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规划教育:引领学生自主发展
2011-12-29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实验学校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1年11期
自实施高中课程改革以来,我校确定了“以人生规划教育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总体思路,力求用人生规划教育这条主线贯穿教育教学各项工作,实现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的有效整合。
以职业调查为切入点,提升学生自主发展的动力
我们确定的人生规划教育主要包括五个步骤:第一,指导学生认识自我,使个人特质具体化。第二,认识职业与社会发展,提升职业信息和生活计划的能力。第三,认识职业与个人发展,引导学生思考个人价值实现与社会的关系。第四,选择并确定发展目标,引导学生思考个人特质与职业偏好的一致性。第五,制订规划并付诸实施,发展自我概念,发展决策能力。
我们把职业调查作为人生规划教育的切入点。具体做法是:
1. 明确职业调查的目标。学生通过职业调查,了解社会三大产业和社会分工,了解职业对人才的需求;学生选择两项自己愿意从事的职业,通过访谈、查阅资料、社会调查等方式详细了解相关职业对从业者能力和素养的要求,并找到自己和这种要求之间的差距。
2. 设计和开发工具。我们设计了一系列“职业调查表”。如高一年级设计了《认识三大产业和社会分工》、《职业对人才能力和素养的要求》、《领袖型人才的沟通交流能力》等三种职业调查表,在全学年职业调查中使用。
3. 对教师、学生及家长进行全员培训。培训的意图是让大家明白,职业调查是学生参与人生规划教育的一项学习任务,是一门具有综合实践活动特征的课程,全体教师要共同承担指导学生学习这门课的任务。
4. 制定工作流程和工作机制。根据总体计划,学生每周完成一项职业调查任务,填写职业调查表,导师分别批阅学生的调查记录,并个别交谈,提出指导意见。年级全体教师都承担导师任务,每位导师负责指导10~12名学生。
5. 成果的呈现和调查反馈。学生每完成一项职业调查任务后都要进行小组交流,通过演讲的方式和大家分享自己的调查成果,交流思想,形成相互促进、相互激励的良好氛围,并不断做出调整。年级每学期组织不少于三次全年级汇报交流。
结合特色高中校建设,丰富学生自主发展的内涵
围绕国家级特色高中试验项目学校建设,我校高中阶段教育建构科学、人文、经济、艺术等四大“特色学院”,开发一系列和学生人生规划、职业发展规划相适应的特色课程,通过全方位教育实现培养学生领导力的目标。
“学院课程”的核心是培养“领导力”,主要包括自我领导和团队领导两方面。自我领导包括自我设计、自我完善、自我批评、自我学习、自律自制;团队领导不是专指培养“领导者”或“领袖”的特质、行为及方法,而是发现和培养普通人具有的、对个人发展起关键作用的一种能力。
学校编制了《学生选课指导手册》,每名高中学生在完成国家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各自都选择了一个特色学院的课程,每周可参加6个课时的学习。学院课程更着重于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走向社会的心理准备,对社会的责任心,有创业的意识和初步的能力。
整体构建校本课程,建立学生自主发展的保障机制
我校坚持从课程建设的角度整体性构建人生规划教育的课程模式,使之结构化、科学化,建立一套稳定的机制。
第一阶段:基于对人生规划初步认识的探索阶段。我们将人生规划教育划分成四大系统,即目标系统、规划系统、实施系统和评价系统,主要依靠导师制和综合素质评价两大措施,保证了人生规划教育的顺利开始。
第二阶段:2009年,我校编制了《高中各阶段人生规划教育实施要点》,明确了高中阶段六个学期人生规划教育的目的、主要载体、主要内容、具体目标和评价要点;并制定了人生规划教育的标准,来衡量人生规划教育实施的质量和效果。
第三阶段:整体构建课程阶段。结合高中特色学校的建设,目前正在将课程资源和具体的活动设计进行整合,按照课程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课程标准和实施建议的框架编制“高中人生规划教育课程标准”。
维持自我动机的最佳方式,就是将长期目标同一系列可以达到的子目标结合起来。这是我校“人生规划教育课程化”的基本思路。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固化人生规划教育的课程模式,探索出一套科学的课程标准,使之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自主发展,为学生的幸福未来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