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凤昌:大时代中幕后人
2011-12-29周昂
中国周刊 2011年8期
1912年初,孙中山、袁世凯这两位民国初期最重要的人物,不约而同地做了同一件事。
这天,孙中山给一位老朋友写了封亲笔信,“素审执事器识宏通,体用兼备,拟借高远之识,以为切励之资,敢奉屈为枢密顾问。”信中,他诚挚地邀请此人出山辅佐。
稍后,袁世凯的电报也到了,态度更加恭敬,他说,如果能请动先生出山,“非凯一人之幸,海内同胞实共勉之。”
电波的另一端,是上海南阳路10号,一所名为“惜阴堂”的小洋楼。主人名叫赵凤昌,不过一介布衣。
更令人称奇的是,对于两位大人物的邀请,赵凤昌均予以婉拒,选择继续隐居于历史的重重帷幕之后。
以至于,后世很少有人知道,他曾经以过人的智谋和手段,一手操盘了民国的诞生。
通天彻地
1911年10月10日晚上,赵凤昌正在上海一家酒楼中宴请客人。席间,一个商人忽然接到了一封电报,随即对赵凤昌简短地说了几句。赵凤昌神色平静,起身告诉大家,自己另有邀约,先行离去。
他得到的,正是武昌新军起义的消息。
出了酒楼,他立刻奔赴电报局,给汉口电报局局长朱文学拍了一封密电,询问当地情况。第二天早晨,他接到复电,得知鄂督瑞澂已经逃走,起义取得成功。
当天,他紧急约见上海各界名流探讨时局,其态度很明确,“上海据长江下游,集人力物力,足为武汉之声援也。”
快速介入,快速判断。当所有人都关注于武昌战事时,赵凤昌已经开始从全局考虑问题。他首先注意的,是列强对此次革命的态度。他要下的第一局棋,就是解决外交上的麻烦。
彼时,列强对这场突如其来的革命均绷紧了神经,动荡时期的中国又极容易被趁虚而入。一旦情势失控,非但缔造不了共和,酿成第二个“庚子之乱”也不是没有可能。
有鉴于此,10月27日,赵凤昌从上海给两位朝中重臣发出了电报。
一封发给了刚刚被任命为邮传部尚书的唐绍仪,在信中,赵凤昌劝唐绍仪“宜缓到任”,如果真的到任了,要特别注意和列强周旋,不要损害中国的利益。
在给外务部大臣梁敦彦的另一封电报中,赵凤昌提醒他提防日本的动向。随后的电文中,赵凤昌力劝其反对摄政王为镇压革命向列强借款。
在这两封电报中,赵凤昌均期待他们“保将来之中国”。
果然,唐绍仪最终没有接受清廷的任命,而梁敦彦则公开对借款一事表示了反对。两位高官,对一位在野人士的建议,竟然言听计从。
除了在朝中的布局,赵凤昌也直接对列强展开了公关。武昌首义的第二天,赵凤昌便委托上海商会董事苏宝森,给外商们带了个话,大意是,现在列强们的当务之急,是保护商人们的利益不受损害,千万不要为清廷提供援助,否则“地方必须致靡”。
外商们将此意见转达给各国公使,在多方考量之下,列强均“认民军为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