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历史中考试题的“换句话说”
2011-12-29胡钦海
中学政史地·初中 2011年8期
河南省中考历史是开卷考试,因此对能力的要求比较高,如阅读理解能力、提取有效信息能力等。为达到突出考查能力的目的,命题者在题目文字表述中往往不直接用学生熟悉的教材语言表述,而用“换句话说”的方式,提供新的情境来考查考生是否理解其中含义。能否迅速理解题意并联系所学的相应知识,直接影响答题的速度和质量。
下面结合实例说明。如第3题(出自2011年河南省中考历史A卷,下同,不一一标注)中说到“清王朝已经完全沦为一个对内不能保护民众尊严,对外不能捍卫国家主权的腐朽没落政府”,这句话的意思其实就是说清朝完全沦为半殖民地政府。第4题中提到“象是在缺乏产业革命条件的情况下出现的产业革命迹象”,其实就是指洋务运动引进西方技术创办近代工业。第8题中“毛泽东率领数万工农红军所完成的战略转移……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传奇”即指红军长征。第14题拿破仑奉献给法兰西的“火种”即指《法典》。第17题斯大林说“在于利用市场,通过市场”即指新经济政策中的“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如何准确理解这种“换句话说”的表述呢?首先,同学们要在平时的学习中打好知识基础。基础知识掌握不好,就算理解能力再好也仅能理解字面意思,而不能将所得信息与所学知识准确链接起来,最终会影响在考试中做出准确选择。其次,平时有意识地加强这方面的思考训练。如在学习苏联两个五年计划的完成时,我启发学生认识苏联从此“从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大的工业国”的意思就是苏联实现了工业化。然后我进一步联系近代史上最早实现工业化的英国,学生马上明白英国是通过工业革命实现了工业化。最后我再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西方国家的工业化对中国有什么积极影响?学生通过探讨认识到,工业化后的西方国家加紧侵略中国,而被迫打开国门的中国也认识到西方技术的先进,开始了学习西方的历程。我趁机点拨:中国学习西方的过程有点类似于西方的工业化,为什么呢?学生答道:因为中国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兴办近代工业、采用机器生产等。再次,在应考时遇到此类试题要抓住关键词,联想课文中类似词语迅速做出判断。如第4题的关键词是“产业革命”,即工业革命,特征是机器生产代替手工生产。中国近代化探索中与这一表述最符合的就是洋务运动了。
刚进入九年级的同学可以有意识地进行这方面的训练,不断积累相关知识,这样能开阔视野,活跃思路,做好复习应考准备。下面列举几道试题,以供同学们结合上面的讲解进行强化训练。
1.如果说牛顿为瓦特缔造了打开工业革命大门的钥匙,那么为第三次科技革命中新能源开发利用缔造钥匙的是 ()
A.法拉第B.达尔文C.爱因斯坦D.比尔·盖茨
2.美国总统奥巴马说,美国的天赋在于懂得改变。下列事件中不属于美国“天赋”的是 ()
A.废除黑人奴隶制度 B.罗斯福实行新政
C.加入国际反法西斯联盟 D.发表铁幕演说
3.有人说把这次炮声看作37年前黄海海战的历史回响并不为过。“这次炮声”是指 ()
A.八国联军侵华B.九一八事变
C.卢沟桥事变 D.八一三事变
参考答案:1.C 2.D 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