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阿里在哪里

2011-12-29蒋晨明

中国周刊 2011年8期


  “到了阿里,就像离开人世,去往鸿蒙初开的别的什么星球。那儿既无历史,也无时间……那种无背景的静,是真静。”
  作家马丽华在《西行阿里》一书中,提到一位叫摩萨的诗人。这位诗人在评价阿里时曾发出这样的感慨。
  这让无数人好奇,阿里,到底充溢着怎样的神秘?
  其实,真正到达阿里,方才知道,这里既有历史,也有时间。只是,那彼时的历史更像是带有谜团的传说,而当下的时间,要么不为人所知,要么被世俗的繁华遮蔽……
  彼时那里 ●
  
  一个贵族去世了。
  人们为他厚葬。给他戴上一幅面具,上面雕有精致的图案。
  面具是纯金的。
  这里不缺金子,河道里就能淘出来。当地人绘制壁画时,镶嵌会用到金丝;写经文时,墨水就是金粉。
  墓葬地在藏西札达。这里左依阿伊拉山脉,右靠喜马拉雅。
  这个下葬的场景出现在2700年前。那是一个叫做象雄的年代。
  象雄,原意为“大鹏鸟的地方”。这只“大鹏鸟”在最强悍的时期,曾经北抵今天的新疆,西至今克什米尔,几乎遍及整个青藏高原。
  它至少曾建立过一个浩大的都城,叫穹隆银城。
  那是个壮观的城堡。它建在山顶上,建筑随山形起伏,殿堂、祭庙、居所层层叠叠。建筑之间有暗道连接,有的暗道从山下直通到山顶。
  这里就像一座古老的城镇,居者众多,人们使用夹砂的红褐陶器,使用磨石、石臼,也使用铁甲。他们甚至已经有了自己的文字和语言,那就是神秘的象雄文字。
  原始的人们有着各种祭祀的习俗,寺院里香火不断。一尊造型奇特的双面青铜神像为人们尊崇。神像上身赤裸,两乳突出,跪坐,一手扶膝,一手向上举持器物,其头部前后两面均有面孔,面容狰狞。
  这与一种原始的宗教有关。那就是源于本地的苯教。后来,这个宗教的命运被辛饶弥沃所改变。此人正是象雄的王子。聪明的他使苯教成为融藏医、天文、地理、占卦等一体的系统化宗教——雍仲苯教。
  从此,象雄与雍仲苯教,一起成为那个时代以阿里地区为中心的藏区的代名词。
  一直到了七世纪,盛唐在内地兴起。631年,象雄向唐朝遣使朝贡。10年后,藏地东部新兴的吐蕃王松赞干布迎娶了唐朝的文成公主。
  此时,象雄与吐蕃并存藏区。二者起初的关系,采取了与唐朝同样的处理手法——和亲。松赞干布将王妹赛玛噶嫁与象雄王,象雄之妃则嫁与松赞干布为妻。但这场和亲,既没能“亲”,也没能“和”。
  赛玛噶送出的一包绿松石,掀起了双方的连年征战,也彻底抹杀了象雄文明……
  
  当下这里 ●
  
  采访车在河谷中颠簸。位置是阿里嘎尔县门士乡。
  河谷水美草丰。当地村民正在将水引向农田,路面上不时积起或大或小的水洼,倒映出鲜艳的蓝天白云和连绵的山脉。
  在阿里这样“世界屋脊的屋脊”,也有这样绿油油的农牧场景,让我一下子明白,为什么在几千年前,这里能够雄起一个伟大的象雄文明。
  河谷一侧的山沟里,深藏着一个小小的寺院,那是著名的古如甲寺——阿里现存的唯一的苯教寺院。
  一位僧人带着骄傲的眼神指了指身后的山坡,“那里就是象雄国王住的地方,穹隆银城!”山坡上有些小的殿宇,甚至还有不少修行的洞窟。彩幡缠绕,转经筒反射着炫目的阳光。
  僧人带我来到大殿,指着殿内的三行字符念给我听。他说,第一行就是象雄文字,第二行是对应的发音,第三行是藏文,大意是对这座寺院的赞颂,“藏文的母体就是象雄文字”。现在只有极少数专业研究者才能看懂这种神秘的文字了。
  僧人说,寺院在“文革”中被破坏了,大殿也成了羊圈。现在,不仅建筑重新修缮,周边的墓葬等文物也得到陆续发掘。
  金面具就出土自邻近札达县的墓葬。2009年被百姓发现。阿里地区文化局副局长、文物局局长李兴国初次见到金面具即为之“震撼”。
  但由于象雄文化的久远以及突然中断,至今,金面具的考古报告没有公布,但令李兴国欣慰的是,经过这几年的文物普查,阿里人终于知道象雄的大致概念了,也就从此知道了“自己是谁”、“阿里从哪里来”。
  阿里人愿意将阿里文化与象雄关联起来。不消说,这是极好的旅游资源。
  2011年8月,阿里就要迎来第三届象雄文化节。此前于5月份印制的《阿里地区基本情况》册子里,下了这样的定论:“象雄是吐蕃赞普后裔吉德尼玛衮来到此地之前,阿里地区的泛称。”
  
