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审美提升中的几对关系
2011-12-29孟雅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11年3期
【摘要】时代的发展需要审美的不断提升,然而现实中却存在审美异化现象。在审美过程中,正确处理感性化取向和理性化取向、个别性的感受和普遍性的沉思、功利性的享受和超功利性的赏观、返回困局和诗意栖居、优美和崇高等关系,可以使我们的审美更加崇高、科学,同时让我们的生活方式更加文明健康,人生更有意义。
【关键词】人生 审美提升 关系
人,不仅需要生存,而且也需要完善和发展。健全的人生除了事业这个功利性层面之外,还应该有审美这个超功利性的层面。人之生命中需要对美的理想进行不懈追求,而美的理想就是用崇高、科学的审美方式指引人生方向,从而实现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让人生更加富有意义。时代的发展需要审美的不断提升,根据目前社会现状,在实现审美提升时,应注重处理好几对关系。
感性化取向和理性化取向
卡西尔说:“人是符号动物”,人创造文化符号,并生活于其间,而审美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是整个文化的一个缩影。作为人类的精神家园,文化包括两个层面:感性的形象表现和理性的精神价值。美感的产生前提是重在外在的形象表现,外物只有适应了我们的感觉器官才有可能被视为是美的。但是,在这一点上它只是满足了眼中的情欲,这是低级的审美观点。当代文化以流动的新景象和新风尚为追求目标,追逐着流行形象的过眼烟云,这最终造成人们在文化生活中,普遍感到一种无所归依的漂泊感,而这也是因为它缺少理性的束缚,缺少意义的支撑。
关于感性和理性,柏拉图曾经这样形容过,他把人生比喻为有两匹马拉的车,一匹理性的马,一匹感性的马。他认为对那匹理性的好马只需稍加劝导,它就会有节制地走上正途,而对那匹感性的劣马则要严加控制与鞭策,它才不会任性放纵而导致车毁人亡。而从古到今,社会文明对待感性本能的方式是压抑。不同的是,传统文明的压抑方式犹如对疯子进行野蛮的驱逐,而现代文明的压抑方式则是犹如对疯子进行隔离与治疗。总而言之,感性本能制造混乱,是需要限制的东西。我们也深有感触,在任何事情上的感性的冲动只会带来悔恨的错误。那是因为理性被情绪所左右,而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让理性来指导我们的感性,毕竟如亚里士多德所言“人是理性动物”。
个别性的感受和普遍性的沉思
当代审美文化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已成为一种单纯的“读图”文化。结果呢?当光怪陆离的图像极大地满足了眼睛的欲望,人们也就无须再凭借思索和想象寻求再创造上的精神愉快。比如,过去人们进美术馆会不由自主地为弄懂作品的意义而费心,而在当代人看来,进美术馆就是放松,放松就是别劳神费力,就是不要再刻意挖掘审美对象的意义——只要“看上去美”就行,“跟着感觉走”就可以了。如果说美术馆是传统审美文化的产物,那么游乐园则是当代审美文化的杰作。又如,在我国传统绘画中注重墨色而非彩色,注重空灵而非充实,是一种“初日芙蓉,自然可爱”的美。但是,随着现代影像产业的发展,它通过仿像的“艳俗”风格不仅影响着艺术上的创作方式,使得如今的绘画界特别注重的是浮华重彩的视觉效果,而且也影响着欣赏的公众,使得对古典大师作品的那种静观沉思转变成了面对日常事物的直接反应。
个别性形象生动,容易打动人,但它是有局限性的,致使人感动得快,遗忘得也快。正所谓“眼睛一张,十色五光;眼睛一闭,完全忘记”。结果呢?审美感官满足,审美心灵却萎顿。最细致的体验需要的是最宁静透彻的观照。只有当我们对个别性的形象进行具有普遍性的观照和沉思的时候,我们的心灵才会苏醒、扩大,眼中平凡的事物就会变得不平凡,那些平时不为人所注意的美就会在心灵上留下高贵的“纪念碑”,并且永不褪色。
功利性的享受和超功利性的赏观
今天,人们见面时,习惯问对方“近来忙吗?”人被忙碌所困扰,想一想,有多少时间能静下来感受一下大自然的气息?又有多少次能停下来思考一下生命的价值?有多少人愿意损失的是金钱,心中永远坚守着的是自己的灵魂和信念,如梵高对绘画的热情,真实、真诚、纯粹,如他的《红色葡萄园》的色彩一样火热。在利益的驱使下,又有多少人还能不随波逐流?让我们听一听荷尔德林的歌唱:假如生活是十足的辛劳,人可否抬望眼,仰天而问:我甘愿这样?
