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体育游戏的两点思考
2011-12-29孙修娟潘文华
体育教学 2011年10期
一、游戏规则的完整性
游戏规则是游戏顺利进行的保证,是裁判进行判罚的依据。在游戏规则的制定上,要特别注意一点:明确对犯规者(或犯规队)的处理办法(编写组.体育游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36)。无论哪一方违反了游戏规则都要接受相应的“惩罚”。但是,笔者从当前非常权威的体育杂志中发现,许多已刊游戏在规则的制定上存在不完整的问题,误把游戏规则等同于游戏要求,例如,某游戏的一条游戏规则是“双脚不能踩踏在呼啦圈上”,从字面上看,学生在游戏中双脚踩踏呼啦圈是不被允许的,如果有学生在游戏中双脚踩踏在呼啦圈上,应该有什么样的后果呢?裁判缺少判罚的依据,无法判罚,因为这是一条不完整的游戏规则。完整的游戏规则应该是:游戏中学生双脚不能踩踏在呼啦圈上,否则判罚“……”。希望大家今后在制定游戏规则时不要在这个“常规问题”上再马虎。
二、游戏的运动负荷
当前有不少老师提出游戏要体现公平性,要让所有参与游戏的学生都能得到应有的锻炼,承受适量的运动负荷。为了例证游戏确实存在这样的不公平性,纷纷拿丢手绢、猫捉老鼠等游戏来说事,讲更多的学生只是游戏的高级道具,缺少游戏参与的机会,缺少必要的运动负荷,锻炼效果不好。笔者对此有不同的看法:丢手绢、猫捉老鼠等游戏是为数不多的经典游戏,一代传一代,流行几十年,它们本身并没有错,相反过错在老师,这是老师滥用游戏,死用游戏的结果。游戏有自己适用的人群,丢手绢、猫捉老鼠等游戏非常适合低龄学生,因为他们每节课对运动负荷的需求量比较小,一节课真正参与多次就足够了(课堂中学生还有另外的身体活动)。如果老师组织高中生来玩此类游戏,且不进行任何优化,他们一定会对此嗤之以鼻,“幼儿园小学生玩的东西,太幼稚了”,参与热情不会多高,加上他们对运动负荷需求量比较大,自然锻炼效果不好。另外,老师选择游戏要有一定的目的性,如果是为了追求大运动负荷,锻炼所有学生身体,自然这类游戏是不适合的,如果老师硬是选择了,且没有经过进一步加工就盲目组织教学,这只能说是老师的水平问题了。
(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第三中学211700)
(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第一中学211700)
[点评]:看到游戏,不由得想到了体育游戏、体育教学中的游戏、体育教学中的游戏教学法。对于游戏的运用需要注意什么,本文提供了两点思考,随着游戏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体育课堂、出现在体育课堂教学的不同环节,在运用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需要我们提供丰富的资源让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