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意与存在不相矛盾

2011-12-29周全

中学生百科·小文艺 2011年3期

  罗同学说了句很实在的话,“你跟我和葛不一样,是个心老的男人。”我觉得,他说得很对。我并不觉得这样一个自己还有必要写些不切实际的文字,听些所谓的流行之外的音乐……我应该选择实际意义上的生活,毕竟我需要活着,不能选择哥特式的生活。不断否认于自己的初衷,因为成长,本来就是个不断舍弃与获得的过程。试着把所有的意想之中的事物加上一个“我”字,使它得以在现实的空气之中呼吸存活。
  如同一个坚持存在主义的人,要把自己的存在放置于现实主义的容器中去。可惜,存在主义的根本内核,是存在存在。
  做校刊审稿的时候,极其厌恶见到“寂寞”、“曾几何时”、“蓝”等词语。词语本身没有任何形而上的差错,仅仅是个人主观的掺拌。
  从前我一贯认为编辑片面弃稿,而终于有一天自己也涉及这样的工作,才切身感到,这一切本该如此。如今的高中生稿件大多如此,关于一段闷闷不乐的郁结,关于寂寞的感悟,或是关于一段无疾而终的爱情。
  写寂寞,写爱情。
  如今的我反感这种郭敬明式的写作风格,而事实上,我也必须承认这样一种风格对于我的影响。是郭敬明让我喜欢上文字,如今我否定它,因为这样一种精致的文字无法改变其粗糙的事实。
  他存在于过去,存在于他作品里的“那年夏天”,此后,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他,崇拜他,而我却如同一个迁徙的候乌,终将会告别“那年夏天”这一彼得潘般的存在。
  “我不在乎悲伤的离别还是不痛快的离别,只要是离开一个地方,我总希望离开的时候自己心中有数。”
  那不过是一个过程,与生活中的其他程序一样,仓皇到来,匆匆过季,别无二致。如今听朱哲琴、帕格尼尼,与过去听FIR,听林肯公园,性质上并没有差别,无关雅俗。在这一个个过程中,不是选择,而是选择选择。尽管,很多时候,选择的主动权不在于自己。日子翻书般过去,我很感激那时的自己,即便是一个幼稚的,充满幻想的自己。而今,有些事成了事实,另外一些,终将在幻想里走向死亡,其中不乏足以让自己抱憾终生的事,当然,有些想法,我选择感谢它的破灭。
  我选择希望地活着,诗意与存在不相矛盾。
  编辑,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