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1年中考历史试题体现的新史观及备考启示

2011-12-29王玫

中学政史地·初中 2011年8期

  众所周知,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及相关教材已淡化了传统的社会形态史观(革命史观或阶级斗争史观),而更多地体现出新史观的特色。这对中考历史命题产生了重要影响,各地中考历史试题中出现了一批以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社会史观等新史学范式主要观点为价值取向的试题。
  
  一、2011年中考历史试题体现的新史观
  
  (一)文明史观
  文明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从文明史的内容来看,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相互作用,共同发展。纵向来看,文明史可分为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两个阶段。横向来看,文明的扩散,如建立文化圈,文明之间的冲突与交流等,也是文明史的重要内容。
  例1:(2011年福建莆田卷)没有科学家的发现,就没有现代人类文明。为了树立“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良好风气,九年级(1)班组织了一次“我最崇拜的科学家”的探究活动。请你一起参与完成。
  
  点评:本题从文明史中的物质文明的角度设题,彰显科学家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考查考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参考答案:(1)现代科学之父 (2)相对论 (3)袁隆平 (4)谦虚、勤奋、顽强拼搏的毅力、吃苦耐劳的精神(答出其中1点即可,其他言之有理也可)
  (二)现代化史观
  现代化史观认为,现代化是人类社会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多层面同步转变的动态过程,缔造了一种新的文明,即工业文明。现代化是近现代史的主题,其核心是经济现代化和政治民主化。
  例2:(2011年山东菏泽卷)近代化始终是近代仁人志士追求的目标和方向,探索充满艰辛,艰辛孕育新的发展,这是普遍的规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实现近代化(也叫早期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世界各国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向近代化迈进的过程中,中国和西方各走了一条不同的道路。学者认为,西方近代的变革首先是思想层面的变革,然后是制度方面的变革,最后才是器物方面的变革,而中国在近代的变革顺序却是正好相反的。
  (1)对于学者所说的西方近代的变革过程,请你结合17—19世纪中期西方在制度方面、器物方面变革的史实加以说明。
  (2)19世纪60年代—20世纪初,在中国先后出现了器物变革、制度变革、思想变革,请分别举出其中一个历史事件。
  ……
  点评:此题通过中西方现代化历程的比较,考查考生对现代化核心知识(即经济现代化的主要特点为工业化,政治现代化的特点为民主化和法治化)的识记和理解情况。
  参考答案:(1)制度变革: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建立资本主义制度。器物变革:开展工业革命(或第一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步入“蒸汽时代”。(2)器物变革:洋务运动;制度变革: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思想变革:新文化运动。
  (三)全球史观
  所谓全球史观,是指史学家们根据新的时代特征,视世界为一个整体,并从宏观的、联系的角度考察和分析人类社会历史演变走向的一种方法、观念和理论体系。
  例3:(2011年湖南湘潭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全球化是在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下,把分散割据的世界连成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大市场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初始阶段,即16世纪前后“地理大发现”的时代。
   ──《全球化时代》
  材料二 火车、轮船、电报等新式交通工具和电讯器材的出现,把世界各地的生产、流通和消费紧紧联结在一起。……跨洲铁路的修筑,加强了洲际联系。有线电报、电话和无线电报的普及,使世界通讯网络得以形成。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右图漫画反映了发达国家是经济全球化最大的赢家,发展中国家可悲地扮演着输家的角色。
  请回答:
  (1)请说出材料一“地理大发现”中做出贡献的一位人物及事迹。
  (2)火车的发明者是谁?材料二提出了什么观点?
  (3)发展中国家如果不想成为经济全球化中的输家,应当如何应对?
  点评:此题从全球史观角度考查全球化的开始、促进全球化的因素、全球化带来的问题等方面的知识,培养考生面向世界、关注人类、思考现实问题的公民意识。
  参考答案:(1)哥伦布发现美洲。(如答达·伽马、麦哲伦等航海家及其贡献也可给分)(2)史蒂芬孙。两次工业革命(交通和通讯事业的发展)促进了(加强了)经济全球化进程(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3)①因势利导,趋利避害,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抓住机遇发展经济。②对经济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的冲击和风险,应保持清醒的认识,增强防范意识,提高PpsekaIx0ToamRqJHQEJzjHmrHq0r4ZZqTB+WbhkdOo=防范能力。③加强地区间经济合作,依靠集体力量应对来自各方面的经济冲击和经济竞争。④努力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四)社会史观
  社会史观是从社会角度观察历史,研究历史进程,注重分析研究广义的社会问题的史观。
  例4:(2011年浙江台州卷)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包括台湾地区在内的全国各地纷纷举行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
  【图说历史】
  
  “皇帝倒了,辫子割了!” 北洋军阀统治下的饥民惨状
  (1)请结合图片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影响。
  【纪念活动】
  2011年5月19日,是首个“中国旅游日”。武汉丰富的辛亥旅游资源吸引了大量的海内外游客。
  (2)武汉市积极挖掘“辛亥旅游资源”体现了发展区域经济的什么原则?
  (3)百年辛亥,两岸同庆。请说说两岸共同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的意义。
  点评:本题中的“图说历史”以“平民化”和“大众化”角度切入,体现了社会史观关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旨在通过辛亥革命促进社会习俗变化和北洋军阀黑暗统治的对比,引导考生把握辛亥革命的积极作用。
  参考答案:(1)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促进了社会习俗的改变。但胜利果实被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窃取了,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人民依旧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2)因地制宜,充分挖掘本地区的历史资源优势。(3)海峡两岸共同纪念辛亥革命,有利于促进海峡两岸的交流,早日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共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言之有理即可)
  
  二、备考启示
  
  1.运用新史观解释历史事件。
  各种史学范式都是一种历史解释模式。在历史学习中我们既可以单独使用某一种史观解读历史事件,也可综合运用各种史观从不同角度全面审视有关历史现象。一样的历史,经不同史观诠释,便形成了“不同的历史”。
  2.运用新史观进行热点专题复习。
  在进行热点专题复习时,我们可以运用新史观,进行纵横联系,以加深对专题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公式、注解等请以PDF格式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