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就业联动机制构建
2011-12-29刘灿国白成良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11年3期
【摘要】高校的就业工作是高校的民生工程,它涉及毕业生个人和家庭的切身利益,也是学校生存、稳定和发展的重要保证。通过多种途径,构建学校、院(系)两级毕业生就业联动机制,是不断强化毕业生就业工作一个非常必要且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学校 院(系) 毕业生就业 联动机制 途径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高校毕业生人数和专业数不断增加,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客观要求构建一整套便利、实用、有约束力且符合高校就业工作实际的促进毕业生就业的长效机制。实践证明,构建学校、院(系)两级毕业生就业联动机制不仅对缓解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日益严峻的形势有重要现实意义,而且对于形成学校长期有效的毕业生就业工作运行模式和制度有着深远的影响。
学校、院(系)两级毕业生就业联动机制的内涵
高等学校、院(系)两级毕业生就业联动机制是指高校各部门、各院(系)全体师生、管理人员、后勤人员等主体以共同目标和利益为基础,以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实现大学生供需平衡为导向,共同肩负责任与义务,为毕业生就业献计献策,群力群策,优势整合,形成合力,努力实现学校就业率不断提高的一种方式。其内涵包括形成目标共同体,就业至上,乃是当前高校生存与发展优先考虑的中心任务,高校各部门、各院(系)全体师生、管理人员、后勤人员在大学生就业体系中目标一致、责任共担、利益共享;存在制度约束,通过学校政策的规定、实施等形式,达成高校各主体在大学生就业中责、权、利的匹配;实现高校各主体统一行动,充分发挥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的指导、桥梁、激励与导向功能,实现学校各方利益与责任的联动。
构建高校两级毕业生就业联动机制应遵循的原则
服从大局、服务中心的原则。学校各部门、各院(系)全体师生、管理人员等主体在构建联动机制的过程中必须有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必须全盘掌握、总体部署、宏观调控,应始终坚持服从大局,服务中心的原则。全校师生要服从学校生存、改革与发展的大局,服务于培养合格人才,学生能充分就业为中心的任务,群力群策,共同为毕业生能充分就业提供更多的帮助。
中心统筹与院(系)主动的原则。即高校就业指导部门职能发挥的要求以及院(系)主动在人才培养与毕业生就业工作中承担责任的要求。高校就业指导部门要统筹学生就业教育与指导,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就业教育,实现就业教育与指导的全程化;统筹学校、社会资源,制定校、院(系)发掘、维护与管理、运用社会资源系统的具体办法,及时准确地把社会就业信息传递给需要就业的学生,充当好毕业生充分就业、顺利就业中的媒介作用,减少毕业生求职劳顿及经济、精神负担。统筹就业工作的过程管理,制定就业工作操作流程,增强学校、院(系)就业工作的对接、配合与统一。院(系)在新的形势下,主动发挥“双重主体”作用。一要坚持发挥人才培养主体作用,改变过去只培养不考虑就业的不合理做法。树立教书与育人并重、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并重、培养与输送并重的思想。二要坚持发挥毕业生就业责任主体、运作主体作用。改变学生的就业观念,提高创业能力的培养,指导毕业生正确定位,选择好出口;强化毕业生求职训练,举办模拟应聘活动,提高毕业生求职机动能力;积极主动联系用人单位,把毕业生推荐出去;举办各种规模的毕业生双选会,引导学生熟悉、参与网上人才市场的招聘活动,为毕业生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优势互补、形成合力的原则。发挥学校各个部门、各院(系)的优势,相互借鉴其长处,实行优势互补、发挥各自的优势,形成合力。在建立联动机制的过程中,开展就业信息资源共建,通过提供就业信息资源的支持,促进各个部门、各院系之间的支持与合作,共同完成毕业生就业工作,提高毕业生就业率。
构建学校、院(系)两级毕业生就业联动机制的途径
毕业生就业与人才培养模式的联动。目前高校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各高校围绕培养创新人才,在教学方面作了不少努力,但即使有些改革也只是点上的小改小革,或是修修补补式的改革,缺乏面上的系统、宏观思考,缺少顶层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基本还是以旧的模式为主导,没有实现根本性的突破。面对新的形势,迫切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实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新的突破,这既能促进人才的培养与成长,又能提高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力。良好的人才培养模式达到的终极目的是培养复合型、应用型的人才,在按照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教学的整个过程中,要不断启迪学生思想、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挖掘学生个性品质。而这一过程要通过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变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创建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并寻求社会及用人单位的支持和合作来实现。
