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考试

2011-12-29沈燕鸣

中学生百科·小文艺 2011年7期

  这是一个多“试”之秋。
  我念了几个月的高三,天天与考试纠缠不清。日子已不能用星期来计算了,我们有固定的考试周期,那才是我们的日历。人生前二十年被小学毕业考、中考、高考划为三部分。我们已经习惯拿考试纪年。譬如,你随便拎个高三学生来问:“你中考前两个月干过什么事?”他可能会说:“我还在网吧操电脑。”或者:“我妈给我请了六门家教,全线出击。”可你若问:“在2002年4月9日到2002年6月9日间你干过什么事?”他若能在5分钟内告诉你些许答案,这个人的脑子灵光得或许能上清华。
  由此可见考试之猛。然考试意义何在?我想正如吃饭不是为了有屎可拉,考试也不是为了浪费纸张。据说考试是为了选拔所谓的人才。其实还有半句没讲,就是淘汰所谓的笨蛋。在这批“所谓的笨蛋”里不乏好学然而不好学课本的,有原本向上而遇变故颓废的,统统被考试刷了下来。被考试选上来的人才很多,落榜的“所谓的笨蛋”也不少。中国人实在太多,丢个个把人才也许不觉得可惜。
  就个人而言,考试除了把你往更高的学府或社会大学上送,更多的是培养抗压能力。张朝阳说:“现在经常有人问我,‘在面对风险投资时心理压力能不能承受?’我则回答,‘这些压力比起我在清华参加考试的压力要小得多。’”
  我们学校每学年都会派应试能力高深的高三学生下到高一、高二介绍经验。我有一次提问:“如果我考试的时候想撒尿怎么办?”学长说:“举手啊。”接下来我沉默。其实我还想问一句:“问题是一出考场就不想了,一回来就又有感觉了。”上了高三,情况往往是“一人高考,全家神经”。自己抗压能力不强,顶上还有俩心灵更脆弱,一大家子往试卷前一站全都嫩得像豆腐。
  考试对心智也有害处。这个看起来让人匪夷所思。盖考试旨在开发智力,为何有害?拿历史举例,我最近在看《胡适评传》,发现胡适一生经历何其丰富。按历史课本上的胡适只在“五四”时登过场,经过一遍遍考试的强化,我们的脑子里只剩下《文学改良刍议》的胡适。也许,大约恶心得连《文学改良刍议》都不想念了。考试让我们记住了一些东西,又让我们失去探求更多的兴趣。最终,我们只形成了对某一事物狭隘的认识。
  我说了考试这么多坏话,实在是算忘恩负义。准确地说,从小学到初中,它一直是我的护身符。按传统分类,我算不上什么好学生。我爱迟到、爱讲话、爱不交作业、爱和老师“讲道理”。初中时新来个老先生上课,看我乌七八黑,又肆无忌惮地讲话,便认定我是流氓。后来他才知道这“黑东西”的班级成绩排名第一,从此,他对我的态度和蔼多了,靠着还看得过的成绩,老师没把我分在不可救药一类,而是积极努力地把我改为符合“传统美”的好学生,尽管没个能够。
  念在考试对我还有一丝半丝恩情,我努力为考试想出了一个不太引人注目的优点,催熟。我们是被围起来的一群,失败、倒霉、碰鼻子、触霉头的机会太少,考试正提供了大量的机会。痛苦让人成熟,而考试给人痛苦,所以考试让人成熟。我们在考试中体会沉浮,感受冷嘲热讽或者漫天称赞。不过有一点尚不得知:是不是从考试中得到的“成熟”可以融会贯通到其他领域呢?
  在浪费这么多墨水后,我突然才想到:考试和我们人类吃东西的历史神似,我们吃过几千年的生肉,虽然已进化到吃炸鸡腿,可我们还是重复咀嚼这个原始动作。尽管将来依旧考试,但总有一天不会再绕着书考记忆力。不过享福的是我们的玄孙的玄孙的玄玄孙,我们这辈子是没奔头了。呜呼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