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提升学生道德素养
2011-12-29北京市通州区教育委员会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1年11期
自“十五”以来,通州区教委坚持在学生中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即“以弘扬中华文化、承接中华美德、培育民族精神为理念,以培养学生中华美德(包括忠、孝、诚、信、礼、义、廉、耻等)为目标,以经典文化、节日文化、地域文化(运河文化)为载体,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道德实践活动,全面优化学校德育工作,提升学生道德素养”,初步摸索出了区域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模式。
明确教育重点,细化行为要求
实践中,我们将继续忠、孝、诚、信等八个教育重点。这八德既符合少年儿童全面发展要德才兼备的要求,又涵盖了中小学生成长过程中应该具备的良好行为习惯,它与爱国主义教育、养成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等更是一脉相承。与此同时,结合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指导纲要》,坚持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思想,研究制定《通州区学生中华美德行动规范》,使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看得见,摸得着。
挖掘文化资源,实施文化德育
在今后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中,我们将继续以经典文化、节日文化和地域文化为载体,开展文化德育的实践与探索。
首先,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思想,依据学生年龄特点,在众多的儒家经典中选择学习内容,形成经典文化教育序列,让学生从小系统接受儒家经典的熏陶与浸润,让他们在逐步成长的过程中记忆、理解、感悟儒家经典文化,让他们的人生因儒家经典的浸润而精彩。
其次,继续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中华母亲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为载体,坚持在学生中开展以“弘扬传统节日文化——过中国节”为主题的实践活动,把爱国主义教育、道德教育及推动和谐社会构建等内容融入到博大精深、内容丰富的节日文化中,使传统节日所蕴含的文化精髓和传统美德,在每个学生的身上得到内化与升华。
再次,结合通州运河源头的地域优势,依托社会大课堂丰富的教育资源,在学生中开展“挖掘运河文化资源、传承运河文化精神”主题教育,围绕“寻运河源、传运河艺、做运河人”,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全体学生进一步感受到运河文化的魅力、领悟运河文化的内涵、滋养运河文化的情怀,明确作为一个运河文化的传承者应承担的责任和历史使命。
在广泛推广学校围绕三个文化开发的校本课程建设成果的基础上,我们力争通过完善、加工,开发出具有通州文化特点的校本课程,使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在时间、内容、效果等方面得到落实。
创新工作机制,提升育人效能
一是项目研究机制,倡导学校坚持 “课题引领,项目推进”的方式,指导学校从多角度、多侧面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实现中华传统文化教育途径的多元化。二是实践活动机制,在学生中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道德实践活动,让中华传统文化在学生身上产生积极的道德认知和情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实现教育对象的主体化。三是多方合作机制,实现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立体化。四是交流与展示机制,通过多种形式的“走进学校”等交流研讨活动,以及每3~4年一次的“通州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节”活动,实现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探索的特色化。五是师资培训机制,通过以会代培、请进来培训、现场交流培训、走出去培训等几种方式,逐步培养一批热心中华传统文化研究和教育实践、具有丰厚传统文化底蕴的干部教师队伍,实现德育队伍的专业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