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材料解析题分类及解答初探

2011-12-29李东星

中学政史地·高中文综 2011年4期

  综合近几年历史高考试题,笔者认为材料解析题主要有三种类型,即识记型、归纳型和分析型。下面笔者结合高考实例来谈谈这几类材料解析题的基本解题方法。
  一、识记型
  1.考查方式:主要考查重大历史事件的内容或措施,重要历史现象的成就、表现等。
  2.解题方法:熟读教材,记牢重要知识点。
  3.典型例题示范:
  (2010年高考山东文综卷)33.【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节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 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
   ——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2)材料二体现了王安石怎样的教育思想?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王安石是如何改革科举考试的?
  解析:王安石改革科举考试的措施在所给的材料中没有显示,需要学生再现教材上的主体知识。目前的高考比较注重考查学生归纳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因此很多学生不太注重对教材知识点的记忆,一些老师也在这方面放松了对学生的要求。事实上,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是能力提升的前提和条件,否则提高解题能力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参考答案:教育思想:注重实用。措施:改革科举考试内容,废除诗赋取士,注重经义策论。
  二、归纳型
  1.考查方式:通过阅读材料,概括或归纳历史现象的“特点”、“特征”、“状况”、“表现”或某人的“观点”等。
  2.解题方法:这类问题旨在考查学生阅读和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因此答案全在材料中,只需我们在明确设问对象的前提下,对材料中相关内容进行逐一的提炼罗列。具体做法是:认真阅读材料,先将材料分解成若干个并列部分,再找出每一部分的关键词句,最后进行归纳总结。
  3.典型例题示范:
  (2010年高考宁夏文综卷)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节选)。
  材料一 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的情形亦载于史籍。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织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 330名。至康熙六年(1667)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 400张。“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之际江南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解析:概括明清之际江南手工业发展的特点,主要应依据材料一提供的相关信息组织答案。第一步,按照材料所提供的信息,将材料一分为四个部分,然后找出每一部分的关键词句,如第一部分的“官营作坊……受到冲击”,第二部分的“农户不事农耕”,第三部分的“私营机房的职工……是官局的两三倍”,第四部分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等。最后对这些关键词句进行适当的变通重组(注意绝不可照抄材料)。这一类试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和概括能力,需要平时加大相应的训练力度,做到熟能生巧。
  参考答案:官营手工业衰落;家庭手工业开始面向市场;民营手工业发展迅速;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作坊产生(或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
  三、分析型
  1.考查方式:依据材料并结合教材内容,分析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或影响。
  2.解题方法:这类试题以考查学生阅读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为目标。通过设问可以看出,这类题的答案来源为两种:一为材料信息,二为所学课本知识。因此在整理答案时,我们应首先认真回顾课本当中相关的内容,并将其一一列出;然后认真归纳材料中关于这一问题的相关信息,也逐一列在稿纸上;最后再进行整合,即可得出所问答案。即结合教材内容和依据材料提供的信息,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分析。
  3.典型例题示范:
  (2010年高考福建文综卷)41.A【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节选)。
  材料一 《春秋》之义,内诸夏而外夷狄。……夫关中土沃物丰……帝王之都每以为居,未闻戎狄宜在此土也。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戎晋不杂,并得其所,上含往古既叙之义,下为盛世永久之规。纵有猾夏之心,风尘之警,则绝远中国,隔阂山河,虽为寇暴,所害不广。
   ——摘自[西晋]江统《徙戎论》
  材料二 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摘自[北魏]杨街之《洛阳伽蓝记》
  材料三 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变替的“胡化”和“汉化”
  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摘自昊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进步作用综合近几年历史高考试题,笔者认为材料解析题主要有三种类型,即识记型、归纳型和分析型。下面笔者结合高考实例来谈谈这几类材料解析题的基本解题方法。
  一、识记型
  1.考查方式:主要考查重大历史事件的内容或措施,重要历史现象的成就、表现等。
  2.解题方法:熟读教材,记牢重要知识点。
  3.典型例题示范:
  (2010年高考山东文综卷)33.【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节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 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
   ——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2)材料二体现了王安石怎样的教育思想?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王安石是如何改革科举考试的?
