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同题PK:自然与心灵

2011-12-29邓忆秋等

中学生百科·小文艺 2011年3期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陶渊明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境界中觅得了闲适淡远;王维在“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优美意境中找到了精神归宿,朱自清在月下荷塘的美景中偷得了片刻的宁静和欢愉;李乐薇在“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里构建了自己的精神家园……我们离不开大自然。大自然不仅是我们的生存环境,也是我们的精神依托。
  请以“自然与心灵”为话题,使用你最擅长的文体写出你的体会。标题自拟,字数不少于800字。
   【甲方习作】自然与心灵
  
   很喜欢陆王心学的“吾心即是天理,真理即是吾心”
  说,似乎心灵有着一种强大的力量,可以参透万物。不过,这句话唯一的不足便是,自然并非人类用心就可以领悟的。
  然而,自然可以与心灵对话,产生感应和共鸣,毕竟,人类也是自然的产物。我想,精通这种技巧的人恐怕第一就要数陶渊明。他是一位耿介之士,是“百世田园之祖,千古隐逸之宗”,他有着高尚情操,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却情愿过着缺衣少食的生活与自然进行对话。独卧南窗,过着仿佛羲皇上人般的生活,是何等潇洒!他即使没有找到现实生活中的桃花源,也的确找到了内心深处的桃花源。
  个心灵与自然的平衡点,引领着他到达了一个悠然自得的仙境。
  古人总有一种精神寄托,希望自己能够达到“天人合”的境界,从而得道成仙。于是,许多人清心寡欲。如佛教就宣传“心外无佛,即心是佛”,教徒们便需要修行,灭去自己心中的欲望,将精神与心灵交付给“佛”,想让佛带领自己寻求可以与自然产生共鸣的声波,以让自己早日修成正果。可是,真正的得道高僧又会有多少呢?要想达到陶渊明的境界,在他们那些得道高僧中恐怕都很难。毕竟,神只是神,只是一个虚像,并不能帮助任何人。寻求与自然对话途径的任务只能由心灵来完成。依靠心灵寻求真理,或者说人类的心灵遗传有自然的DNA,或多或少都与自然有血缘关系,而神却是不同于自然的物种,有着不同的DNA。人与自然和神灵都共用一套密码,DNA的差异也决定了人和自然与神是两条永不相交的轨道。心与自然会有交点,只不过需要费尽心力、历经坎坷才能找到。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虽然现在人的心灵仿佛离自然越来越远,但是,自然对心灵的引力是无法抗拒的,一种强大的力量会将心灵拉近自然,使心灵再次与自然共鸣,奏出一曲和谐动听的交响曲!
  
  【乙方习作】也看心与景
  
  ◎文/浏阳二中高二C264曾安琪
  如果说自然景物是盛夏里舒展开的荷叶,那么心灵就是荷叶上那一颗晶莹的露珠。荷叶将露珠托起,衬得它如一颖珍珠;露珠将荷叶照亮,粲得它若一片翡翠,它们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单独存在便顿失生机。
  很多时候诗人骚客们总是满怀哀情,偏偏又触目皆是乐景,多么无奈而又鲜明的对比。罢了,罢了,心晴则雨也是晴,心雨则晴也是雨,醉一场抹去惘怅,抚一把心弦也唱笙歌。可是外界的自然真的可以随心而变,随情而迁吗?
  懂得它的人大多已如断线的纸鸢一头栽进历史的滚滚大江里去了,他们所见证过的自然之景与万千的心情已果鱼腹,谁还在吟咏着悲悯的诗々但亘古不变的依旧是那座山,千万年坚贞地耸立在那里;依旧是那湾水,绵延着向前翻滚而淘历史之沙。
  心不变,自然千变万化,各显风情,以呵护易伤的心。那只童话里的水晶鞋,哪经得起磕碰?无论是残山剩水、万木枯零、秋风萧瑟,还是青山绿水、百花争艳、春水绵绵,都可作一顿丰盛的心灵大餐,是一次养颜的滋补。
  自然不变,心境尽不相同,是看山山青,见水水清,还是寒霜寂寥,落叶苍凉,就要依人而言了。坚韧的心是不惧怕风雨的,乐观的心是看不到哀景的,成熟的心是看透了其本质的。自然固然就是这样,有千万张面孔来应对千万种不同的心灵。
  那么,到底是我们的心灵去适应自然景物呢,还是自然景物随心而变々
  在凄凉与伤感中流浪的心总是愿意找个归宿,找一个锚地,试图结束孤‘独,殊不知只需心安定下来了,哪儿都是心灵之家。
  在一岁一枯荣的时序更迭里挣扎了千万载的景总愿意觅一个知音,觅一颖懂得它的心,希冀共享春华,殊不知存在自有天理,循着规律的变更也是有律动的美。
  其实心与景都各有关联,互相影响着,改变着,此心此惰此景,彼人彼时彼地,无不是绝妙的搭配,各有各的美,为什么还要牵强地去改变呢?
  
  【百科评审】
  
  特邀评审:程相崧
  山东省金乡第一中学语文教师
  邓忆秋85分。曾安琪90分。
  两篇文章的小作者都能够抓住自然与心灵的关系运笔行文,思路开阔,文辞优美,且各具特色。邓忆秋同学的文章由陆王心学切入,可谓提纲挈领,随之涉及陶翁、佛学,条分缕析,丝丝八扣,丰富的知识含量和缜密的推理思考对小小年纪的中学生实属难能可贵。而曾安琪同学的文章则属性灵之笔,将文史资料和个人感悟自然融合,文思泻而下,流畅自然,不乏为耀着灵感火花的神来之笔。
  较之两篇佳作,感觉邓忆秋同学的文章虽好,但还稍显凝滞,稍显匠气,虽势欲努力挣扎出应试议论文体的窠臼,但多多少少还难以脱其影响。曾安琪同学的文章则相对较为洒脱,正朝着“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出发。学生写出好的文章,最基本的一步就是不再作茧自缚,文无定法,写的时候不妨放开些,随意些。
  特邀评审:舒银霞
  江西省南康中学语文教师
  邓忆秋80分。曾安琪90分。
  《自然与心灵》与《也看心与景》,从文体上看,都可以归类于散文。前一篇侧重说理,后一篇侧重抒情,内容丰富,文笔老练,都体现出了作者思想上的深刻性。
  美中不足的是,两篇文章,都略显空洞。局部若能写得更具体一点,文章会更好地做到虚实结合。他看心与景通篇都是“心与景”的铺陈,若能写一写具体的心景融合,做到点面结合,文章会更加具体生动。 《自然与心灵》问题严重点,第三段的重点似在批判宗教对人的心灵的影响,削弱了文章的主体部分,建议舍去。文章的主题既然是“自然与心灵”,可以将重点放在自然对心灵的有益影响上。
  编辑/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