  彼时那里 ●●
  
  讲到吉德尼玛衮,还要回到那包由赛玛噶送出的绿松石。
  赛玛噶嫁与象雄王后,受到冷落,便用头巾包了一包绿松石寄给王兄松赞干布。她的意思是,如果王兄能征服象雄,即可头饰绿松石彰显男子汉气概。
  松赞干布岂能示弱,于是发兵一举将象雄王击毙,统一了青藏高原。
  在两个妻子——唐文成公主和尼泊尔尺尊公主的影响下,松赞干布皈依了佛教,并派16位大臣到印度学习梵文和佛经。到了八世纪,莲花生由印度入藏,佛教得到空前弘扬。
  藏区原是雍仲苯教的天下,佛教的扩张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双方激烈矛盾,后来干脆成为吐蕃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工具。
  于是,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这个一直在弘扬佛教的吐蕃王朝,在公元846年,赞普朗达玛竟然宣布全面禁佛。这既是佛教史上遭受的沉重打击,也是阿里乃至西藏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随后,极端化的事件接连发生:先是有佛教信徒以叩见为名刺死朗达玛;然后王后与王妃各挟幼子和宠臣进行自相残杀;最后吐蕃末代赞普后裔白廓赞也被起义军所杀。
  白廓赞之子,即吉德尼玛衮。之后的历史表明,这个人物正是“阿里”概念的真正缔造者。
  当时,在吉德尼玛衮的面前,是一片乱世。在老臣的辅佐下,他选择了西行。历史竟是如此的吊诡。其西行求生之处,就是前辈们曾荡平的象雄之地。
  靠着他的贵族身份,吉德尼玛衮很快成为当地王族的女婿,并逐渐扩张势力,统一了西部藏区,渐而成为一个颇有势力的王国。
  目睹了前辈自相残杀的惨状,待到他的三位儿子长大成人,吉德尼玛衮便进行了分封:大儿子选择了雪山环绕的普兰;二儿子选择了岩石环绕的古格;三儿子选择了湖泊环绕的拉达克。
  九世纪中叶以后,有古籍开始称呼此地为“封地”,藏语即“阿里”。
  就像一个孩子,阿里终于有了可以上户口的正式姓名。
  不过,如果吉德尼玛衮能够长生不老,他一定会为接下来看到一幕幕重演的悲剧而恸哭不已……
  当下这里 ●●
  
  采访车在湖滩上行驶。位置是阿里日土县班公湖。
  最早让我对阿里的湖泊产生兴趣的正是班公湖。它不是阔大的那种,而是狭长、富有变化,像一根绳子,长达150多公里,最宽处才15公里,最窄处仅5米。
  实地走一遭,车子绕来绕去,让我明白了1000多年前,吉德尼玛衮的三儿子选择的这块封地为什么称作“湖泊环绕”。
  “绕也就是围,所以阿里人都知道有个阿里‘三围’,也就是吉德尼玛衮三个儿子选择的三个地方。”阿里地委宣传部副部长加央次仁说,现在,“三围”是阿里地区的三个旅游重点。按照2010年的统计数据,如此偏远的阿里,全年接待游客已超6万人。
  神山冈仁波齐是普兰的最大旅游热点,它被佛教、印度教、苯教等同时视为世界中心,山顶奇特形如金字塔,山坡上还有一巨大冰槽。
  当地人讲,这冰槽的形成还与佛苯之争有关。
  相传佛苯各有一位大师,一个叫米拉日巴,一个叫那如本穹。在佛苯之争的年代,两位大师斗法,比试谁先到达山顶。比赛日子一到,那如本穹便骑鼓向雪山飞去,此时米拉日巴还在睡大觉。但就在那如本穹快到山顶时,第一缕阳光喷薄而出,米拉日巴乘光线瞬间抵达山巅。那如本穹一看惊呆了,作为坐骑的鼓顺山势一下溜到山脚,砸出一个大冰槽来。从此,佛教香火便发达起来,苯教就只能委曲求全了。
  
