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儒学家荻生徂徕“四民”思想浅析
2011-12-29吴芳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11年6期
【摘要】荻生徂徕的思想涉及范围很广,包括文学、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对当代和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徂徕学”站在客观主义的立场,以古文辞的方法论批判朱子学的性理学说,极大地推动了儒学思想的传播。其“‘四民’皆‘役人’”思想学说积极肯定了庶民的存在价值,对当时的民众思想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荻生徂徕 儒学 四民 町人
儒学家荻生徂徕及其思想简介
荻生徂徕(1666~1728年),江户(今东京)人,名双送,字茂卿,号徂徕,因是古代大贵族物部氏后裔,所以又自称物茂卿。父亲是一名藩医,因事获罪,被流放到上总国(今日本千叶县)一个贫穷的渔村。徂徕自14岁至25岁跟随父亲流落了13年,在艰难岁月中专心研读父亲带来的儒学书籍,也就是在这十多年流放式的生活中,徂徕深深地了解到民间的疾苦以及风土人情,对其日后的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25岁的时候,父亲无罪获赦,徂徕也跟着父亲回到江户,自己开设私塾讲授儒学。30岁被召为網吉将军的宠臣柳泽吉保德的幕僚,为幕府政客讲授儒学,出谋献策。①
徂徕一生著书甚多,涉及的面也很广,构成“徂徕学”核心的著作有《辩道》、《辨名》《论语徵》以及《学则》等,晚年完成了其经世论《太平策》《政谈》等。其思想核心主要是创立了“徂徕学”,以古文辞学的方法论对朱子学的性理学说进行了尖锐的批判。首先,徂徕否定朱子学的“穷理学说”,认为“理”,是不能穷尽的;其次,徂徕认为,所谓的“道”是“先王之道”,是先王为了安天下而制作的“作品”,并非天地自然的产物。同时,徂徕认为,要真正理解先王所制定的“道”的真正意义,必须正确解读由圣人孔子所著《六经》,因为《六经》写实性地记载了先王的真实事迹及思想,只有通过《六经》才能获得先王之道。而要读懂《六经》,必须掌握《六经》所使用的文体即古文辞,必须用中国古文辞读《六经》才能真正理解先王的思想内涵。后世儒者特别是宋儒学者所诠释的《四书五经》,都加入了他们自己的主观意志,偏离了先王的本意。徂徕站在客观主义的立场,通过古文辞的方法论对当时占统治地位的朱子学说的概念化、道学化进行了激烈地批判。②徂徕的思想对当代以及后世,尤其是日本国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徂徕的“‘四民’皆‘役人’”论
荻生徂徕的思想,最根本的是否定朱子学的“穷理学说”。徂徕承认,“理”存在于自然界万物之中,但“理”却是“无标准之物”,即“理”只不过是人们的主观判断,不同的人有各自不同的判断标准,不同的世界观,因此,“理”是不能穷尽的。③基于这个理论,徂徕认为,世界不是千篇一律的,而是由无限多复杂多样的“活”的个体所构成的。构成日本社会的“士农工商”即“四民”各自承担着各自的职责:农民耕种养活世界,工人制作家用供世界之用,商人往来于世界人之间帮助流通,士则治乱安天下。各阶层之人各司其职相辅相成,士农工商缺一不可。为此“四民”应该“相亲、相爱、相生、相承、相辅、相养、相匡、相救”,才能构成一个合理的社会。徂徕把君主比喻为父母,“四民”皆为帮助君主安天下的“役人”,因此,不管是哪个阶级,都对社会有用。也就是说,“四民”不是对立存在的阶级,而都是辅佐君主的“役人”,因此,每个阶级的人均是有用之人,人们应该扬长避短,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特长,成为社会有用的人。而发现人才启用人才是为政者的责任,为政者应该不拘一格,从庶民阶层当中选拔录用有用的人才。④
徂徕不但明确了君主的职责,也明确了“四民”的职责。在将“四民”等级身份合理化的同时,积极地肯定了“四民”的存在价值。在身份等级极其森严的近世,庶民往往被视为“贱民”,受到武士阶层的歧视和欺压。而徂徕的“‘四民’皆‘役人’论”却积极地肯定了庶民的存在价值,这对于当时的思想形态,可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和冲击,起着积极的作用。为此,“徂徕学”深受庶民阶级的欢迎,其《学则》、《辩道》、《辨明》、《论语徵》等著作推出之后,迅速在日本掀起一股“徂徕热”。人们纷纷购书研读儒学文化,或上藩校或上私塾,藩校和私塾的数量空前增加,书籍的印刷和出版也空前繁盛。据统计,江户时期书籍的出版数目,经过日本元绿、享保时期及至1800年到达最高峰。以“徂徕学”的传播为媒介,原来只在少数武士阶层间传播的日本儒学文化得以在全国大众范围广泛流传。⑤
徂徕的“町人”观
