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青年利他行为分析

2011-12-29钟永淑袁明锋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11年6期

  【摘要】当代青年的自私利己观念比较严重,利他观念普遍薄弱,应当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培养青年的利他行为对青年个人、整个社会和国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要强化青年利他观念,应坚持先进性与广泛性相结合的教育原则,提供利他行为榜样,落实诚信机制,通过实践行为培养利他行为。
  【关键词】青年 利他行为 价值观 诚信机制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的和谐。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年作为社会中一个重要的、特殊的群体,培养其利他行为和习惯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利他行为是一种无私的行为,是更多考虑他人的利益,把他人的利益放在首位。利他行为有助于提高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质量,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一种社会所崇尚的行为。
  现状与原因分析
  笔者曾经就当今青年的思想政治状况开展了调查,内容涉及人生价值、幸福指数、努力工作的目的、个人与他人的交往、个人与社会关系等方面。总体而言,当代青年的自私利己观念比较严重,利他观念普遍薄弱,应当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这种畸形的利己和利他观念的普遍存在,导致个人价值观念、行为和生活习惯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差异。具体表现在:
  调查中,对于“人生最大的幸福是什么”,57%选择了“受人尊敬、家庭美满、宁静平淡生活”,选择“事业成功”、“为社会作贡献”的分别是24%、19%。对于“青年的奋斗目标”、“努力工作目的”的回答,选择“实现自我价值,得到社会承认”有67%,“个人生活得更好”、追求物质生活享受的有22%,选择为“国家和社会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只有11%,攀比、拜金、享乐等颓废思想日趋严重。
  青年利他行为弱化的原因:家庭因素。现在的青年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从小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风雨皆有人遮挡”的无忧生活,在家庭的宠爱下,形成了特殊的“利己”现象,养成了不关心他人和社会的习惯。
  社会环境因素。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已经进入转型时期,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同时也日益显露出一些深层次的社会经济问题,地区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拉大、资源短缺、环境破坏严重等等。伴随着社会发展、生活节奏变快,人们的经济、心理负担加剧,生活压力增大,时间成本上升,就业和职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等现象导致青年对他人采取抵触、敌对的态度。此外,在市场经济体制不健全的情况下,不规范的市场经济对青年道德行为产生了负面影响。
  传统的人才培养和教育误区因素。市场经济体制下,人与人之间竞争愈加激烈,个人成才追求的是自身能力和竞争力提升,“他人”成为竞争对手,合作意识逐渐淡漠。传统教育评价模式是分数,青年围绕分数转,而道德教育、利他主义教育往往停留在口头上,不能付诸行动。
  强化青年利他观念的对策
  联想原理。英国伦理学家密尔运用心理学的联想原理,从利己主义的快乐论导向利他主义的最大幸福原则。密尔认为,观念的联合依据联想规律。从利己向利他的转化就是通过联想心理实现。联想包括同时联想和相继联想。一个人做出一种利他的行为,只是为了得到某种利益,这样的行为发生多次以后,利他的行为与得到利益的快乐就会在他的观念中形成相继联想,导致他把行为本身当作目的而淡漠原来的目的,从而消除自我牺牲所带来的痛苦。虽然密尔的心理联想理论被一些学者评价为心理学基础脆弱,但他将利他与个人快乐相结合的思想,无疑是有积极作用的。从利他的层序结构看,对和自己关系密切的人,大学生利他的比例很高,对于其他人,利他的可能性就较低。
  要坚持先进性与广泛性相结合的教育原则。通过调查可知,中国青年的总体价值观是积极向上的,他们具有热心助人精神。大都认识到不关心他人不对,赞同为集体或他人利益可以牺牲一点个人利益,对舍己助人行为持肯定评价。究其原因,大学生群体属于社会成员中的佼佼者,无论是知识储备还是思想境界都高于社会中的普通群众;应积极发挥大学生群体中的优秀分子,如学生干部、学生党员的先进性和积极性,同时更多结合学生实际,强调利他与个人获益有机结合,注重利他教育的广泛性原则。