  类似的传说,可以从普兰一路听到札达。札达是“三围”中“岩石环绕”的地方,其最“高”境界是古格王朝遗址。登上城堡的最高处坛城殿,遥视远方层层叠叠的喜马拉雅雪山,我只能感叹,古格文明,那是一种怎样的逝去的恢宏?
  
  彼时那里 ●●●
  
  吉德尼玛衮三个儿子中,数老二最有能耐。恢宏的古格文明,就是他一手打造的。
  时光似乎可以回到象雄时代,那座穹隆银城的盛景得以再现。一切都很相似,城堡、寺院、民宅、宫殿,以及暗道等等。只是它的名字改作了古格,地点换作了札达,还有,它的规模更大,居10万人之多。时间也更长久,从10世纪一直延续到17世纪。
  这个时间里,内地已历经多次王朝变更,从唐朝到五代十国,再到宋、元、明、清。
  期间,古格吸取了吐蕃朗达玛灭佛的教训,复兴佛教。这就不得不提及11世纪时的一个重要人物——古格国王益西沃。
  益西沃继承王位不久,就主动让位于其弟,潜心修佛。为了筹措黄金迎请印度高僧阿底峡前来传教,他亲率士兵攻打西北方的穆斯林国家噶洛,但不幸被俘。噶洛国王见益西沃也是好汉一个,不忍杀掉,便劝其改信伊斯兰教,被益西沃断然拒绝。噶洛国王又说,用等身重量的黄金赎身,亦可免一死。益西沃仍旧不从。
  此事传回古格,举国上下筹措赎身黄金。但益西沃说:我已年迈,黄金就用作迎请高僧吧。尔后引颈受戮。阿底峡深受感动,随后来到古格。此时是公元1042年。
  从此,古格大地上开始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佛教复兴。阿里这片封地之国,也一时成为西藏地区的宗教中心。
  接下来,几个世纪的繁盛过后,那应当令吉德尼玛衮恸哭的一幕上演了。
  由于佛教势力过于强大,引起古格王的担忧。恰在1624年,天主教神父葡萄牙人安德拉德等人来到古格,试图说服古格皈依天主教。此前40年前,利玛窦已先于他在中国广东传教。
  靠几个人的嘴皮子,就能让一个具有千年宗教传统的王国改变信仰,这看起来真是不可思议,甚至滑稽不堪。
  但史实有时比小说还要戏剧,当时的古格王真的就接受了神父的建议。他的目的很明确,借新兴天主教削弱传统佛教势力。
  于是,古格山下有了天主教堂,古格山顶也有了巨大的十字架。于是,佛教寺院的僧侣们暴动起义。再于是,接到僧侣求援的邻国拉达克,趁古格内乱发起进攻。
  拉达克与古格同属吉德尼玛衮的后代封地,这下他们又自相残杀了。
  时间是1630年。战斗十分激烈。有人说拉达克人使用古格战俘在城下垒起了高台,有人说古格战士在酷夏中要背送大量防御石块,磨烂了背部。总之,战争的残酷让古格王不忍目睹。最后,古格王投降了,也有人说他自杀了。总之,古格,这个一度耀眼的文明,像象雄一样,永远消失了。
  历史的相似点如此之多。吐蕃的覆灭,也与古格一样,都以政教矛盾起源,并终于同胞间的杀戮。
  在阿里这块高原上,吉德尼玛衮几百年前苦心设计的封地式王国,最终还是没能逃过历史的嘲弄。
  接下来,阿里的命运,将不再完全由自己区域内的力量消长所决定。其实,神父安德拉德的到来,已经暗示了一种结局——随着西方文明的扩张,中国将无法再独善其身,而作为边境之地的阿里,其进程将不可避免地被外界所打扰……
  顺便提一句,那个神父,安德拉德,在古格被摧毁之前,见势不妙,已先行逃之。
  
