思,成功申报了北京教育学会十二五课题《通过变式教学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的研究》,多位教师在市区校各级层面上研究课,教育教学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语文组教师通过对阅读与写作的研究,形成了石景山区实验中学语文组的作文教学特色,大量的学生作品被发表到《作文导报》等多家媒体上,李淑龙老师还成为了《作文导报》的兼职编辑,在语文教学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与风格,欧阳婕琼老师到重庆参加全国初中语文教学大赛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3. 学校的发展
  在学生发展和教师发展的同时,绿色课堂改进行动还促进了学校的发展。我校先后被评为人民满意学校,北京市科技教育示范校和中国节能减排特色学校,学校也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课程体系,学科教学特色逐渐形成。实验中学的师生正在用自己的努力,打造着实验教育的品牌。
  绿色教育,呼唤对学生生命和价值的尊重,强调对教育教学规律的把握,指向学生的终身持续发展和人生幸福。课堂是我们实践绿色教育的主阵地。在绿色课堂改进行动的路途上,实验人将继续不断努力,打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