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青春繁茂
2011-12-29柳具足
中学生百科·小文艺 2011年3期
我在读《加斯东·伽利玛》,简洁、洒脱、充满速度,没有腰封,同时还有点儿傲慢,这是法国文学与中文翻译相结合的美妙,无与伦比,让我读到恨不得一手抓一支赤豆棒冰,每走一步轮流舔一口。这本书我在以前不会喜欢,但并不妨碍我现在对它的狂热,这说明人的一生中,畅游于书籍所构成的海洋,总会出现许多美丽的鱼群,冷冰冰又多情地来舔你的脚——读书,就在于你能领略其中的惊异。小海豚在妈妈肚子里学游泳,小象在妈妈身体里卷鼻子,我们忘了在胎儿期做过什么,只有在梦中还残存着漆黑无边河水中的记忆。妈妈所感受到的一切美好事物:芬芳的气味、动听的旋律、食物的满足,都转移到婴儿的记忆中:如果你长大后,对某本书一见倾心,是不是也来自妈妈转手的幸福呢?
小王子
幼童是一种类似幼兽的生物,家长们购买一些缩写本的童话故事,或是花花绿绿的绘本给你们当生日礼物,你是否记得收到礼物时的开心,或是纯粹的不开心?“什么呀,又是书,摔。”
无论是《小王子》,还是《活了100万次的猫》,一个是小王子和等待被驯化的狐狸,另个是骄傲而无情的猫,他们都见识了心痛的力量,这些给予最初感动的字句,或是纯粹的一幅色彩鲜艳的插图,都直接印进了此后必将衰退的大脑中。我的朋友夏只只说她在日本幼儿园中为小朋友读宫西达也的《霸王龙》系列,孩子们反过来问她:
“姐姐你为什么哭?”童书就是这样,让大人感动不已,而小孩子其实只觉得有趣。那么童书不过是大人抒发感情的借口吧!你在整理童年旧书时,有没有”上当”的感觉呢々不过也是幸福的”上当”,令人心碎的彷徨无助与错过误会,都被过滤了,就像妈妈保护我时轻搭在身上的手。
但是完美无缺的童年也不过是一种幻觉,还来不及回味上小学第一天,兴奋地等闹钟响起而一夜睡不着觉,你就被雪片般飞来的教科书和老师开列的课外阅读书单迷住了。我不知道你们中多少人是读了一本《超人》或是《蝙蝠侠》漫画,而希望也当一个兼职的超级英雄l或是如同《火车站深处的深处》想当吸血鬼的小学生,却变成了小侦探。
中二病中春说明书
没有一个人的青春是轻松的l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赤壁之战与凡尔登,有计谋、机灵、投降、妥协与抗争,你和父母之间的沟通也出现前所未有的矛盾,这个过程也许很短,也许会漫长得伴随你一生。有的同学用打篮球发泄胸中的狂暴,是的,狂暴的青春之火i有的人钻进书本去寻找答案。但答案并不在书上。你能找到的共鸣,是现实中撞得头破血流后的莞尔一笑——原来,书上写的,和我所遇见、所想过、,所体会的一样啊。
你也许拥有得天独厚的幸福感,与身边的世界融合为一体,从来没有不自在:你也许总感到某种格格不入、某种模糊不清的等待、迫切地想预知未来或是定义自我、一切都惹恼你、一切都像透明塑料布般把你和世界隔离开;街上文静得像一株文竹的下课后少年,或是擅自把校裤改成七分裤、热裤的女孩,还有像小动物一样总是期待别人来抚摸的电玩迷恋者,多多少少都表现得像名中二病患者。
“中二病”又称“初二症”,和许多现代词汇一样来自日本。
《中二病中毒说明书》告诉我们,它被用来形容青春期的少年过于自以为是的特别言行。它曾是一个流行词,但我觉得中二病有它本身的能量。一个傻乎乎直接质问老师“何为人生?”或是内心憋着一股气“我定要成为一个与众不同的人”,都有其青春的气息与自我的锤炼。15岁的女孩词读《苏青经典散文》,17岁的另一个女孩已觉得萨特的《存在与虚无》不值提,转而去看福柯和萨义德,寻找这个世界上被误解、禁锢或是蓄意遗忘的真实。人们总是迫不及待地提供各种娱乐,一边用“把未成年人当做低能儿的书才能卖得好”来当做自身无能的借口,一边又高喊“青少年流行文化拉低了人类的智力与进化速度”。也许我们都将成为自己鄙视的大人,就如同曾在翻看国家地理杂志之类的画刊上看到研究大猩猩的珍妮姑娘,她如此年轻漂亮,吸引着我也想当一名动物学家,今天她已是一名老人,我也没去成非洲丛林——但并不能抹杀青春陕丽进发的力量。
当代英雄
成长与青春主题是如此繁茂,难以收手,我决定将莱蒙托夫的《当代英雄》作为最重磅炸弹。这本书它是如此容易被忽视,即使此前几千万人读得涕泪滂沱,而你会轻易地绕道而走,一生也不去触碰它的扉页。我十次在书店,十次会听到学生们在问“《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在哪里?”他们的书单是多么地健康而呆板!别被《当代英雄》的标题所蒙蔽,这不是什么老土的说教书,也不要以为经典作品不过是尘封的过去,漠视经典的人迟早会为经典而哭。它说的是公爵夫人们,以及近两百年前的车臣,不是我们的世界…但莱蒙托夫是一个诗人,诗人总得说点什么,那些具体的角色与名字又有什么要紧?它具有穿透时代的尖刺。要学会解读!
“毕巧林聪颖过人,精力充沛,具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坚强意志和敏锐的洞察力。他看到现实中最走运的人胸无点墨,他们成功的关键是善于耍手腕,于是他感到失望;他想爱整个世界,可是没有一个人理解他,他便学会了恨,他说实话,别人不相信,于是开始欺骗,他认为自己怀有崇高的使命,却又不知道如何施展自己的抱负,因而感到迷茫。他身上蕴藏着无穷的精力,但不知道向何处发泄……”如果他述说的是青春与抗争,向人类情感的最深处、最易被矫饰与掩盖的隐秘之处的挑战与冒险,不在你这样的年龄发起,又要等到什么时候!
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芙说过,大意是这个世界上书太多了!这个世界其实并不需要这么多书,也不在乎我们的情感…以及写些什么书。然而我们还活着,我们还在阅读。
编辑/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