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陪着孩子一起“慢慢走”

2011-12-29李伟忠

中国教师 2011年6期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打造高效课堂。最近,我参加了某市小学语文高效课堂专题研讨会,有的教师片面追求课堂高效,出现了一些操之过急、盲目贪多的教学现象,应该充分引起大家的注意。对此,说上几点建议。
  一、不必“马上回答”,应该“静心默想”
  【课堂写真】
  一位教师执教《秋思》,在帮助学生理解“欲作家书意万重”时,向学生提出了一个很好的问题:“此时,诗人真想写一封信给家人,这封信可能会写给谁?信中可能会说些什么呢?”刚提完问题,他就急切地期待着学生的举手发言。果然,在数秒钟内,就有两位学生举起了手:“我想,诗人可能会对他的母亲说‘妈妈你现在还好吗?’”“老母亲,你可要当心自己的身体呀!”
  “诗人在信中还会说些什么呢?”教师继续追问。教室里却一片静寂,见无人作答,教师便匆匆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
  【教学建议】
  我发现,许多教师害怕学生无人回答而带来课堂“冷场”,导致教学尴尬,于是期待着一提出问题便有学生立即作出回答。这样,许多很有深度的问题只能浅尝辄止、不求深入,教学便是“无关痛痒”地匆匆过场,不见效果。
  教学是不能急于求成的,真正有价值的思想往往出现在深思熟虑之后。正如炒花生,必须有几分钟的逐渐加热,才会有“噼噼啪啪”的热闹非凡和精彩纷呈。有时候,学生暂时性的沉默,看起来似乎破坏了课堂预设的“完美”,但恰好反映了教师提出的问题有一定的深度,这样的问题正是把学生带入思维天地的最好媒介,成就着学生的思维发展和课堂的五彩斑斓。
  面对教师的提问,学生一时不知从何说起,课堂出现短暂的窒息式的空白并不可怕。教师可以适度启发:“此时诗人还有哪些割舍不掉的牵挂呢?请大家默默地再想想。”学生们又埋头专注地观察、思考起来,课堂里一片静默。等一分钟过后,学生的手自然会如春笋般地冒出来……
  二、不图“表面热闹”,追求“实际获得”
  【课堂写真】
  一位教师执教《云房子》,教学第2自然段,在初读感知后,老师便创设情境:“雨过天晴,乌云慢慢散去,太阳公公又露出半边笑脸,一切都显得喜气洋洋。(教师边说边贴出画有蓝天、白云和太阳公公的底图)这时候,谁也来凑热闹了?”学生们齐答:“小鸟!”教师又拿起桌上的小鸟头饰给所有的孩子都戴上,“亲爱的小鸟们,看到这么多白云,你们最想干什么?”“我们来造云房子。”“那就让我们来开始吧!来,伸出双手,捧一团白云铺地板,四周造起高高的墙,开一个小门,再开一扇窗,屋顶盖好真漂亮。够不着吧?可以跳起来。”学生们兴奋地跟着教师做“砌墙”“铺地板”“盖屋顶”的一个个动作……
  【教学建议】
  真的挺热闹的,满屋的“小鸟”叽叽喳喳,参与面很广,不再是原先的一个人表演,似乎体现了高效。看得出来,这样的课堂是在无限制地放大学生的主体效应:“说吧”“造吧”“跳吧”……学生真“自由”!
  可是,这样的“热闹”之后留给学生的是什么呢?当讲的不讲,需引的不引,该挖的不挖,这样的教学依然是无效的。我们应该反思:课堂教学的真正效益体现在哪里?对于教师来说:“我教给了学生什么?”对于学生来说:“在课堂中我学到了什么?”有些时候我们曲解了“学生主体”的课堂教学理念,它并不是教师盲目地放手,而是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正确地思考。课堂上安排过多的非语文的活动,内容庞杂,形式令人眼花缭乱,而削弱了语文的本味,使该有的训练不扎实、不到位。
  对于高效课堂,我认为:给学生更多的实惠便是高效,这实惠就是实际的获得。所以,建议这位教师紧紧抓住文中的“有的……有的……有……有……也有……”句式来理解云房子的形态各异,通过“傻傻地”“美美地”“很高的”“很宽的”等词语感受云房子的生动有趣。
  三、不得“急功近利”,坚信“水到渠成”
  【课堂写真】
  一位教师执教《黄山奇松》,指导学生理解“饱经风霜”一词,在简单地对比“饱经风霜”和“郁郁苍苍”后便出示一则填空:
  
