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与瞬息的舞蹈
2011-12-29邓晓苏
中学生百科·小文艺 2011年7期
记忆中第一次目睹死亡,是在我7岁的时候。
那是一位抚养我长大的奶奶,因为爸妈都不能照顾我,她就帮忙照顾我。我不记得她的相貌,但我仍清楚记得她颠着一双小脚颤巍巍地走进灶间,拿出一块冰糖塞在我嘴里的情境。看我满足的样子,她也咧开嘴笑了起来。
一天上午,我去找奶奶,她家的门没锁,我进去以后发现奶奶还没起来。推她,她不动。再一推,发现她的手是凉的。当时阴暗低矮的小瓦屋里冷冰冰的,阳光通过瓦缝漏下来,屋子里暗极了,仿佛头顶上是无极的夜空。我哭了起来。
我还记得我是被大人抱出来的,后来妈妈告诉我奶奶死了。这就是我对死亡的初识。
长大后渐渐知道,大多数人的死亡都是这个样子,平淡,一如他们的人生,不会带走什么,也不会留下任何痕迹。
后来我知道了路遥,认识了川端康成,结识了海子,但我却无法理解他们,尤其是他们的死亡。
与其说是死亡,不如说是一种追求,一种完美主义者的殉道行为。
米开朗琪罗说:“事物好不容易按所想的表现出来时,就是死亡。”路遥在著成《平凡的世界》一书后猝然陨落,不就是最好的印证吗?我看过川端康成的照片,一位眼睛深邃的老人。那目光,似乎可以洞悉一切,然而他最后选择了自杀,死在获诺贝尔奖之后。
我曾以为是世人害了他们,我们过多的赞美令他们不知所措。现在想来,我还是无法理解他们的心情,因为对死亡我还心存疑惧。
毋宁说,他们的死亡,是一次虔诚的朝拜,一次对美的叩问,好像>中破束缚的飞蛾,自由自在地遨游于宇宙之中,永久地在心灵的天空飞舞。
飞蛾的尽头,是火。而飞蛾,就是现实中的凤凰。
读《告别薇安》,每次读到“安死了,林孤独地等”都会有一种莫名的伤感,也许她这样的人宁愿死亡,也不愿被某些东西束缚,包括爱情。宛如紫罗兰,痛苦地绽放,弥漫夜空。
而紫色,是最接近死亡的颜色,凋零的色彩,诡异、华美,一如死亡自身。
村上春树说过:“世界上没有比死亡更好的了,因为一旦死去,就再也没有什么可以失去。”这是相通的。因为他们都是没有安全感的人,不相信爱,或不配相信,这是他们的爱人所始料不及的吧!
编辑: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