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彝文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历程评述

2011-12-29王成平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11年3期

  【摘要】彝语言文字承载着彝族信息传播、文化交流等重任,其语言文字的信息化处理直接影响着彝族的信息化和现代化。在30年历程中,规范彝文字信息处理技术产生了一大批令人鼓舞的成果,彝文信息处理在信息化建设的浪潮中正开拓前进。应继续加强彝文信息化处理研究工作,以更好地发挥彝语的社会功能。
  【关键词】彝语言文字 发展历程 信息处理 展望
  
  引 言
  彝语言文字承载着彝族人民信息传播、文化交流、情感沟通的重任,而其语言文字的信息化处理也直接影响到整个民族迈向信息化、现代化的步伐和速度。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彝族作为一个人口数量较多的少数民族,主要聚集在西南云贵高原以及四川和广西等省市,其语言文化的更新将影响着一大批人口。彝语包括六种方言,无论是在读音、写法还是表意上都有着很大的差别,这就给彝语的信息化、规范化和现代化带来了不小的困难。
  然而要发展彝文,使之在新时期发挥作用,就得对彝文进行必要的整理、规范,1980年,国务院在征求各方意见的基础上以〔1980〕70号文件批准推行《彝文规范方案》,规定了以彝语北部方言的圣乍语为基础方言,以喜德语音为标准音,规定一字一音,819个字加次高音符号的字以及一个替音符号,共1165个字符(核心部分);书写一律从左到右横排;还确定使用国际通用的阿拉伯数字和彝文原有的数字等内容。
  从30年的实践证明来看,彝文规范方案推行后,培养了一大批彝语文专业人才,彝语文也得到了广泛使用,有力促进了彝族地区经济、文化等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这也是我国对少数民族文字进行必要规范改革的一个成功的典型例子,同时也为规范彝文信息化处理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规范彝文信息处理技术30年的发展历程
  
  从上世纪70年代起,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由当时的四机部、中国科学院、国家出版局等部门发起了“汉字信息处理技术工程”,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工作开始提上国家语言文字工作日程。在研究汉字信息处理时,我国一直都很重视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计算机信息处理工程,国家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处理系统的开发也给予了极大的关注。
  彝文信息处理工程也正是在这股语言信息处理浪潮中启动和发展壮大起来的。彝文信息处理是指用计算机对彝文进行转换、传输等加工的科学,是一门与语言学、计算机科学等多种学科相关联的边缘交叉性科学。从过往的经历来看,我国早在1982年就已经开始了对彝文信息化的研究工作,回顾这30多年的历程,其道路颇多曲折和困难。细数整个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做如下总结:《PGYW彝文计算机》在1982年诞生,标志着我国彝文信息处理的良好开端。随后,又在1984年成功研究开发出了《微型计算机彝文处理系统YWCL》,并在同年10月份通过了省级专家技术鉴定,随后又在1985年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之后,由中国计算机技术服务公司、华北终端设备公司以及北京民族印刷厂三家单位合作推出的《CMPT Ⅱ大键盘彝文系统》,顺利地为第六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提供了文件印刷工作。
  很快,我们又成功推出了《计算机激光彝文/汉文编辑排版系统》,这一系统的出现解决了过去彝文不能实现激光照排,不能进行电子编辑及出版工作的难题,此项技术在北京“全国‘六五’期间科学技术攻关项目展览会”上成功摘得了国务院电子振兴办公室颁发的优秀科技成果奖;紧接着,中国计算机服务公司和北京民族印刷厂再度合作,又一次推出了新一代的《华光Ⅱ型彝文、汉字、西文计算机激光照排系统》;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