  教育方法。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和加强对青年人的价值观教育。整合各类资源,借助广播电影电视、报刊杂志等媒介,开展以人生观、价值观为主题的专题报告会、先进人物事迹报告会等活动,家庭、大中小学和社会互相配合,坚持用正确的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他们,用积极上进的思想引导他们,弘扬正气,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让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和利他主义思想渗透到每个人的工作、生活之中,让“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等观念进入每个人的心田,培养青年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观念,提高广大青年的政治理论素养,引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当然,在价值观教育中,应该处理好两对矛盾。一是外在物质和内在精神的关系;二是索取与奉献的关系。同时要注意两个方面:其一,价值观是一种抽象化的东西,但是价值观教学应该具体化、形象化。其二,构建和谐的文化育人环境,氛围育人是青年养成良好价值观的重要条件。
  提供利他行为榜样,实施榜样教育。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对价值观的认识总是从具体到抽象,从感觉到思维,个体通过与榜样的接触,利用榜样教化利他行为,充分调动成员积极性,带动网络舆论或知识领袖与成员进行互动,强化沟通的深度和频率,提高成员的忠诚度,促进成员间的情感交流。
  发挥制度作用。采取刚性与柔性管理结合,实施“惩罚与奖励”体系,要多树立、多宣传利他主义行为的榜样,对于积极向上的服务、奉献等利他行为进行表扬和奖励,激励当事人,更主要的是激发他人树立一种“勿以善小而不为”观念。同时,要严厉打击损人不利己或损人利己的行为,惩罚不符合道义、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进而形成“勿以恶小而为之”的观念,遏制不良利他行为的盛行,有利于保障社会秩序。
  落实诚信机制。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建设现代化市场体系的必然条件,也是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因此,诚信机制的建立有助于建立自身约束感。比如:在高校中建立学生诚信档案机制,从各类成绩考核、寝室表现到贫困助学信息管理、助学还贷履行等方面,再如:建立住房还贷信息档案、水电气缴费信息制等等,从道德和制度上促使青年规范自身的各种行为,履行职责,提高社会责任感,从而减少失信带来的弊端,达到利他目标,实现社会的进步。
  通过实践行为(比如参加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培养利他行为。据有关资料反映,所有对青年产生深远影响的重要事件有80%发生在实践中。行为实践由于具有内容的生动性、形式的直观性、空间的相对广阔性,对人的心灵有很强的震撼力,能为青年在认知、情感、意志、行为诸方面同时得到综合训练提供条件,有助于健全人格,提高自我教育能力。在2008年5月12日发生在四川汶川大地震中利他行为以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而广泛存在。参与者不论国籍和地域、不论身份和贫富,从国内同胞到海外华人,从明星到普通百姓,从现实到网络到处都有为灾区献爱心的身影,从捐款捐物到献血,从灾民群体的互助互救到全国各地志愿者的大量参与,我们通过当时的新闻标题可以更生动地看到利他行为的表现:《40万人排队预约广东三天内民众献血6.3吨》、《老师谭千秋为救四学生不幸遇难》、《乞讨老人为地震灾区捐款105元》、《七旬老太徒步20公里当志愿者》、《汶川地震成都出租车赴都江堰救伤员》等等。显然,这次特大自然灾害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的利他倾向,许多人在捐款和献血后依然坚持要到灾区去从事志愿者活动。
  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架起了青年与社会、与他人、与企业、工厂、学校的沟通的桥梁,对于促进青年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能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能够使青年从理念和实践的结合点上获取亲身的感受,从而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重新审视自己的思想,树立“助人自助”的理念,矫正认识上的偏差,学会关爱、学会感恩、学会珍惜。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和志愿服务(如社区服务、养老院服务、灾区服务、企业服务等),能培养和训练青年驾驭生活的能力、较强的适应能力,增强沟通能力,使他们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较宽广的人际交往,培养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心理,养成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同时,青年能更深刻地体会到自己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更深刻地体会到帮助他人、关爱他人的必要性。在日常生活中,就懂得怎样去关心他人,形成良好的利他习惯,促使思想觉悟的提高和人格的健全,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作者单位:乐山师范学院;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厅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号:CJF1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