“町人”崛起。“町人”是日本近世对商工业者的称谓。荻生徂徕生活的17世纪后半叶至18世纪前叶(宽文~享保时代)期间,日本经历了社会、经济的巨大变化。货币经济不仅在城市得到迅速的发展,也渗透到农村。农村的发展提高了城市的消费水平,促进了手工业以及商业的发展。消费水平的提高以及消费商品需求的激增,又反过来促进货币经济、运输以及商品流通等的快速发展,随着货币经济的快速发展,商业繁荣,“町人”崛起,社会治安混乱,幕府的统治受到严重的威胁。⑥元绿时期以后,社会矛盾越发加剧,武士阶级的财政困难越发严重。
“武士土着制”。为了解决财政危机,幕府再三颁布“节约令”,然而收效甚微,最后不得不推出“货币改铸令”,将原货币价面值提高而金银含量降低,试图通过改变金银的比例、提高币面值来解决通货膨胀问题。其结果不言而喻,不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反而使得通货膨胀更为严重,町人越来越富裕,武士越来越贫困,社会矛盾越发加剧,幕府的财政困难越发严重。
对此,当时的大多数学者均把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归咎于武士阶级生活的奢侈浪费。徂徕则把原因归纳为三个方面:生产成本过高;消费需求增加;“町人”经济独占。徂徕认为,“町人”唯利是图,一本万利,是他们共同地把商品的价格提高而导致物价飞涨。因此,要巩固幕府的统治地位,维持以武士为中心的封建社会,必须实行“武士土着制”。⑦“土着制”即是让武士结束寄居生活,从城市解散回到原属藩地,按级别分配田地,重新回到原来自给自足的理想社会。徂徕认为,只有实行“土着制”,才能把武士阶级从经济困苦的境地中解救出来,社会才会安定发展。徂徕意识到,伴随着货币经济的发展,武士的权威以及地位大有被“町人”取而代之的可能,幕府政权的持续性也将受到威胁。“武士土着制”的目的是要把武士从经济困境中解救出来,抑制“町人”的专横,维护武士阶级的统治地位。
徂徕的以武士为中心的思想在其晚年所著的《政谈》中表现无遗。他指出,“武士应该是社会的主人,处于统治地位,‘町人’只能是客人,处于被统治的地位,而今‘町人’独占了经济市场,武士阶级却过着穷困的生活,是宾主颠倒的现象”,⑧因此提倡废除货币经济,压制“町人”,制止“町人”独占市场。徂徕的“町人”观充分地体现了其复古思想以及以武士为中心的封建思想。
结 语
综上所述,徂徕的“四民”皆‘役人”的思想指出了“四民”不是对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每个人都是君主的“役人”,都对社会有用,积极地肯定了各个阶级的存在价值,对民众尤其是庶民的思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而其货币经济批判以及“町人”观却把武士和庶民严格地区分开来,认为武士是主人,社会应该由武士来统治,庶民是客人,只能处于被统治的地位,又充分地反应了他根深蒂固的上下尊卑的身份等级思想。
徂徕的这种看似矛盾的思想其实并不矛盾。徂徕在《辩道》中有这样的描述:“世界由士农工商四民构成,这是古圣人制定的制度……农民耕种养活世界;工人制作家用供世界之用;商人往来于世界人之间帮助流通;士则治乱安天下。各阶层之人各司其职相辅相成,士农工商缺一而不可也。”⑨在这里,徂徕明确地规定了“四民”的职责,认为等级制度是圣人所规定的制度,遵守其制度是天经地义的。其中,武士阶级是统治阶级,庶民则是被统治的阶级,必须严格遵守。虽然他肯定了庶民的存在价值,但前提条件建立在维护以武士为中心的幕府社会。而货币经济批判以及“町人”观并非否定庶民的存在价值,而是要维护武士的权威与统治地位,维护森严的身份等级制度以巩固幕府的统治。
日本中世尤其是近世以后,思想文化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日本近世江户时代是日本思想成熟的时代,而儒学思想是这一时代日本学术界以及思想界的主导思想,作为儒学家的徂徕,自然也不例外。自古以来,中国就有严格的“士农工商”等级区分。“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学而仕则优”、“商人重利轻别离”、“奸商小人”等话语充分地反映了以“士”为本位、严重歧视商人的社会现象。作为儒学家的徂徕,其重“士”轻“商”的思想也就不足为奇了。(作者单位:玉林师范学院外语系)
注释
①③⑤[日]吉川幸次郎,丸山真男:《日本思想史大系》,东京:岩波书店,1973年,第631、17、150页。
②[日]辻本雅史:《近世教育思想史研究》,思文阁出版社,1990年,第17~18页。
④⑦[日]野村兼太郎:《徂徕研究》,三井堂出版社,1937年,第106页。
⑥[日]中村春作:“如何读徂徕”,《江户的思想》5号,东京:岩波书店,1996年,第38页。
⑧[日]土屋乔雄:《日本经营理念史》,丽泽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53页。
⑨[日]荻生徂徕:《徂徕先生答问书》,河出书房新社,1973年,第43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