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下的创新
2011-12-29朱咏北
人民音乐 2011年3期
了推动高等学校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实践环节等方面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综合改革,倡导启发式教学和研究性学习,探索教学理念、培养模式和管理机制的全方位创新,培养以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全面发展的专业人才,教育部、财政部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把高等教育的工作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的战略部署,联合启动了“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简称“质量工程”)。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以“‘3C’整合理念下音乐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成为第一批投入建设的国家创新实验基地。两年来,学院全体师生积极行动,大胆求索,不断进取,积累了相当的建设经验。
一、建设理念
“3C”的意思是取课程资源的“课程”(Curriculum)湖湘文化中的“文化”(Culture)、综合实践(实习)中“综合”(Comprehensive)三字的首写字母推衍而成。整合三大块课程资源:校内优秀的课程,湖湘音乐文化,社会音乐艺术实践和音乐表演(教育实习)。其目标定位为:致力于培养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兼备、基础理论深厚、基础知识扎实、基本技能过硬,具有较强的艺术鉴赏能力、艺术表现能力、艺术创作能力和艺术教学能力的高素质综合性音乐人才。
建设的三条理路为:第一,校内课程资源的整合,即对校内有利于音乐人才培养的课程资源进行整合,在已有的专业课程基础上,将文学中的古典文学鉴赏、美学,哲学中的艺术哲学、哲学研究方法论,教育学中的课程教学论、心理学、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外语学科中的比较艺术学,美术中的艺术鉴赏、美术史及其流派研究等,整合进音乐人才培养的大课程体系之内。第二,湖湘文化资源的臻纳,既广纳湖湘文化丰富多彩的艺术范式和呈现方式,如湖南民歌、湖南地方曲艺杂剧、湖南多民族音乐文化等,又梳理艺术形式背后的人文思想脉络和精神浸润,如马王堆文化的艺术脉络及当代影响、湖湘文化的艺术人文精神品格等。第三,艺术实践和实习环节的汇通,一则革新艺术实践即为表演的传统艺术实践方式,形成采风、收集、整理、创作、创编、排演、录制为一体的多环节全方位的艺术实践模式,二则革新单一集中上课的传统教育实习方式,形成音乐课堂教学、音乐文化田野调查、实验基地的观摩、研讨、学术沙龙、本土音乐课程开发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多层次的实习体系。
二、课程方案
课程方案形成三大教学模块,教学模块下附有若干实验组,如图示:
湖湘艺术文化课程实验组:了解湖湘艺术文化璀璨的地方戏剧、民族歌舞以及民间音乐等,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又是教育部课程指导方案中开设地方特色课程的具体落实。同时也为学生校本音乐课程开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采取的方式是民间艺人和相关专家“请进来”的讲座方式和学生“走出去”的田野调查、民间采风等方式双重实施。
学习优势文化资源课程实验组:湖南师范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高校,八十年的建校历史人文积淀涌现了很多优秀学科资源。实验组利用这些资源以专题系列讲座的课程形式进行整合和渗透,目前正在进行的课程有《现代诗歌讲评》、《古代诗歌讲评》、《中国古代诗歌》、《音乐诗学文化》、《校本课程建设》等。
姊妹艺术学科课程实验组:本着大艺术课程观,整合新闻传播学院的电影电视艺术学、戏剧学,美术学院的美术学等课程,这既有利于拓展学生的学术视阈,提升其艺术鉴赏力、艺术创作力等综合性能力,又为现在中小学课程改革中的综合艺术课程的教学奠定了学科基础。目前开展的课程《剧本创作理论》、《音乐剧概论》、《“走近古琴”——琴谱、琴史及琴曲赏析》、《“古国迷踪”——湖南商周青铜器的历史解读》、《美术鉴赏》、《影视美学》等。
