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真农民
2011-12-29孟繁佳
中国周刊 2011年8期
中国是个农耕社会,中国社会的农耕历史也就是中国历史底层文化的代表。不过,很有意思的是,正是因为底层不被关注,农耕才成为士大夫阶层归隐的一种境界。虽然在古代文人崇尚的渔樵耕读中,农耕才占有第三席的位置,那只不过打渔的和砍柴的一个占据水泊一个呼啸山林,多少有些符合文人抒发情怀的境界。北京故宫珍宝馆里有块玉璧,刻画的就是渔樵耕读的图案。皇帝佬也为了给子民做一些榜样,在御园开辟了一亩三分地,假模假式地扶犁收麦,上缴到先农坛金仓里,算有了俸禄。所以,关注中国农民,也就关注了中国社会,关注了农耕,也就关注了中国文化的根基。
恰好,在台湾,家里人就有农民。
台湾是块有好山好水好土地的宝岛。小小的岛屿有着完美的地形地貌,也就很自然地有着靠山吃山的原住民,和海岸线靠水吃水的渔民,以及世代种植农作物的农民了。加上由日据时代开始就不为官不从政、只当律师和医生的救人一命的文人目标,中国人世代追求的渔樵耕读景象在台湾比比皆是。
老婆时常带小女儿去南投老家的地里去玩。引河灌溉的水渠里,时常能看见野生的小鱼虾在游动,水田里有各样追逐的蜻蜓和异色蝴蝶,还有地里的小虫,以及傍晚雨后的蛙鸣。田边有两棵芒果树,老婆顺手揪下两颗熟透的芒果,用湿纸巾擦擦就给女儿吃了起来。看着我狐疑的目光,一向洁癖得要命的老婆笑着说,这两棵树还是我小时候扔的芒果核自己长起来的呢,根本没用农药化肥,随便吃都很干净哟。
我几乎想放弃在北京的生活,归隐山林,就在这通往日月潭必经的路旁,盖几间小屋,不就完成了耕读吗?想着自己的规划,看着远处田间耕作的农民,和坐在地头休息的舅舅聊了起来。
和大陆农民一样,早期的台湾农民也较少受到什么高等教育,但随着社会发展和整体民众知识的提高,台湾已经有相当一部分“先富起来”的农民或知识分子,成为新时代有知识的农民了。
越来越多的城里人放弃了钢筋水泥盒子里的生活,归而不隐散布在台湾,与土地、自然、乡民为伍,过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田园生活。当然,这些高知农民更有可为的是,把知识带到了农耕中。时常可见类似于科学实验室样的大棚和一些稀奇古怪的设备出没田间,而土地回报给这些知识农民的硕果,更是令人惊诧。原本就肥沃的土地上,又有非常科学的知识农民在劳作,这也许是社会进入当代文明时期的一种革命。
台湾有个种植番薯的农民,在种植番薯前是被称为农药大王的专家。后来才改行种番薯。一开始,番薯销量不好,很多人认为农药大王转错行了。但是过了几年,农药大王居然做成了番薯大王,而且他的番薯地里绝不使用任何农药。这就让同时种番薯的农民很是诧异。
番薯大王有他自己的理论,卖农药多年,知道农药的药性和对环境的危害,觉得不能再为自己多赚钱而遗祸后世。
在听番薯大王的故事时,我注意到一个细节,在番薯成熟季节,他从来不用人工在地里刨番薯,而是用一种大型的类似拖拉机那样的翻土机,从地里把番薯翻出来直接机械手装车。这样一来,地里剩下的番薯还可以让附近老百姓甚至还有城里远道而来的居民随意捡拾。虽然他的番薯价格不菲,但他仍希望把一些番薯留在地里,这样就给别人留一些希望,也给环保的理念留一片传播的空间。
农民还可以这样当,土地也可以这样用。台湾,与大陆相比,一个小若草芥的山地面积占据绝大多数的岛屿,原本土地资源就少得可怜,但台湾的农业发达却是众所周知的。台湾的大量农作物除供应岛内百姓外,大量的是出口,犹以水果稻米高山茶为主。在土地利用方面更是严格控制。老婆家里在郊外有两块土地,是农业用地,土地上可以按比例修盖一处地上建筑,但绝不能将土地用途改为它用。
保护农用土地和发展现代化绿色农业,减少化肥与农药的使用,是台湾现代农民已经根深蒂固的理念了。这远比什么让老百姓吃上放心菜,保证菜篮子工程,或坚决杜绝注水肉等等漂亮口号有效得多,作为农产品的消费者,自然也更觉放心。
农民素质教育与农用土地的严格管理,是现代化中国农业的发展方向。若农民动不动就会被剥夺土地,或者种地收入还不及进城打工一半的收入,那谁还傻乎乎地去做耕民?依靠各种催生剂、杀虫剂甚至工业添加剂,提升产量或者农作物外观的美感,以提高卖价,是不是也有一种无奈的成分?那这个社会所依存的道德良心何以找寻?那个幻想中的世外桃源美景还存在吗?
丈母娘曾对我说,你喜欢种花种草,等你老了,带着老婆回到台湾,家里那两块地,你去种种花,或者种一些农作物,旁边盖几间房子,一边耕作,一边写书,那不是很好。
这话可说到我心里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