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行为习惯教育: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基
2011-12-29北京市密云县教育委员会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1年11期
密云是北京市远郊区县,寄宿制学校较多,一些孩子存在洗澡不勤、换衣不勤等不良个人卫生习惯;及时预习、自觉阅读、按时复习等良好学习习惯也需要进一步培养。长期以来,我县结合区域实际,坚持以养成教育为德育工作重点,深化“三种习惯”(学习习惯、卫生习惯、体育锻炼习惯)和“四项意识”(劳动意识、节约意识、合作意识、效率意识)培养,重点以“三个习惯”培养为抓手,强化养成教育。
以课题研究为抓手,加强学习习惯培养
我县针对中小学生在学习习惯上存在的种种问题,于2007年4月开始,开展“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课题研究,全县中小学全部参加了课题研究实验。历经三年研究和实验,总结出了在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上的“教育类、约束类、强化类和不良习惯矫正消退类”四类方法,初步探索出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途径和方法,建立起科学的、有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教学体系,并有效落实到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之中,使学生学习习惯发生明显变化,特别是学生在课堂上思维的积极程度、日常书写的工整程度和参与活动的秩序性都有了显著变化。
以落实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为目标,培养体育锻炼习惯
一是坚持上好“两操一课”。严格落实《体育课程标准》,依法开齐、开足体育课。认真执行每天上午半小时课间操制度,在规定时间内,做两套国颁操、一套自编操,开展一项特色体育活动。另外,中小学各选择两所学校进行队列、军体操实验,增强活动效果和质量。
二是推进集体跑步工作。中小学每天第六节课后开始组织学生集体跑步半小时,确保学生每天体育锻炼时间不少于一小时;寄宿制学校早上要组织住宿生集体出操,下午除集体跑步半小时外,另行安排半小时左右的室外体育活动,保证住宿生每天参加体育锻炼时间不少于两小时。跑步及各项体育活动均在校内操场上进行,确保安全。
三是加大学生体质监测力度。为全县中小学统一配备体质健康监测器材,充分发挥设备作用,每学期安排一次抽测,到各校对每个年级抽测一个班,抽测结果列入总体评价内容,并建立学生体质健康档案,加大管理评价力度。
以“六种习惯”养成为载体,强化卫生习惯培养
我县制定了《中小学生个人卫生习惯培养指导意见》,重点抓好中小学生六种个人卫生习惯的培养:一是洗脸习惯;二是剪指甲习惯;三是饭前便后洗手习惯;四是洗澡、换衣服习惯;五是睡前洗脚习惯;六是正确刷牙习惯。要求全县中小学每天坚持晨午检制度,切实加强学生良好卫生习惯的培养。为确保此项工作落到实处,我们研究制定了具体评比办法,定期开展联合检查评比,通报评比结果,对不合格学校进行后期督查。
工作中,我县还十分注重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促进中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2008年,制定了《校园内分时段进行音乐环境创设的指导意见(试行)》,全县中小学都实现了“音乐进校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音乐的熏陶、感染,不断提升综合素养。2011年,为落实教育部《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指导纲要》精神,制定了《密云县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工作方案》,分阶段落实礼仪行为要求。本学年,重点培养学生不说脏话、主动问好、有序排队的良好礼仪习惯。
培养“三种习惯”,实施“四项意识”教育
在抓好中小学生“三种习惯”培养的同时,对学生进行以“劳动意识、节约意识、合作意识和效率意识”为主要内容的“四项意识”教育,使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生生关系。
全县各中小学结合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组织开展讨论、演讲、故事会、辩论赛和主题班(队)会等形式多样且富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在活动中增强学生的“四项意识”。结合本县寄宿制学校多这一特点,各中小学加强学生课余活动的组织与管理,从具体事情抓起,引导学生节约水电、爱惜粮食、互帮互助、学会自立,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将德育与管理融为一体,做到时时育人、处处育人。
为树立典型、表彰先进,确保教育活动取得实效,我们连续六年面向全县中小学生开展文明礼仪标兵、学习习惯先进个人、卫生习惯先进个人和锻炼身体习惯先进个人评选表彰活动,共有4000多人次的中小学生和100多个先进班集体受到表彰奖励。
中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是一项长期的工程,需要不断研究、总结经验。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养成教育工作力度,以活动为载体,落实行为习惯培养内容,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在实践中思考,使学生外在的行为内化为个体的自觉行为,并通过健全表彰机制,进一步加大对优秀学生的宣传力度,用“身边的榜样”激励学生。同时,进一步加强家长学校建设,通过家访、家长会、电话信息沟通、邀请家长参与班集体活动、举办家庭教育学习班等多种方式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在行为习惯培养的内容和要求上做到学校、家庭的统一,增强教育效果,真正把中小学生“三种习惯”和“四项意识”培养抓实、抓细,为学生健康成长、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栏目编辑 江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