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文化自觉”思潮论析
2011-12-29方光华曹振明
人文杂志 2011年1期
内容提要 从20世纪末以来“文化自觉”思潮方兴未艾,本文针对何种原因促成“文化自觉”思潮的兴起,它研究的核心问题与学人的共识是什么,这一思潮所面临的困境及尚未解决的问题在哪里进行探究。
关键词 文化自觉 文化共识 文化设计
〔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11)01-0113-04
一、“文化自觉”思潮的兴起及其原因
“文化自觉”的观点20世纪初就有提出。参见张岂之:《辛亥革命断想:政治自觉与学术自觉》,《炎黄春秋》2001年第10期。20世纪80年代,许苏民曾经提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问题。许苏民:《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青年论坛》1986 年11 月号。但“文化自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真正引起人们普遍关注,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1997年,著名学者费孝通在北京大学举办的社会文化人类学高级研讨班上提出“文化自觉”。他说:“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归’,同时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全盘他化’”……费孝通:《费孝通文集》第14卷,群言出版社,1999年,第197页。费孝通的观点一经提出,立即引起了学界及社会的广泛响应。
近20年来,以“文化自觉”为主题,大陆和香港等地陆续组织了一系列学术研讨会,一些学术刊物开办了“文化自觉”专栏,众多学者纷纷撰写“文化自觉”的论文论著,“文化自觉”已经成为学术界普遍讨论的热题。甚至在政府和地方区域发展规划中,在企事业的发展策略中,在公共事业与公众教育中,“文化自觉”的概念也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和应用。例如:“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引起热烈讨论,“国学院”在各高校纷纷组建,“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推出,中华传统节日成为国家法定假日,公祭黄帝、孔子引起社会关注……
“文化自觉”思潮的出现绝非偶然。首先,它是民族自信心进一步增强的反映。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中国经济焕发出新的活力,综合国力显著提升。经过百年的痛苦挣扎和艰辛努力后,中华民族摆脱了巨大的世纪厄难,走上了独立、富强、文明的发展道路,“民族复兴”与“和平崛起”成为民族普遍的心理状态。当前的“文化自觉”是在这一背景下,对近代百年来中国现代化道路艰辛探索的反思与凝练,是在全球化进程中对中国文化发展趋势的重新定位。
第二,它是民族文化价值体系建设迫切需求的反映。随着经济的繁荣,中华民族对于自我文化价值体系的建设也提出了更高、更为迫切的诉求。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深入推进,人们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不仅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而且已经成为一种巨大的生产力。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路径无不打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中国文化特色是所谓“中国模式”的主要特色之一。文化视角是理解和把握中国现实、观察和判断中国未来的重要视角。
第三,它是全球化进程中对文化价值互补诉求的反映。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文化生态呈现危机。有的民族文化得到超乎寻常地强化,而大多数则被弱化甚至产生变异、断裂,国家、民族、宗教间的“文明冲突”愈演愈烈。当前,人类迫切要求一种能够自我认知、相互尊重、和谐共处的文化态度来处理全球化进程中的文化生态危机。“文化自觉”思潮主张只有展开各自文化的反思,认清各自文化的状态,展开跨文化交流,才可能超越自身价值的缺陷,走出文化的对抗,实现文化的互补。[美]成中英:《文化自觉与文明挑战》,《文艺理论研究》2003年第5期。它适应人类对文化多样性的内在诉求。
二、“文化自觉”思潮所探讨的核心问题
“文化自觉”的内涵是什么,这是探讨“文化自觉”首先需要回答的问题。归纳当前学术界的探讨,“文化自觉”的内涵主要有三点:一是处在一定文化环境中的“人”要有对所处文化的自我意识,要有对自己所拥有、所生存的文化状态持有清醒认识;二是在各种异质文化面前,对自己的文化要有“自知之明”,确立主体意识,并能对自身文化进行创造与建设;三是在处理不同文化关系时,要树立“和而不同”的文化观,相互欣赏、学习,将自己的民族文化融入到世界文化体系中,在世界文化体系中找到自己文化的位置与坐标。费孝通:《费孝通文集》第14卷,群言出版社,1999年;陈军科:《理性思维:文化自觉的本质特征》,《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乐黛云:《和谐社会与文化自觉》,《广东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刘淑那、胡海波:《文化自觉:当代中国人与社会发展的价值资源》,《理论前沿》2007年第2期。