功利性的追求带来的不单单是生态环境的透支和恶化,而且也会给人带来精神上的空虚和麻木。人,由两部分构成:身体和灵魂。身体需要物质的供应才得以继续存活;而灵魂需要精神食粮的充盈才有意义。而健全的人生除了事业这个功利性层面以外,还应该有审美这个超功利性的层面。
可是就拿当今的人们来说,对于金钱或物质不是缺乏,然而却是十分的渴求。外在的世界很富足,而内在世界却很贫穷,甚至用更多的物质来填补空洞的灵魂。(这就是当今的“富裕并不等于幸福”的体验——虽然享受着丰裕的物质,却仍然感到失落),那么,这种不健全的生活方式就造成了人生的营养不良,或者是营养失衡。使得人生有太多的残缺破口需要修复,甚至是重建。例如,我们生活的美需要具有高贵的精神气质;我们的审美需要超脱个人狭隘的物质功利,培养超功利性的审美情趣。总之,当我们的物质生活前进的时候,请让灵魂也跟上来。我们要成为自己人生的补网智士补全我们的人生之网,从而复兴我们的生命。
返回困局和诗意栖居
人最大的缺点是什么?是骄傲。在现实生活中,人总是习惯于查找别人身上的缺点。比如说,走在马路上,我们会注意到一个人随地扔了垃圾,却没有在意到他同时也遵守了交通规则。另外,人自信一定能胜天,然而却习惯在最无助时会发出心底的呼唤,我们中国人习惯喊老天爷,那么天是什么?天不是神,天就是自然。自从现代工业革命开拓了燃烧的工业文明,人的骄傲度逐渐达到了空前的高度。期待着能够通过先进生产方式开辟出人间天堂。期待着“没有人的工厂”,让机器工作,让自己思考。那么在这里我们就思考一下:就拿我们今天美的生活来说,是建立在大量的资源消耗之上的,我们要看到生活的美化是与环境的破坏同时进行的。比如,维持一块漂亮的草坪,不仅需要大量的水,而且还要大量的除草剂、杀虫剂,这都会给环境带来严重的影响。又如,亮化工程能使城市夜晚灿烂辉煌,但在浪费大量能源的同时人们也丧失了星空的美景与夜晚的静谧。实际上我们的物质世界的美就好比是一个圆,它有两部分构成,即人为之美和自然之美。而当我们在追求人为之美时,就必定丧失自然之美。
结果使得自然在加剧变化,而变化着的自然始终提醒人类它的不容忽视的存在。正如恩格斯所警告的,“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所以,凡是人工的都要考虑合不合自然,因为不符合自然的迟早是错误的。这让人无不感叹:自然的选择总是那样的合理——无为而为之。人类的创造却总是那么不合理,比如说,创造出巨大的物质财富,却带来了自然的报复;创造出丰富的精神财富,却也设下了形形色色的精神陷阱;设置了精致的社会制度,却也带来了社会与个体间的不协调。
另外,自然的宽厚又让人知晓,对待它只要不过分,怎么都行:可以向天空排放废气,人的生存时刻在制造着垃圾,为了继续生存下去,就要进行垃圾处理,而向地下埋藏,这也是垃圾的处理方式之一。可以说,自然不仅给了我们自由,它又给了我们衣食住行用,一切的一切,所以人应该懂得自律。周文王称人为万物之灵,外国人曾称中国人太自大,其实这不是自大,而是责任重大。人要有个定位,而人在天地之间的定位就是顶天立地,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搞清楚这个定位比做的速度更重要。然而,今天的人类是不是在走向一条正确的道路呢?从目前来看,地球上出现了许多可怕局面,这让人不得不思考自己的出路在何方?今后应往哪里走?原中央气象台台长林超英的《天地变何处安心》这本书中告诉我们:我们的祖先不断壮大的秘诀是“退一步,海阔天空”,就是人与自然要搞好关系,和谐相处。为此,我们必须树立生态审美观,从而实现如德国美学家海德格尔提出的“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优美和崇高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重视审美的差异性,但也要看到美的客观标准,进行文明审美。在美学中,崇高是美的基本形态之一,它是和优美相对应的,关于二者的区别,德国哲学家康德说,优美摄引着人,崇高感动着人。现实生活中优美的确对人有着强烈的吸引力,致使人们的目光太多地去关注它。不过对于崇高应该同样加以重视,因为它能培养我们一种崇高感,这一作用是优美所不能取代的。我们要走进崇高,就是要进入真善美的境界。如果说科学之“真”确立了我们生存的条件,那么,价值之“善”和“美”则显示着我们生活的意义。我们应向着真的目标前进,按照善的尺度展开,以美的规律来缔造我们的生活。新形势和新任务要求我们正确进行精神上的审美追求,实现崇高与人生价值的结合。(作者单位:河南省驻马店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