  他抬起头,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学生们一脸茫然,教室里的空气一下子紧张起来。在教师非常尴尬的鼓励声中,终于有一位同学举起了手。教师总算找到了一根救命稻草,迫不及待地说:“请你来填填。”那学生想了一会儿,说:“他抬起头,饱经风霜后露出了幸福的笑容。”这位学生的回答引起了听课者的一阵议论,上课教师顿时慌了手脚……
  【教学建议】
  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自然生发的过程,需要时间的积累和思维的发酵,我们必须相信“功到自然成”。一味地求快,省略该有的教学步骤是不符合孩子们的基本认知规律的,是不科学的。跳跃式的“急功近利”,非但不能获“利”,而且会导致教学的无效和负效。“欲速则不达”呀!
  所以,对于重点词语“饱经风霜”的理解,教师可以设计帮助学生感悟的三个阶梯:一是丰富课文内容。通过想象让学生感受迎客松经受了哪些大自然的考验:在倾盆大雨中,迎客松;在凛冽寒风中,迎客松 ;在鹅毛大雪中,迎客松……二是拓展词语意思。“饱经风霜”不仅可以形容迎客松,也可以形容一些人物,哪些人物可以说是“饱经风霜”的?三是学会综合运用。此时再安排这位教师设计的填空等练习,学生就应该能运用自如了。
  四、不能“狂轰滥炸”,实行“逐个击破”
  【课堂写真】
  一位教师执教《黄河的主人》,在教学第2自然段时,对学生进行了连珠炮式的“狂轰滥炸”,提出了这样的自学要求:(1)自由读第2自然段;(2)画出课文中描写羊皮筏子的句子;(3)圈出关键语句;(4)至少写上两处批注;(5)思考:“我”第一次看到羊皮筏子的心情怎样?羊皮筏子小到什么程度?羊皮筏子有什么特点?
  教师一声令下,教室里一片混乱,学生各干各的事情。有的在大声读书,有的在静心默想,有的在书上圈圈画画,有的不知所措地东张西望……
  【教学建议】
  不难看出,这位教师为了追求课堂高效,使出了浑身解数。为了让学生学得更多,一下子倾囊而出。但对于教师提出的这些要求,学生在短时间内实在难以全部接受。有的学生在这么多的问题面前迷乱了眼睛,有的失去了学习的热情和探索的兴趣。就如同在满桌的美味佳肴面前一下子不知道吃什么了,继而囫囵吞枣地填满肚子,不利于消化和吸收,连续几天看到食物就反胃。
  我想,真正有效的攻击,应该锁定一个目标,弹无虚发地正中要害,彻底摧毁。高效课堂也是如此,分段教学目标必须简明易行,我们首先要追求的是小目标的逐个达成。反之,我们面面俱到地规划了众多的学习要求,如果都是蜻蜓点水,结果依然是收效甚微。
  因此,根据四年级的学生实际,这一教学环节,教师应去除不成系统的繁琐的学习要求,带领学生扣住一个“小”字来细细品味文字,逐步深入理解文本,进而学习抓住关键词语感悟文章的阅读方法。
  很赞同张文质老师倡导的“教育是慢的艺术”,我想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也是如此。其实,高效与“慢”“悠”不是敌人,我们追求的是“慢”中求实,“悠”中见效。这,应该是高效课堂的真谛。
  (作者单位:江苏省启东市第一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郭敬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