“文化自觉”如何实现?目前关于“文化自觉”实现的路径已有多种不同的表述,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两条路径:一、首先是民族传统的“自知”,然后是民族传统的创造与建设,最后是民族文化走入世界,即由民族化到全球化;二、由个人的文化自觉到民族的文化自觉再到人类的文化自觉,即由个体到群体。费孝通提出实现“文化自觉”的两条路径,一是首先本土化然后全球化,二是由个人的学术自觉到整体的文化自觉。乐黛云则认为“文化自觉”的实现:一是主动自觉地维护自己文化的历史和传统,使之得以延续并发扬光大;二是“从传统和创造的结合中去看待未来”;三是从全球化的外在环境找到民族文化的自我,知道在这一新的语境中自己文化存在的意义,了解自己文化可能为世界的未来发展做出什么贡献。乐黛云:《“多元化世界”的文化自觉》,《四川党的建设》(城市版)2006年第8期。张岂之则从“文化自觉与社会发展”着手,从四个方面对“文化自觉”与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做了探讨,认为“文化自觉”在促进社会发展所存在的中间环节为:知识与知识分子的历史作用是文化自觉与社会发展的互动中介;“文化自觉”应该与教育,特别是大学教育功能相统一;人文学术研究之于“文化自觉”的实现有着突出的作用;“文化自觉”要与道德自觉及理性自觉相融合等。张岂之:《关于文化自觉与社会发展的几点思考》,《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
“文化自觉”有何理论与现实意义?许多学者意识到“文化自觉”可以促进学术创新。费孝通、张岂之、方光华、宋志明、许苏民等学者对“文化自觉”对于学术研究的启示进行了探索。费孝通:《试谈扩展社会学的传统界限》,《中国社会学年鉴》(1999-200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张岂之:《文化自觉与人文学术研究》,《学术研究》2003年第7期;方光华:《文化自觉与中国思想史研究》,《中国思想史论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再论文化自觉与中国思想史研究》,《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宋志明:《论现代意识和哲学学科意识的自觉》,《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许苏民:《思想史研究:从自在走向自为——三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天津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等。更多的学者讨论到“文化自觉”可以促进传统文化反思。认为:“任何事物都有一个产生和发展的历史”,“一切现代性都可以在传统中找到根源”。如“如何充分地了解我们的文化传统,如何从我们的文化传统中提炼出有利于社会理论发展的东西,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已经引起学者们的广泛探讨。费孝通:《弘扬优秀传统,实现“文化自觉”》,《炎黄春秋》1998年第7期;冯天瑜:《文化自觉与中华智慧》,《文史哲》2003年第3期;朱高正:《中华文化与中国的未来》,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乐黛云:《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特点及其对世界可能的贡献》,《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等。还有不少学者研究了“文化自觉”与文化发展的自觉设计的关系。“文化自觉”被纳入到中华民族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渗透到社会、经济、政治以及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文化遗产保护、文化产业开发等等领域。“文化自觉”对于中国社会进步的积极意义,成为学界的研究的重点之一。费孝通:《“美美与共”和人类文明》(上、下),《群言》2005年第1、2期;张岂之:《关于文化自觉与社会发展的几点思考》,《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乐黛云:《和谐社会与文化自觉》,《广东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冯征:《倡导文化自觉,促进社会发展》,《中华文化论坛》2003年第2期;贺金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文化自觉》,《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寇东亮:《文化自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孙家正:《提高民族文化自觉,做好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文艺研究》2005年第10期;等。