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党员经济意识与党执政能力的统一

2011-12-29王华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11年3期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以知识经济和全球化为背景、以中国特色道路的探索为基础的,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创新理论。通过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涵,探讨知识经济和全球化背景下党的执政能力以及党员培养问题可以使我们在新时期能更好地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规律。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执政能力 经济意识 培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个完整严谨的科学体系,整体性是其基本特征。作为整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丰富和发展起来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实践表现为若干个具体发展阶段,反映到理论的发展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不可避免地在时序上呈现出阶段性特征。作为整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由不同发展阶段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成果组合而成,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具体表现。在知识经济和全球化的背景下,只有深刻体会整体性,才能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全面性、系统性,才能深刻认识其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才能避免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具体理论形态割裂开来或对立起来。
  中国共产党在深刻反思历史经验和社会政治发展要求的基础上,自上而下自觉地认识到,加强党的执政能力,消除先天的“无产阶级政党”的优越感,是提高党与人民血肉联系、指导国家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政治保证。“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执政兴国第一要务”,强调了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和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核心地位。因而可以说,党的经济意识构成了党执政能力的最坚强内核。没有经济意识的党员群体,其执政能力的构建也是动力不足的。
  
  提高党员经济意识,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套用管理学的相关理论来讲,一个组织必定有一个基本的目标。目标管理就是将组织所要实现的目标作为组织计划、决策、控制和组织的强大动力和最高标准,成为计划对象、决策依据、控制标准和组织原则。同样,经济组织的目标是利益最大化,而党组织的目标是执政兴国、为人民服务。实现这一目标,就要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而执政能力的“政”的基本落脚点就是“经”,没有经济发展就没有政治稳定,没有政治稳定同样没有经济发展。因而不能在抽象层面上谈执政,必须落实到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和为群众谋求生活水平的提高上来。这就要求各级党员干部必须具有强烈的经济意识,包括宏观经济理论、市场意识和具体化的经济实体创新能力,如招商引资、产业调整等。
  党的经济意识对于国家民族的意义之重大,无异于核心竞争力对于企业发展的意义。而个体党员的培养,无论是政治思想和文化素质,还是敬业精神和创新能力,最终都要转化为党的经济意识。因此可以说,党的经济意识在宏观上是个体党员培养的目标。对党员执政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无论在学校、企业、机关,还是中央、地方、基层,都能够为培养的计划、决策和组织提供明确的方向和目标。例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关键在于执政为民,以民为本是党的执政能力的一种体现,是根本原则和精髓体现,即利为民所谋。因为党的根本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并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这个根本利益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这就需要各级党员及党员干部确立明确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意识目标,谋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掌握世界最先进最前沿的经济发展理念,并通过发挥宏观经济调控的政府职能和改革职能,为经济社会高速稳健增长服务。以民为本的思想通过党的执政能力培养的宏大目标的确定,必然成为个体党员培养的指导思想和培养原则。尤其是机关党员,是以对社会公共群体进行综合管理和服务为主要工作内容的党员,在其培养上更要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最根本的思想主线,强调民众的满意度,而对政绩和上级领导的认可则居于其次。民意测评往往是对党员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而民众的满意度的基础,就是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发展水平。因此,对党执政能力的评价,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党的经济意识及其经济建设指导能力上来。
  