毕业生就业与学校办学过程的各环节联动。高等院校的办学过程由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招生计划的编制、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师资队伍建设、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各种形式的考试、毕业见习与实习等若干环节组成,而这些环节恰恰与毕业生就业有着密切的联系,为此,需要把毕业生就业与学校办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联动。一是毕业生就业与专业设置联动。学校设置的专业必须符合就业市场、用人单位对各类人才的需求,用人单位需求什么样的人才,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二是高校毕业生就业与招生计划的联动。每所大学在当年编制招生计划时,应依照各专业的就业情况及时调整招生计划。就业效果好,就业率高的专业,可以适当增加招生计划;反之,则要减少招生数量。如重庆交通大学每年对签约率较低的专业进行分级预警,并坚持在安排专业招生计划时与初次签约率硬挂钩。对连续三年初次签约率平均数为55%~70%的专业,实行橙色预警并根据当年招生规模酌减其招生计划数;对连续三年初次签约率平均数为40%~55%的专业,实行黄色预警并隔年招生;对连续三年初次签约率平均数低于40%(不含40%)的专业,实行红色预警并暂停招生。三是高校毕业生就业与就业教育的联动。每所高校应开设形式多样的就业指导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从进校开始就对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就业指导与培训、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根据学生的不同的兴趣、偏好,在大学期间逐步帮助他们正确地认识自我,转变就业理念,进而合理地规划自己的学涯、职涯、生涯。
学校各部门与院(系)、班级的联动。当前,各高校为了自己的生存与发展,在招生、培养与就业方面进行全面的改革,其中在毕业生就业工作方面的改革,着手理顺学校与学院及学生班级的工作关系,实行毕业生就业日常工作重心下移,明确职责,规范秩序,严格管理。充分发挥学校就业指导部门对就业工作的指导作用,全面统筹、协调、组织、指导各学院及班级开展毕业生就业工作;明确树立各二级学院在就业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其在就业工作中的主体作用,具体负责组织实施和开展毕业生就业工作;学生班级作为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协助者,加强对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及就业指导,积极协助学院完成毕业生就业推荐等相关工作;充分调动广大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在全校形成齐抓共管、全员参与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良好局面。
校内就业指导部门、院(系)与人才市场和用人单位的联动。就业市场建设和拓展是构建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长效机制的核心任务之一,在就业市场培育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既要满足广大毕业生的就业意愿,也要符合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同时要通盘考虑学校的长远发展,因此,合作共赢,加强联动是贯穿就业市场培育的主线,也是就业市场培育走上良性互动、循环发展道路的有效途径。比如校内就业指导部门、院(系)可以通过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等方式,逐步建成毕业生就业、实习基地,并争取用人单位不断增加招聘计划;加强与学校相关职能部门、院(系)的沟通、协调,充分利用校友资源和产学研合作项目等,开辟就业市场新领域,挖掘就业潜力。增强与正规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行业协会、地方商会、就业协作组织及用人单位等组织的合作力度:一方面校内就业指导部门、院(系)可以主动向社会各类需求行业发出需求信息征集函,通过网络、报刊、电视乃至熟人圈等途径对外发布自己的毕业生资源信息,另一方面,也可邀请用人单位走进学校,直接考察、招聘学生,从而挑选到自己理想的人才。
校内就业指导部门、院(系)与学生家长和校友的联动。学生就业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学校需要调动多方资源,多方力量共同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学生家长和校友是多方资源、多方力量中的重要一极,学校就业指导部门不可忽视。校内就业指导部门、院(系)可以每年举办两次毕业生家长座谈会,帮助家长们了解国家大政方针、看清就业形势,帮助自己的孩子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同时通过借助成功家长的知名度或开发校友资源,举办家长论坛或校友讲坛,充分利用家长资源、校友资源及其社会资源,携手家庭、校友与社会,为毕业生提供就业知识和就业技巧的专业指导,提供较多的就业信息。(作者单位:重庆文理学院;本文系重庆市高校毕业生就业科研项目《学校、院(系)两级毕业生就业联动机制研究》成果,课题组其他成员:董刚、李景国、陈盛兴、周道林、李莉等,课题编号:渝学研【2009】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