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欧萱:让世界领略中国的“云中水滴”
2011-12-29李菡丹
中华儿女 2011年6期
在一片黑色背景的衬托下,悬在空中的蓝色“小球”,犹如身处外太空看到地球的情景。按下遥控器,“地球”上出现许多正在运动的金色小尾巴,每条尾巴代表一个正在飞行的飞机。再切换画面,“地球”展现的是全球自1884年到2008年的气温变化……
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出人意料地,世博会159年来首个独立气象展馆成为最受欢迎的场馆之一。而这一切的背后源于一位虔诚的守望者——刘欧萱,上海市气象信息传媒中心副主任,2010年上海世博会世界气象馆副馆长。
一切皆为拉近气象与公众的距离
刘欧萱,凡是接触过她的人,都会被她充沛的工作精力、饱满的工作热情和神速的工作效率所折服。同事们都称:“在她的身上,既集中女性的温柔美丽和自信自强,又集中领导干部的精明能干和奋发有为。”
今年43岁的刘欧萱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最早在上海市气象局人事处任职,后到气象信息传媒中心。“我们的日常工作就是解读数字背后的故事。每天都做着看似重复的工作,但其实是不一样的。因为两天里即使是同样的温度,同样的风向,其涵盖的意义都是不同的。”
谈起最初接触上海世博会,刘欧萱称这仅仅缘于一次偶然的机会。“当时,世界气象组织刚刚决定参展,起初,我只是负责收集关于世博气象服务和气象参展的基本材料。”整整两天的时间,她泡在各种资料中,了解世博会的历史渊源,弄懂了什么是独立参展和联合参展、自建馆和租赁馆的区别等,同时也对世博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当被正式委派世界气象馆参展筹备工作任务时,刘欧萱欣然接受,“一辈子能参与一次世博会这样的大型活动,是幸运,也是荣耀。但是,作为世博会159年历史上首次独立参展的气象馆,从建设到布展肯定是困难重重,因为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
下班后回到家,当刘欧萱把这一重要消息告诉丈夫时,“他觉得这个任务太艰巨了,很难完成好,甚至还劝我第二天干脆辞职罢了。”可是,刘欧萱觉得,身为气象人,在这个时刻决不能退缩,应该拿出敢想敢拼的劲头。“中国气象局对参展设定的标准非常高,既然气象部门下决心参展,我们就要担起这份责任,就要把创意发挥到极致、把所有资源的效用发挥到极致。”
为了达到极致的效果,刘欧萱带领同事们,一个只有七八十人的团队,共同克服了经验、经费等方面的重重困难。“在世博会的平台上,我们的世界气象馆不能建设得比其他场馆差,要走的路只有一条,那就是把气象馆建成有特色的展馆。基建工程刚开始时,我们虽然信心十足,但是那时候情况非常困难,在项目批准下来之前,我们没有任何世界博览会的气象展馆可以借鉴。当时大家都绞尽脑汁,都在想如何才能把气象馆做好。面对那片空地,我们没有任何图纸,甚至没有思路和概念……”
在接下来的整个筹备过程中,无论是场馆的设计方案,还是地基、钢结构、膜结构、喷雾装备和内部结构等展馆基础建设,还是等候区、升空平台、气候变化长廊、4D影院、小球世界、世博气象台、气象播报秀和未来气象服务等各种展项的策划与制作,刘欧萱都亲自过目,逐一把关。
“为期半年的世博会结束后,世界气象馆将被拆除,为了达到安全标准,我们按5年的寿命设计建设展馆,只要是对的,只要能将气象的声音传递出去,拉近气象与公众的距离,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正是这种韧劲儿让刘欧萱在重压下顽强地坚持着。