  重视党员经济意识培养,促进党执政能力提高
  
  提高党员与党员干部的经济理论素质,构建党的执政能力的基础。提高党员与党员干部的执政能力,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关键。尤其是党员干部,作为党和国家政权的骨干,承担着对经济建设决策、执行、管理、监督、沟通、协调等重任,从微观上可以说是党的经济建设指导的具体承担者、组织者和实现者。党员干部的这种地位决定了他们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依靠力量,各级领导干部的经济意识和经济建设指导能力,在总体上反映着整个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因此,加强党员的经济意识培养,需要提高干部的经济理论素质。只有全体党员的整体素质得到了真正的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才可能得到增强并获得长远保证。
  营造学习气氛,促进党员学习,构建党的经济意识和能力的动力系统。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伟大任务,并把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作为当前党的建设的中长期目标。这种伟大的政治视野恰恰是从个体党员培养的微观视角出发的,即强调对个体党员学习意识、学习能力和学习成果的重视和引导,从而提高整体素质的一种自觉认识。而对于党员及其干部来说,当务之急,就是学习经典经济理论和国际最前沿的经济理论,用以应对更为复杂的国际国内经济环境。通过学习来提高党员的经济理论水平和经济建设指导能力,需要从两方面作为:第一,领导重视,率先垂范。这是培养党员学习的基本经验之一;第二,重视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先进典型对于党员培养的积极作用非常明显,具有广泛的示范作用和激励效应。学习能力,尤其是经济理论和实践能力的自觉提高,恰恰是党的执政能力的一种现时代的新境界,是学习型政党的集中体现。
  创新党员人才观念,构建党的执政能力的人力保证。党管人才,必须先树立党的人才观念。党具有先进性,这就意味着党是更为特殊的人才群体。因而,培养党员必须要树立培养人才的理念,并以培养人才的通行模式对党员进行全面系统的塑造,并把党员干部培养提升到战略高度。要组织和实施各类干部人才工程,积极为培养和使用党员干部人才创造良好的机制和环境。在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时代,新的挑战层出不穷,必须进一步加大干部人才工作力度,大力实施干部人才强国战略,把各方面的优秀人才都聚集到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中来,增强干部队伍的整体活力,建设好一支高素质干部队伍,为完成党在新时期的历史任务提供人力资源保证,这种人才观念和人才培养战略构成了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载体和实现形式。
  
  加强党员经济意识与党的执政能力的统一
  
  注重党的经济建设使命与党员党性修养的统一。党的执政能力的提高是党的一种执政自觉,更是对自身历史使命的一种深刻的认同。而从个体来看,党员的培养又必须结合党性修养。个体党员是个体的人,个体的人性千差万别,党员不是一般的人,因而必须要在人性的基础上拥有更为高尚和深刻的党性。党员特别是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对于党的建设、对于党和国家事业的兴衰成败关系重大;始终重视和加强党性修养是党的建设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加强党员的党性修养,既是党员培养的基本经验所在,又是党的执政兴国、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使命的基本要求,因而不能空谈党员的党性修养。党员要以崇高的精神面貌投入到经济建设的指导中去,并以冷静的头脑、敏锐的视野去应对复杂的市场经济环境和国际金融环境。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实现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是党的执政使命的体现,需要每一个党员加强党性修养,提高思想境界和拒腐防变的忧患意识。
  注重党员改革意识培养与党的改革能力建设的统一。重视改革、认清改革、指导改革,是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表现。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在与时俱进中前进的。同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也是在不断变化中进步的。因此,改革就是要随时革除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党的改革能力也是执政能力之一。无论是产业结构调整、企业经营机制转换和宏观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还是政治体制改革、干部制度改革,都需要党以卓越的政治视野和精准的专业能力来实现。而更为重要的是,党的改革能力体现为党对自身制度的改革意识、决心和勇气,包括党的领导制度、党的工作制度、权力的运行机制和干部人事制度等。党的改革能力需要千千万万的党员自觉具有和培养改革意识。因此,在党员培养过程中,要重点将改革意识作为党员的培养经验的积累,如农村党员干部要强化其指导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乡镇企业经营机制转换的改革意识,深刻思考工作中出现的制度与实际不相适应的环节,通过接受历史教训和吸取先进经验,大胆做出取舍和革除,建立全新的有活力的体制。
  总之,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要落实在每个个体党员的经验培养的积累和运用中。只有牢牢把握执政能力与党员学习和培训、改革与创新、组织与结构等微观层面的内容,才能够实现党执政能力的整体提高,并得到长效机制的保障。(作者为西安体育学院武术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