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悠久的温泉文化
2011-12-29穆沐
食品与健康 2011年2期
我国温泉有文献记载者多达972处,其中温度高于50℃的就有229个。据初步统计,现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已发现温泉达3000多处。
我国劳动人民发现和应用温泉治病,已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早在先秦的《山海经》里就有了“温泉”的记载。汉代天文学家还专门写了《温泉赋》,文中写到:“览中域之珍怪兮,无斯水之神灵。控汤谷于瀛洲兮,濯日月乎中营……于是殊方交涉,骏奔来臻……天地之德,莫若生兮。帝育蒸人,懿厥成兮。六气淫错,有疾疠兮。温泉汨焉,以流秽兮。蠲除苛慝,服中正兮。熙哉帝载,保性命兮。”这一段文字生动地描述了当时的劳苦大众纷纷去温泉洗澡的盛况。公元400年,北周庾信写了《温泉碑文》,记述了温泉的治病作用。公元1000年,唐庾在《汤泉记》中探讨了温泉形成的原因。明代的杨慎著《安宁温泉诗序》,概括了我国温泉的分布。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将我国的矿泉分为热泉、冷泉、甘泉、酸泉和苦泉,是我国最早的温泉分类学者之一。
秦始皇建“骊山汤”是为了治疗疮伤。徐福为了出海寻找长生不老药,辗转漂流到了日本歌山县,至今当地仍保留了“徐福之汤”温泉浴场。到了唐朝,唐太宗特建“温泉宫”,诗人也留下了不少创作,描写脂粉美女从温泉出浴的情形,足见我国悠久的温泉历史文化。
《水经注》是我国古代一本著名的地理学著作,其中载有温泉31个。按温度的不同从低温到高温分5个等级,依次为“暖”、“热”、“炎热特甚”、“炎热倍甚”和“炎热奇毒”。如“炎热特甚”的温泉,可以将鸡、猪等动物的毛去掉;“炎热倍甚”能使人的足部烫烂;“炎热奇毒”泉水可以将稻米煮熟。书中还对各个温泉的特点、矿物质、生物等情况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叙述,如有的温泉有硫磺气,有的有盐气,有的有鱼等。
《水经注》多次提到温泉可以“治百病”,如“鲁山皇女汤,可以熟米,饮之愈百病,道士清身沐浴,一日三次……四十日后,身中百病愈”,真实记载了温泉的保健作用。又如“大融山石出温汤,疗治百病”、“温水出太一山,其水沸涌如汤。杜彦回曰,可治百病,水清则病愈,世浊则无验”等,都说明早在当时,人们对温泉的医疗价值已有了相当的认识和研究。
贞观十八年(公元644年),李世民在骊山温泉营建“汤泉宫”(也即今日之华清池)。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新宫竣工,李世民率文武百官驾临新宫,亲笔御书《温泉铭》来颂扬骊山温泉。《温泉铭》中说:“朕以忧劳积虑,风疾屡婴,每濯患于斯源,不移时而获损。”原来李世民患风湿病多年,正是在骊山泡温泉治愈的。李世民以帝王之尊而如此隆重地亲自为温泉立铭宣传,足见当时世人对温泉的认识和重视。对于华清池,诗人白居易曾在《长恨歌》中赋:“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也正是这首诗,使后人记住了华清池。可惜的是,“安史之乱”后,历代虽有修葺和振兴之举,但终未能使盛唐恢弘再现。
除了中国之外,很多其他国家也有悠久的温泉历史。日本人爱好温泉的程度不必多说,三步一小汤,五步一大汤,泡汤对日本人而言已经成为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同样拥有悠久历史的欧洲大陆的古罗马人,他们引泉水加热再流到建好的浴场中让人们使用,其中英国及土耳其等国有名的温泉浴场,一直到现在都还在使用。
古老的温泉,历经时代变迁,至今仍然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世界各国的人们,在寒冷的冬日里走进它的怀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