学院传统优势课程实验组: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经过六十年的建设也拥有了自己独特的强势学科,其中音乐研究方法理论课程就是一例,具备了较强的师资和夯实的教研基础,目前主要以《中国传统音乐与中国传统记谱法》、《民族音乐学调查方法》、《论文写作》、《音乐文献学》等课程践行。
“采、编、训、演、录”一体化,即“采风、编创、排练、表演、录制”。社会音乐小组承担“采风”任务,音乐创作小组和制作小组担任“编创”、“录制”工作,练演小组承担“排练”、“表演”工作。
创新型实习模块改革传统的“试讲—实习—实习演讲”的简单模式,转化为“见习—课程设计与试讲—实习—开发校本音乐课程—撰写论文、报告与实习总结”的“实习+创新”的综合性实习模式。见习要求学生在掌握一定的相关理论知识前提下,仔细观察、用心揣摩,总结他人经验与教训。实习前,指导学生不但进行教学准备,还要准备课题研究的设计与策划。在实习过程中,不仅上好课,还要走出校园到社会上寻找地方音乐资源,编制校本音乐课程,实现教育实习和研发校本课程的统一。实习结束后,要求学生不仅要写实习总结,还要撰写研究报告。
三、课程特点
“3C”的课程特点集中表现为:
(一)创新性:
创新性是该培养模式的逻辑起点,是其欲改变传统课程带来的与当下社会需求和学生发展不适应状况的直接推动力。
第一,培养目标的创新:过去的音乐人才培养模式多侧重于培养未来教育者的音乐创造能力,“3C”整合理念下的音乐人才培养模式将音乐创造能力发展到创造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高度,并将它们作为音乐教育人才培养的价值诉求。一方面,通过音乐创作、音乐鉴赏、音乐表演实践活动培养学生音乐创新能力;另一方面,通过现代创新教育理论课程的学习、校本课程开发和湖湘文化与传承等系列活动的开展,引导学生探索通过音乐教育促进创新能力发展的途径,使音乐专业的学生突破只有音乐创作能力的一元思维,向多元化的创新思维迈进。
第二,课程设置的创新:该模式的实验区课程由必修课、选修课和实验区特色课程组成。必修课、选修课是原有的课程板块,即专业基础课程如乐理与视唱练耳、和声、演唱、钢琴、形体训练、民族民间舞、戏剧表演等,被安排在1—4学期,从第4—7学期,开始渗透实验区特色课程,如《音乐剧表演与创编》、《剧本创作》、《歌词创作》、《音乐教育心理学》渗透在“专业限选课”板块,《基础绘画》、《中外音乐史》等设立在“任意选修课”当中,特设了32课时的艺术类专题讲座(共计8个:音乐与戏剧、音乐与文学、音乐与影视、音乐与舞蹈等),再加上每个学期的1—2次的观摩、演出交流。在1—6学期,每学期安排一次声乐汇报,每学年安排一次综艺演出;第7学期为原创音乐剧汇报演出,整体展示学生的综合艺术才能。学分的分配为公共必修课占49学分,专业必修课82学分,专业限选课12学分,任意选修课12学分,实验区特色课程6学分。
第三,实施方式的创新:打破传统单一的课堂授课形式,形成课堂教学、课外讲座、社会调查、艺术实践为一体的整合实施方式。实现对传统的技法教学如声乐课、器乐课、钢琴课的改革,转型为“训、演”教学模式,例如:“钢琴训、演教学模式”就教学训练、排练演出与科研于一体连贯式实施,实现学生的基本技能技巧、艺术实践能力、即兴伴奏能力、自主分析与把握作品的能力及创新能力。打破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实现学习场域的拓展:从校内到校外、从课堂到社会,从舞台到实景,从音乐到文化;实现教学方式向研究性、反思性的转变,如组织学生在每场讲座课程前作相应的资料准备工作,批阅讲座后学生们撰写的讲座听后感,确保了讲座的效果。同时还根据学生的特点及专长,引导学生们参与到实验区的工作中来,如:由文笔好的学生负责实验区活动报道;由爱好摄影的学生负责实验区讲座、晚会的录音摄像工作;由组织协调能力强的同学负责社区音乐活动的沟通与组织等等。两年的实验证明,实验班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都得到了大幅提高。
第四,班级管理的创新,“3C实验班”采取自由报名的方式首次在2008级学生当中产生,学院成立了专门管理班子,还制定了独立的《3C班级管理条例》,形成“自信、励志、合作、竞争”的班级精神;成立了班级管理机构;制定了自我管理和温馨激励相结合管理办法,还出台一套“3C班学生综合能力测评办法”,采取定量测评和定性评价相结合、过程测评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纪实测评与民主评议相结合的办法,对学生的基本素质(政治态度、思想观念、道德品质、人文修养、身心健康等)、课程学习成绩、创新素质与实践能力(职业技能类、学科竞争类、科技学术活动类、文学艺术作品类、社会工作类、社会实践类、文体艺术竞赛类)这三大方面的能力制定了详尽的测评方法。