还有一些学者研究了“文化自觉”与跨文化交流的关系。认为要解决现代化、全球化进程中的多元文化冲突,创建一个人类的美好未来,需要在理解和宽容精神下进行跨文化交流。要实现这一目标,前提是人类要有充分的“文化自觉”。闫纯德:《文化自觉与人类和平》,《文史哲》2003年第3期;乐黛云:《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重构》,《教育文化论坛》2009年第1期;王文兵:《论人类文化自觉的和谐旨趣》,《思想战线》2009年第3期;范可:《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认同与文化自觉》,《世界民族》2008年第2期;张曙光:《权力话语与文化自觉》,《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第5期等。
三、“文化自觉”思潮所取得的共识
经过近二十年的探讨和积累, “文化自觉”思潮已经取得了若干共识:
首先,一定文化环境中“人”的自我意识与觉醒是“文化自觉”的第一步。人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承载者,一定文化环境中的“人”是“文化自觉”的主体与根基。而人的自我意识的嬗变正是文化转型的根本标志。没有一定文化中的“人”的自我意识与觉醒,文化终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文化,“文化自觉”更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第二,“文化自觉”要求加强对民族文化特征的识别。“文化自觉”需要加强对民族文化品格的认识。文化传统是一个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精神价值成果的总和,它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民族身份的重要特征,直接关系到整个民族的价值、行为和未来。乐黛云:《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特点及其对世界可能的贡献》,《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当前的全球化浪潮加速了各民族文化的交往与碰撞,使民族文化的认同问题变得更加尖锐和突出。如果没有对民族文化及其独特精神的自觉,民族文化将可能被全球化的浪潮所淹没,而全球化中的个人也将失去文化归属感。因此,在当今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大形势下,防止民族文化的被淹没,就必须提高民族对文化精神的“自觉”,彰显民族的“文化身份”。余敦康:《中华文化与中国的未来•序》,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阮炜:《西方与中国宗教、文化、文明比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特别是有悠久文明传统的中华民族,在全球化进程中更要构筑具有民族特性、民族情感、民族凝聚、传承民族文化的精神纽带。詹福瑞:《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与21 世纪中国文化》,《光明日报》2001 年4 月4 日。
第三,“文化自觉”要求更加重视中华文明智慧的提炼与传播。中华文明积聚了无数先人的聪明智慧和宝贵经验,蕴藏着深厚的社会思想和人文精神,是一个尚待认真发掘的文化宝藏。当代中国和世界所面临的种种问题,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遗产和现代成果中可以得到启发。比如,中华文化精神上追求“天人合一”,政治上崇尚“礼乐教化”,文化上主张“和而不同”,这些理念越来越得到东西方的认同,对于近代以来的“西方中心主义”“天人对立”的价值观能够带来可能的纠正;近代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政治和世界文明交往等领域所走过的独特路径,共同构成中国现代化的发展模式,极大地丰富了世界现代化进程的探索内涵。将富有中国民族特色和时代特征的智慧提炼、总结出来,以世界其他文明能够接受的理论、观点向世界传播,“在世界多元文化的语境下,充分发扬几千年来中国悠久传统文化的优势,对其进行现代诠释,参与到世界多元文化的新的建构之中,更是当务之急”。乐黛云:《文化自觉与文明冲突》,《文史哲》2003年第3期。
