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堂《健身拳》课的观感
2011-12-29宋超美
体育教学 2011年10期
由厦门市杏南中学杜爱建老师上的初三“健身拳”体育课,是依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水平四的基本要求,结合初中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及学习需求选择的教材。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充分考虑到武术教材的枯燥性和健身性特点,因此,在队形变换和教学手段选择上下了功夫,把古代“宋江阵”习武的阵形引入课堂,让学生了解此阵形是为了防卫外来的进攻,满足学生学习需求,激发学生学练兴趣,为提高学习效果做好准备。
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中小学生喜欢的一项体育项目。健身拳属于长拳类型,它由12个动作组成,其中包括拳、掌、肘、爪、勾的打法和脚踢、膝顶、头撞、按摔等技法。杜老师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1.复习“健身拳”套路1-4个动作;2.学习“健身拳”套路5-8个动作。我看完此课后,进行了思考和分析,其教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在场地设计方面。为激发学生学练积极性,在队形变换上,教师引用了古代布兵摆阵的站位方式,通过鼓声和“宋江阵”跑动的气势,激发学生学练气氛,培养学生团队意识。
二、在知识传授方面。教师能抓住“健身拳”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基础,利用挂板中“健身拳”的相关动作图解和动作要领,给学生讲解“转身按摔、提膝架推、分拳前撞、托撞双肘”的四个动作技术,同时请体育委员协助示范,现场演练每一动作的攻防含义,让学生看清每一招、每一式的攻防动作,给学生直观印象并建立完整的动作概念,使学生能明确健身拳5-8个动作的技术要点和动作路线,为学好以上几个动作做好准备。
三、在组织教学方面。本课能围绕着多样化的队形变化,让学生在不枯燥的情况下进行原地徒手操、复习健身拳1-4个动作以及学习健身拳5-8个动作。在教师的指导下,整个教学组织严谨、有序,学练步骤具有针对性和灵活性,符合教学规律。学练中,师生之间互动性强,先从单个动作的分解学习开始,待动作熟练后再进行完整动作的学习提高,然后逐步过渡到单个动作的连接练习,促使新旧动作的熟练掌握。
本课是一堂比较成功的实践课,如果教师在以下几个方面能够注意到并有意去改进,那么,这堂课就会更加完美。例如:
1.教学过程,各分段学练中的衔接用语要做到简明扼要,尽可能做到不重复。
2.学练过程,教师应关注个体差异,让学习好的同学能够带动学习差的共同进步。
3.在整个教学过程,教师要掌控好各个部分的学练时间,尽可能做到不超时下课。
(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院36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