(二)综合性:
综合性体现了课程研究和实施的潮流,近年来在高校课程改革中已不是新鲜的观念,但如何找到一条适合高等师范大学音乐教育专业综合课程的独特模式,却是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且任重道远的路途。从“3C”整合的理念不难看出,它将培养综合性人才作为目标,将综合学校优秀的课程资源、综合当地优秀的文化资源、综合教育实践与艺术实践来作为人才培养的途径。但“3C”可贵之点还不在于对“整合”、“综合”这些概念和字面的意义强调,而是切实冲出画地为牢的学科言说,打破学科的边界,将研究的视域引向文化的辽阔与纵深,在大文化观和大艺术观思想的引领下做到:第一,既能在传统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做叠加式整合,又能将课程进行多样性、多元性的多边、多界的累加式整合,例如音乐与姊妹艺术的整合、音乐与文学的整合等;第二,实现对文化资源的整合,如:湘西苗歌与湘西文化、音乐诗学文化与歌词创作等;第三,整合性的综合艺术实践,如:音乐教育见习与校本课程开发、音乐表演实践与社区音乐文化等。
在具体的课程呈现上实现主、副课程的叠加。在以主课为基底的基础上累加“系列讲座课程”“社会调查与实践课程”“课题研究课程”等附加课程,这就体现了“3C”模式在综合性上的独特性——不仅仅是简单的课程整合而是一种课程思维和文化意蕴的整合,试验区的综合是希望使整个课程体系向可供自然整合的场域开放、敞开。
(三)实践性:
实践性一直以来是高等师范院校各专业方向认同和追求的价值取向,但如何真正实现它,在现有的高校教育体制、历史形成的教学生态和人文习惯的大背景中还是遇到了无法回避的难度,“3C”对此也展开了研究和试验,在课程的设置上一方面增加实用性显性课程的开发力度,另一方面注重实践性隐性课程的渗透力度,使得整个课程文化在创新性、综合性的基础上再增加实践性的亮点。在教学模式的跟进中,一方面将日常教学的每周二专设为“艺术实践课”时间,学院为此成立了艺术教育指导委员会,设立专门的艺术教学办公室,划拨专项的艺术实践经费,开展多种艺术实践形式并构建了“采、编、训、演、录”一体化的实践教学模式,通过实践教学的这五个环节,积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既有利于每一个学生发挥个人专长,又锻炼了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在教育实践中,建立了“见习—课程设计与试讲—实习—开发校本音乐课程—撰写论文、报告与实习总结”的“实习+创新”的综合性实习模式。将开发校本课程作为音乐教育实践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的反思性思维能力和发展研究性学习能力,善于发现和解决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
在保证课程体系设置科学性的基础上,将实用性内容以讲座、音乐会、现场教学、实地调查等方式引入课程体系,讲座、音乐会、现场教学主要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进行到场的传道、授业、解惑,开阔学生视野、拓宽思维和提升创新意识。实地调查主要是学生走出课堂走到田野山村、教育一线,了解音乐的本来面目和教育实景中的现实事务,培养关注当下、解决问题的实际意识和务实态度。
“3C”整合理念下音乐人才培养模式的实验集中体现了教学理念、培养模式和管理机制的全方位创新,在实验过程中必然会遇到问题和挑战,如学生创新能力如何客观有效地评价,学生参加实验、开设更多的课程、增加更多的实践是否会加重负担等等。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本着“尝试中调整,过程中完善”的积极态度,为高等音乐教育寻求一套适合、有效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而不断努力。
朱咏北 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 张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