  当下这里 ●●●
  
  采访车在土林里穿行。位置是阿里地区札达县札布让区托林乡。
  这是我在阿里期间高原反应最为强烈的半天。“都是阿里通航惹的祸”,阿里地委宣传部副部长加央次仁是个幽默的人,他“幸福”地为我的反应做着总结。他说,去年阿里通航之前,从拉萨坐车到阿里要两天路程,现在只需一个半小时。再往前推几年,不通柏油路的时候,就得五六天,“慢悠悠地从公路晃上来,你就能适应海拔了”。
  盘山路上不停的急转弯,让我的头脑晕晕沉沉。更头疼的是,古格,除了古城遗址,我到哪里能够寻到它在现实中的印迹?
  前一天的晚上,我就此请教地区文物局局长李兴国。他同样是眉头紧锁,“古格仍旧是个谜!王国可以被攻克,但文明怎么一下子就消失了呢? 当年10万人口之众,现在却找不到它的后代,蒸发了不成?”
  直到看到札达县的一份统计材料,我才明白10万是个什么概念。去年,这个坐落在原古格区域上的小县,全县人口才7179人。
  除了古城遗址,大家公认的能够真切反映那个时代历史的,就是托林寺了。寺院在札达县城边上。当年益西沃献身求佛感动了高僧阿底峡,阿底峡就是在这里向藏区传教的。从一定意义上讲,托林寺就是当时藏区的宗教中心。
  一位年长的僧侣为我们打开了一间又黑又小的殿堂。殿堂的角落里摆放着镇寺之宝——一只鹿角,“这鹿角有一千年了,是古格一个王妃骑过的鹿”。
  殿外的一堵墙上,保留着鲜艳的壁画:天蓝的底色,祥云朵朵,一个贵族装扮的女人身披红衣,安详地骑在鹿身上,那只鹿鹿角突出,眼睛似乎在微笑,显得幸福闲适。
  夕阳中,整个札达县城笼罩在金光之中,围绕县城的土林,整个变成了金山。
  远处,也就是喜马拉雅的山头,或者可以叫做天边,感觉红云从地上冲了起来,壮观,诡异。让人隐约感知,那里藏着一个又一个秘密。
  
  彼时那里 ●●●●
  
  拉达克攻克了古格。它的铁骑没有停下脚步,进一步占据了阿里“三围”的大部地区,并有继续东扩意图。
  有必要交代的是,此前的13世纪,元朝就统一了中国,而且把阿里地区及前后藏地区纳进自己的版图;到明清时期,该地也都有明确的管辖机构。
  拉达克势力的持续扩张是不能被允许的。五世达赖时期,甘丹才旺统率蒙藏骑兵,陆续收复失地,将拉达克驱回了老巢。
  甘丹才旺是阿里人眼中的英雄。他原本是出家僧人,为了赶走拉达克,便出山还了俗。最终由于战功显赫,杀人如麻,便于战后在普兰县建了一座贤柏林寺以赎罪。
  从1683年开始,拉达克就年年向西藏进贡。之后,拉达克王由驻藏大臣“节制”。
  十七世纪末叶,阿里“三围”正式纳入西藏噶尔本地方政府统辖之下,被划分为四宗六本。四宗即四县,包括日土、普兰,札布让和达巴(后合并成札达)。
  之后,晚清中国处于西方列强侵扰之下,阿里边境也被迫经历了与克什米尔、道格拉人、英国东印度公司等方面的纷争甚至是战争。
  到了1949年,新中国宣布成立。第二年8月1日,一支由136人组成的先遣连,从新疆横跨昆仑山,战胜了缺氧、饥饿、荒凉,最终成功抵达藏北阿里高原。这在战略上配合了后来的昌都战役,促进了西藏和平解放。
  1951年5月23日,“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签署。8月3日,阿里全境解放。1959年3月,达赖叛乱,中央政府宣布解散西藏地方政府。4月,阿里地区成立军管会。至此,统治阿里地区长达270余年的噶尔本政府告别历史舞台。
  1970年至1979年,阿里地区曾有10年归属新疆管辖。接下来,阿里的轨迹与整个中国实现了同步:改革开放,经济发展,交通改善,教育医疗等生活条件提高……
  至此,历史与现实已经咬合在一起。历史就是正在发生的现实,现实变成字体,就已经成为历史。
  