  解析:王安石改革科举考试的措施在所给的材料中没有显示,需要学生再现教材上的主体知识。目前的高考比较注重考查学生归纳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因此很多学生不太注重对教材知识点的记忆,一些老师也在这方面放松了对学生的要求。事实上,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是能力提升的前提和条件,否则提高解题能力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参考答案:教育思想:注重实用。措施:改革科举考试内容,废除诗赋取士,注重经义策论。
  二、归纳型
  1.考查方式:通过阅读材料,概括或归纳历史现象的“特点”、“特征”、“状况”、“表现”或某人的“观点”等。
  2.解题方法:这类问题旨在考查学生阅读和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因此答案全在材料中,只需我们在明确设问对象的前提下,对材料中相关内容进行逐一的提炼罗列。具体做法是:认真阅读材料,先将材料分解成若干个并列部分,再找出每一部分的关键词句,最后进行归纳总结。
  3.典型例题示范:
  (2010年高考宁夏文综卷)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节选)。
  材料一 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的情形亦载于史籍。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织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 330名。至康熙六年(1667)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 400张。“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之际江南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解析:概括明清之际江南手工业发展的特点,主要应依据材料一提供的相关信息组织答案。第一步,按照材料所提供的信息,将材料一分为四个部分,然后找出每一部分的关键词句,如第一部分的“官营作坊……受到冲击”,第二部分的“农户不事农耕”,第三部分的“私营机房的职工……是官局的两三倍”,第四部分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等。最后对这些关键词句进行适当的变通重组(注意绝不可照抄材料)。这一类试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和概括能力,需要平时加大相应的训练力度,做到熟能生巧。
  参考答案:官营手工业衰落;家庭手工业开始面向市场;民营手工业发展迅速;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作坊产生(或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
  三、分析型
  1.考查方式:依据材料并结合教材内容,分析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或影响。
  2.解题方法:这类试题以考查学生阅读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为目标。通过设问可以看出,这类题的答案来源为两种:一为材料信息,二为所学课本知识。因此在整理答案时,我们应首先认真回顾课本当中相关的内容,并将其一一列出;然后认真归纳材料中关于这一问题的相关信息,也逐一列在稿纸上;最后再进行整合,即可得出所问答案。即结合教材内容和依据材料提供的信息,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分析。
  3.典型例题示范:
  (2010年高考福建文综卷)41.A【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节选)。
  材料一 《春秋》之义,内诸夏而外夷狄。……夫关中土沃物丰……帝王之都每以为居,未闻戎狄宜在此土也。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戎晋不杂,并得其所,上含往古既叙之义,下为盛世永久之规。纵有猾夏之心,风尘之警,则绝远中国,隔阂山河,虽为寇暴,所害不广。
   ——摘自[西晋]江统《徙戎论》
  材料二 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摘自[北魏]杨街之《洛阳伽蓝记》
  材料三 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变替的“胡化”和“汉化”
  ……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HVXmcBdzcDSkriNWPnBeMg==、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摘自昊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进步作用。
  解析: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教材用一课的篇幅进行讲述,内容很多,概括起来就是促进经济的复苏和繁荣,加速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加强民族交流与融合。这些当然可以成为答案的组成部分,但仅有这些是不够的,因为这不是问答题,而是材料解析题,材料的内容也必须体现出来。所给三段材料,分别论述了改革前民族隔阂的现象、改革对洛阳的正面影响、改革对民族融合及隋唐的影响。将这两方面的答案进行整合,即可得出正确结论。这一类题目既要求学生对教材知识牢固掌握,又要求学生有较强的阅读和归纳材料的能力,这都需要在平时的复习中进行渗透和训练。
  参考答案:作用:促进洛阳的繁盛;推动北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促进民族融合;奠定隋唐国家统一的基础。
  材料解析题强调基于证据的逻辑探究思维,与历史学科的学科特点非常吻合。在复习中,我们要特别注意培养基于证据的历史学习策略,对材料解析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以提高解题能力。。
  解析: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教材用一课的篇幅进行讲述,内容很多,概括起来就是促进经济的复苏和繁荣,加速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加强民族交流与融合。这些当然可以成为答案的组成部分,但仅有这些是不够的,因为这不是问答题,而是材料解析题,材料的内容也必须体现出来。所给三段材料,分别论述了改革前民族隔阂的现象、改革对洛阳的正面影响、改革对民族融合及隋唐的影响。将这两方面的答案进行整合,即可得出正确结论。这一类题目既要求学生对教材知识牢固掌握,又要求学生有较强的阅读和归纳材料的能力,这都需要在平时的复习中进行渗透和训练。
  参考答案:作用:促进洛阳的繁盛;推动北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促进民族融合;奠定隋唐国家统一的基础。
  材料解析题强调基于证据的逻辑探究思维,与历史学科的学科特点非常吻合。在复习中,我们要特别注意培养基于证据的历史学习策略,对材料解析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以提高解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