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俊:情系教
2011-12-29徐梦华
中国教师 2011年6期
编者按:
2010年教师节,温总理在讲话中说:“现在有一种看法,认为当中小学教师不会有大出息,我认为不是这样,教中小学也能出大师……在这个平凡岗位上完全可以成就一番不平凡事业。”遵循总理讲话精神,《中国教师》将以“从中小学讲坛走出的杰出人物”为主线,展现这些历史人物的中小学教师生涯对其本人终身成就的影响,与所有教师共勉。本期推出科学家吴文俊和教育家张伯苓。
2001年2月19日,我国颁发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从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手中接过这至高荣誉奖杯的两位科学家,一位是袁隆平,另一位就是吴文俊。与袁隆平这位家喻户晓的“水稻大王”相比,吴文俊在普通百姓中的知名度似乎要低一些,但科学界尤其是数学界的人都知晓,这是一位德高望重的数学家,他的为人为学都为他赢得了至高的荣耀。然而,在各类关于吴文俊的文章中,却很少有人关注过在他近百年的生命旅程中有五年是在中学的三尺讲台上度过的,更很少有人探究这五年的中学教师生涯对其一生的数学追求具有怎样非凡的意义。
1919年5月12日,在五四运动的激荡风云中,吴文俊出生在上海一个普通的知识分子家庭。受家庭环境熏陶,幼年时代的吴文俊就饱读了各类中国传统书籍,同时广泛涉猎《新民丛刊》等反映时代潮流的报纸杂志。1936年8月,17岁的吴文俊以理学院第二名的成绩考入上海交通大学数学系,1940年毕业后先后执教于上海育英中学、培真中学、南洋模范女中。1946年开始投身数学拓扑学研究,先后获得首届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1956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1979年),第三世界科学院数学奖(1990年),陈嘉庚数理科学奖(1993年),首届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杰出科学家奖(1994年),Herbrand自动推理杰出成就奖(1997年)及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2000年)等等。他在拓扑学、自动推理、机器证明、代数几何、中国数学史、对策论等数学研究领域均有杰出贡献,是国内外享有盛誉的著名数学家,现任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系统科学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010年5月4日,国际小行星中心先后发布公报通知国际社会,将国际永久编号第7683号小行星永久命名为“吴文俊星”。
几十年的数学研究,吴文俊孜孜以求,终成一代大家,而那相对短暂的五年“教书匠”生活,却奠定了他一生的教育情愫。
风雨飘摇的选择
“幸运的是,我不久生了一场大病,从此离开了这所学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