  当下这里 ●●●●
  
  采访车在牧场里穿行。位置是阿里日土县热帮乡。
  阳光给滩涂的牧草增添了很多饱和度,羊群、马群、牛群,都成了生动的点睛之笔。老汉其美平措的新家就在这样的山沟美景里。当天,他刚刚转场到这里,一顶帐篷就是他大半辈子习惯的家。
  他今年77岁。健康得很。不是给我倒酥油茶,就是给我递风干肉,一团忙活。
  
  政府出资补贴,让游牧家庭都能住上安居房,但他顾不上住,非要跟着羊群跑。“以前农奴时候,人不平等,现在只要你肯干,就有好日子过”,这是他闲不住的理由。
  他全家养了近600只山羊,这是日土县特有的羊。由于紧邻克什米尔,从这种羊身上抓取的羊绒被称作克什米尔羊绒,也就是著名的开司米羊绒。这种羊绒细长,富有弹力和光泽,号称世界之最,被喻为“软黄金”。
  近些年,日土县一直引导牧民养殖绒羊,这也成了阿里农牧业的一个符号。在日土县,农牧家庭收入的七成要靠羊绒。
  2003年,一个叫冯俊海的人出现在了阿里。本来他在东南亚、非洲做生意,当时日土县的领导找到他,决定利用阿里的优质羊绒搞一个羊绒衫公司。冯接下了这活,也就成了后来金哈达羊绒公司的创始人之一。如此一来,阿里的羊绒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也使阿里绒羊养殖户多了一种市场依托。
  只是后来,为了方便出口等原因,金哈达公司搬到了拉萨。冯俊海说,不管走到哪里,阿里永远是金哈达的老家,我们的根在阿里。
  可,阿里的根在哪里?
  站在狮泉河畔,不远处就是阿里地委大院,雪水在河道里流淌,阳光映在水中仍那么晃眼。
  那些过往都已随河水而逝:久远的象雄,失踪的古格,难以解密的金面具,缥缈的穹隆银城,骄傲的古如甲寺,老态龙钟的托林寺……聪明的象雄王子辛饶弥沃,被刺杀的赞普朗达玛,开启阿里正史的吉德尼玛衮,献身求佛的益西沃,狡猾的神父安德拉德,无奈的古格王,艰苦卓绝、可歌可泣的先遣连……
  还有,“惹祸”的阿里昆莎机场,让人眩晕的盘山道,形状怪异的云团,连绵不断的雪峰,冷冰冰的界碑,云一样的牧场羊群,忽隐忽现的神山冈仁波齐,神奇得让人停止呼吸的圣湖玛旁雍错,还有鬼湖拉昂错……
  我一时不知该怎样将他们拼合在一起,他们如此复杂,又如此跨越,就像阿里的天空,似乎伸手可及,可真的伸出手去,又什么也触摸不到。
  只有这些天见到的阿里人,还算清晰而生动——
  加央次仁,阿里地委宣传部副部长,他的孩子去了福建读内地的西藏中学,越来越多阿里的孩子有了更好的读书环境;
  李兴国,阿里地区文化局副局长、文物局局长,正在研究那个又老又难又有意思的课题——象雄、古格到哪里去了;
  冯师傅,阿里的一位司机,曾经搬起一块块石头在阿里筑起血汗路,现在他每天心情舒畅地在柏油路上飞驰;
  冯俊海,金哈达羊绒的创始人,仍处于创业的兴奋期,他正在筹划如何将产品打进北京市场;
  其美平措,日土牧场里的游牧老人,今年的羊绒已全部收完,不过还没有出售,他要等个顶好的价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