第四,“文化自觉”要求更加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文化产业的创新。民族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基因,也是弘扬、演绎中华文化的价值源泉。尊重、弘扬传统文化,既要保护好民族文化遗产,保持民族文化遗产的独立性、丰富性和完整性,又要大力推进富有民族精神元素的文化产业创新。当今时代,民族文化的传播越来越依托文化产业,中华文化只有主动融入文化产业,寻找新的拓展模式,开辟新的发展道路,才能有宽阔的发展空间,切实做到把中华文化的精神价值提炼出来,普及到民众中去,推广到世界中去,应用到现实中去。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产业演绎,是使民族传统文化“继续成为一代又一代民族文化认同的精神宝库”的重要途径,欧阳友权主编:《文化产业概论》,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62页。同时也是维护全球化文化多元整体平衡的必要手段。只有深刻意识到民族文化遗产的内在价值,把中华文化遗产的保护、文化产业的演绎与中华文化的自身认知和文化觉醒结合起来,才能推进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振兴。
第五,“文化自觉”要有更加开放的情怀对待世界文化。面对全球化过程中多元文化冲突对人类的生存和前途构成的严重挑战,要有一个更宽广的视野,“不是一个人类中心,国家中心,地域中心,区域中心,民族中心”,杜维明:《新轴心时代的对话文明》,收录于《中国哈佛-燕京学者2005年北京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1页。要走出“文明冲突”的阴影,消除文化中心主义心态,促进文化间的对话、沟通与理解,王晓德、张晓芒主编:《历史与现实:世界文化多元化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302页。在各国家、民族、宗教互相尊重、欣赏的态度下,建立一种多极均YB12Y38vcTdVQ73V9EsstQ==衡、文化多元共生、各民族和谐共处的“和谐世界”。
四、“文化自觉”思潮的展望
“文化自觉”反映了世纪之交中国知识分子对国家、民族和人类前途命运的博大关怀与理性思考,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和人类文明的和谐发展提供了积极思路。但是,当前的“文化自觉”思潮也存在一些不足:
一是尚未完全突破东西文化冲突的思路。近代以来,中国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在“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对立的争辩中,中国传统价值体系与话语系统逐渐被西方的价值体系与话语系统所弱化。这种文化态势至今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转变。目前,西方的“话语霸权”在国际上依然残存,各种霸权主义、新殖民主义、文化沙文主义等文化一元论思想依然发挥着重要角色,与此对应,中国也尚有“文化回归”等文化民族主义思想残余,东西文化冲突的心态仍然存在。当前的“文化自觉”思潮,尚未完全冲出东西文化冲突的思路,超越的价值体系和话语系统尚未建立。我们既要反对世界文化一元论,又要防止落入新的文化民族主义的思想陷阱。
二是尚未形成系统的文化哲学体系。目前对“文化自觉”的概念、内涵多以叙述、描述、列举等方法进行阐述,造成了“文化自觉”概念的描述化、多重化,尚未形成“文化自觉”完整的理论体系。比如,费孝通先生特别地用“自知之明”、“和而不同”等表述“文化自觉”的内涵,虽然倡导了一种新的文化视角,但相对于有着文化哲学基础的,系统逻辑的文化命题而言,尚有不够;乐黛云先生阐述“文化自觉”内涵时,特别地借用了生物学的“种子”或“基因”来予以表达,但文化中的“种子”或“基因”的内容是什么,对文化而言意味着什么等问题,尚待进一步阐述。
三是“文化自觉”的实践成果尚有欠缺。“文化自觉”只有从学界落实到社会民众当中,只有引起包括社会各界的整个社会价值体系的自觉时,才可能获得其真正的价值实现,但是,当前学界往往较多关注学人的“文化自觉”,而较少关注社会民众的“文化自觉”,忽略了“文化自觉”如何从学界自觉到社会大众自觉的问题。另外令人遗憾的是,我们以前习惯地把科学技术和文化分离开来,但事实上科学技术不仅仅是一种用来征服自然、发展经济的武器,实际上它还是一种文化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方李莉:《“文化自觉”与中国文化价值体系的重构》,《群言》2009年第2期。到 21 世纪,人们饱尝技术发展带来的福利,同时也看到在一定条件下技术对社会造成的若干伤害。而目前参与“文化自觉”讨论的更多的是人文社会学科领域,科学技术界的参与、反思尚远远不够。“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融通与共建”尚需加强,欧阳康等主编:《科学与人文》(第一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第89页。“文化自觉”迫切需要科学界的共同参与。
当前的“文化自觉”思潮需要突破东西文化冲突的思路,建设超越性的理论体系,获得社会各界的普遍共鸣,并做到“文化自觉”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文化自觉”的真正实现任重而道远,尚需有识之士共同努力。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
责任编辑:黄晓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