为了节省经费开支,她利用气象信息传媒中心的自身优势,制作展馆内的各种宣传短片;跟每个建材、设备供应展商谈“气象”,谈气象馆有科普和科学技术展望的性质,与世博园中的其他企业馆的商业行为有很大的不同,让他们理解气象部门,从而获得支持。‘值得高兴的是,在场馆的建设过程中,供应商只要听说我们是气象馆的,都很感兴趣,都非常愿意帮助我们,在所提供建材、设备价格方面给我们很大幅度的优惠,这正是我们的运气所在,也是气象带给我们的运气。”
2010年春节刚过,她便开始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气象馆的建设与布展中,连续50多天没有休息,心里只有工程、进度、质量,而她的家已然成了寄宿旅店。“在那段日子里,家人都觉得我回家吃饭、休息是不正常的,不回家才是正常的。而我在家里也的确坐不住,心总是悬着,必须赶紧回到世博园,在那里我才踏实。”
在世博上进发无穷力量的“小水滴”
世界气象馆从无到有,从建设、布展到运维,刘欧萱作为该项目的主要负责人,付出了许多许多。虽然她哭过,也觉得累过,但是却从未放弃过。
终于,世界气象馆所在的世博园区B片区国际组织02地块的曾经是一片荒地上建起来了,世界气象馆以其独特的设计位列“世博奇特建筑”之一,参观者称之为“游上海世博全攻略,不能错过的场馆”,国际展览局的评委更是给出了“这是用心建成的展馆”的高度评价。
据统计,预计接待参观人数不到50万人次的世界气象馆,在世博会期间接待参观人数总计达90万人次。
当上海世博会落下帷幕时,世界气象馆荣获惟一一个特别奖。
这,无疑都是对刘欧萱以及众多中国气象人工作的充分肯定。“世界气象馆让人们走近了气象,也充分展示了中国气象的实力,更为世界气象工作搭建了一个交流的平台。”而刘欧萱本人,也在这两年来高强度、高密集的展馆建设中,从一个气象信息的传媒人成长为集工程设计、项目建设、大型布展等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
她如数家珍地介绍道,“世界气象组织是联合国有关天气、气候和水的权威机构,目前拥有188个国家会员和地区会员。在本次世博会上,气象馆的主题是‘为了人民的平安和福祉’,以‘全球气候变化与城市的责任’为主线,参观者可以详细了解到全球气候变化给城市、给人类的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和危害,通过模拟未来气候变化可能导致的灾难,向参观者推荐和倡导一种健康绿色的城市生活方式,呼吁参观者从身边小事做起,节能减排,共同应对气候变化。而被称为‘云中水滴’的气象馆本身,就体现了对节能减排理念的精准把握。”
更让刘欧萱欣喜的是,不仅仅气象馆,在上海世博园,低碳和环保的理念体现在许多展馆的设计上。法国馆、万科馆、芬兰馆的外面都有水池,可以起到降温的作用;法国馆自然通风,不使用空调;德国馆、新加坡馆、沙特馆部分展区也是利用空气流动的原理来加强通风;新加坡馆还在展馆顶部安装了屋顶花园,来达到降温的效果。“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来调节气候、关爱环境,需要全球一起努力。”
谈起世界气象馆的名字——“云中水滴”,刘欧萱将气象工作与水滴作比较:“水滴由液态到固态、气态,周而复始、造福人类。每个气象工作者就是一颗小水滴。这就是气象,就是气象工作。水滴默默地浸润着大地,往往不易被察觉,正所谓润物细无声,然而水滴也能迸发出无穷的力量。同样,气象虽然无时无刻不在人们身边,但是人们对它的熟知程度有限。世界气象馆通过‘云中漫步’旅程拉近了气象与公众的距离,让大家知道原来有一支气象工作者队伍,手持科技利剑,时刻战斗在风雨中,护佑人类的安全福祉。”
如今,再次回忆起守望世博、守望世界气象馆的这段奋斗历程,刘欧萱将这两年称为“非人’般的生活,因为“大家在精力上、体力上承受着超乎想象的重负,其中也包括对创意无限追求的自我施压”。已经回上海市气象信息传媒中心任副主任的她笑言:“我们气象人干工作都非常严谨、努力,给人一种神经兮兮的感觉,很可爱的神经兮兮。”
责任编辑 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