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国家与权威危机

2011-12-29弓联兵

人文杂志 2011年1期

  内容提要 在现代化的背景下,近代中国的国家建设内在逻辑是建立一个具有现代性集权的民族国家,具体而言就是必须建立一个具有高度合法性和有效性的中央集权政府。而在近代中国的特殊历史情景里,中国社会连续出现了权威危机,导致政治秩序混乱无序,致使近代中国国家建设在弱势权威的无力支撑下仓促展开。不论是北洋军绅政权还是国民党的党治体制都难以彻底化解这种危机,并最终因为无法形成有力的现代性集权政权而移交出建设现代民族国家的领导权。
  关键词 现代化 现代国家 弱势权威
  〔中图分类号〕D6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11)01-0046-06
  
  一、现代国家:近代中国国家建设的政治逻辑
  在现代化历史潮流的冲击下,中国被外部的现代化力量强行拉入了现代化发展轨道。因此,对中国来说,现代化不是内生的,而是从外部嵌入的。这决定了中国是在没有形成现代化的社会力量,包括新兴的阶级力量的前提下迈入现代化的。林尚立:《中国政党制度与国家建设》,《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9年第9期。这种被动卷入式的现代化对近代中国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正如艾森斯塔德所发现:“现代性对中国的冲击采取了两种方式,这样也就对中国的社会、政治和文化秩序提出了两类虽然不同但又互相密切联系的问题。第一类是外部的力量与问题,即西方与日本的冲击提出了中国在新的国际环境中维护民族主权的能力问题。第二类则是内部的,即如何克服帝国秩序的崩溃的趋势,以及在这种秩序被毁灭之后如何解决内部无政府状态这种新形势下的分裂势力,以及在旧的秩序消失之后如何建立一种新的有生命力的秩序。”[以]S.N.艾森斯塔德:《传统、变革与现代性——对中国经验的反思》,载谢立中、孙立平编:《二十世纪西方现代化理论文选》,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第1090页。概而言之,现代化对近代中国带来了外部主权和内部政权两个国家构建难题。从根本上来看,要解决好这两个难题,并非简单地通过提高军事控制能力或者财政汲取能力等单方面的措施就可化解,而是必须实现传统国家向现代国家的全面转型,从而有效地争取国家主权的独立自主、实现国家政权的统一和稳定。
  然而作为后发展型现代化的中国与原生型现代化国家有所不同,后发展型国家在现代化变迁过程中会经历一种过渡状态,这种“过渡社会里存在着一种深刻的权威危机,因为一切统治的努力都会受到来自不同人不同原因的挑战,领导人无法获得具有合法权威的全面的支配权力。”[美]鲁恂•W•派伊:《政治发展面面观》,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82页。因此,对于后发展型国家来说就要求有一种强有力的,为社会成员中多数人所能认可的权威,作为一种自上而下的政治力量来整合社会政治秩序,保持社会变革的连续性与稳定性。萧功秦:《中国早期现代化的挫折与历史后果》,《学术月刊》, 1995年第4期。“现代化不仅经常需要将权力从区域性集团、贵族集团和宗教集团手中转移到中央的、世俗的国家机构中,而且还要求把这些权力集中到这些机构里的某个人手中”。④[美]塞缪尔•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华夏出版社,1988年,第153,35页。这是后发展国家如何在变化社会中建立政治秩序的普遍命题,只不过在近代中国显得更为必要和迫切。
  由此来看,近代中国国家建设的逻辑已很清晰,即必须建立起一个具有现代化取向的集权国家,“国家建构在严格意义上是创造出韦伯主义的对既定领土的暴力合法垄断权,由此其核心是在中央政治权威控制下强制手段——特别是军队和警察——的集中化。”Francis Fukuyama. Liberalism versus State-bui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