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条大路通罗马
2011-12-29马洁
中学政史地·初中 2011年8期
经常听有的同学抱怨:世界历史不好学。这固然有世界历史国别众多、内容庞杂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学生缺乏有效的学习方法。《论语》中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那么,我们在学习世界历史时应该掌握哪些“利器”呢?
一、树立“全球史观”,联系比较中外历史
由于我们的课程设置是到九年级才学习世界历史部分,所以很多学生容易将七、八年级学习的中国历史同九年级学习的世界历史割裂开来。其实,我们大家都知道中国是处于世界这个大环境中的,是与世界密不可分的,很多中外历史事件之间都存在着非常重要的内在联系。所以我们在学习世界历史的时候,要树立“全球史观”,注意将世界历史的内容与中国史紧密联系,要经常问自己这样几个问题:“世界史上发生这个事件的时候,中国处于什么时期?”“世界史上发生的这个事件有没有对中国产生影响?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如,我们在学习工业革命的时候,就要先思考:工业革命发生的时候,中国处于什么时期?中国正处于清朝中后期——封建社会末期,当时中国是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即清朝实行封建专制统治,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教育体制落后,与世隔绝。这使我们错过了发展的机遇。工业革命对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工业革命后强大起来的欧美列强发动两次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科学技术。
又如,我们在学习日本明治维新的时候,就要联系比较,同时代的中国发生了洋务运动,但洋务运动属于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与列强发动的第二次鸦片战争联系比较密切。而日本明治维新后逐渐强大起来,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它对中国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失败,又刺激了先进的中国人探索新的救国道路,从而发动了戊戌变法运动,这次变法直接的学习对象就是日本的明治维新。
我们在学习世界历史的时候,经常联系比较中外历史,才能更容易把握历史发展的客观情况,从而培养正确的思维习惯,掌握联系比较的学习方法。
二、串珠织网,多角度构建知识体系
世界历史就像一张纵横交错的网,它以对当时及后来人类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为丝,以对人类自身和未来发展起关键作用的历史人物为珠,并通过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之间千丝万缕的纵横联系,形成人类历史发展的总体脉络。如果我们能对其进行合理的归纳梳理,在对大量零散的历史信息进行选择后再串珠、织网、有效运用,就能形成条理清晰的知识网络。这有助于我们构建起相对完整的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的总体框架,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在这个过程中,串珠织网显得尤为重要。总体上说,我们在构建知识体系的时候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
1.按发展线索。初中世界近现代史大致有三条线索: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演变的过程;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民族解放运动。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演变的过程是三条线索中的主线索,可以归入这条线索的内容主要有文艺复兴、新航路开辟、三角贸易、英美法俄日等国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的过程、三次科技革命、两次世界大战、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以及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演变等。英国宪章运动、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巴黎公社运动、十月革命及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及演变、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演变等内容可归入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这条线索。民族解放运动这条线索的内容主要包括美国独立战争、19世纪印度反英大起义、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和二战后亚非拉的独立运动等。
2.按国别。国别众多,无疑加大了学生学习世界历史的难度,所以按照国别构建知识体系也是学习世界历史的有效方法。我们以俄国(苏联)为例,可将相关知识归纳成以下结构图:
构建知识体系的具体方法,一般有使用结构图、年代尺、大事年表等。另外在构建知识体系时也可运用一些常用软件,如脑图软件(MindManager),以提高我们的学习效率。
三、专题学习,认真落实“学而时习之”
我们通常在中考的第二轮复习中采取专题复习的形式,其实,我们在进行世界史新课学习的时候就可以引入专题。如我们在进行世界现代史新课学习的时候,可以重新整合教材。以人教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为例,重新整合后可形成以下课题: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演变(第1、第2、第10、第11课);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第4、第5、第8、第9课);现代国际关系(第3、第6、第7、第14、第15、第16课);亚非拉国家独立和振兴(第12、第13课);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第17、第18、第19课)。这样不仅能帮助我们完成新课的学习,也可以将最后总复习的工作前置,从而达到“学而时习之”的目的。
此外,还有许多学习世界历史的有效方法,如图文结合法、编制口诀法等,这些都是我们通向“罗马”的条条大路,只要我们能带着深远的历史眼光,怀着宽广的世界胸怀,就一定能够领略到人类厚重的历史文化精髓!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公式、注解等请以PDF格式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