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剩男剩女”现象解读
2011-12-29曹媞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11年6期
【摘要】中国社会正处于急剧的转型时期,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甚至是“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伦理传统在现代城市中也受到了一定冲击,“剩男剩女”大量出现。“剩男剩女”存在不只对个人和家庭产生影响,甚至成为一种社会问题。造成这一社会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必要对其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剩男剩女 社会转型 婚姻 生活方式
中国社会正处于急剧的转型时期,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甚至是“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伦理传统在现代城市中也受到了一定冲击。“剩男剩女”已经成为一个新语词走进人们的阅读视野。所谓“剩男剩女”,社会上流行的观点认为过了一定的年龄(三十岁左右)仍然保持单身状态的男性和女性。瓦莱丽·赫德森和安德烈亚·博尔在《剩男:亚洲男性人口过剩的安全意义》一书中指出:到2020年,中国“剩男”将占到年轻成年男性人口的12%~15%,那时,中国将有3000~4000万找不到老婆的“剩男”。①“剩男剩女”现象的存在不只是对个人和家庭产生影响,同时它也是一种社会问题。“剩男剩女”成为社会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将从多个视角对都市大龄“剩男剩女”现象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关因素分析
各种压力对人们婚恋的影响。现代城市中的人们面临着比以往更大的压力。人们走出校门走向工作岗位后,对多数人来说加班会逐渐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根据调查,约93%的上海白领有过加班经历,其中约25.7%的白领曾在元旦、中秋、国庆节等国家法定节假日加班,约48.6%曾在双休日加班,约69.6%的白领有过在工作日的晚上加班的经历。约35.1%的受访白领每周累计加班时间超过10小时,也就是说,三成白领平均每个工作日的加班时间超过2小时。②通过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当今城市中多数的白领承受着一定的工作压力。经常加班使得他们必须在有限的工作之余的时间里处理生活中很多其他琐事,而恋爱对很多人来说是生活中的“奢侈品”。而且他们的压力不仅仅来自于工作,作为城市的“第一代移民”,他们同时还面临着高房价、高房租等各种生活的压力。这些压力使得生活在城市中的很多白领没有时间、没有精力和财力去相亲、恋爱、组成家庭,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婚恋问题。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认为城市中的各种压力是“剩男剩女”现象存在的原因之一。
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的分割。随着中国城市化速度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脱离了农村社会而融入到城市生活中,现代城市中人口的流动性远远超过了传统社会。人口流动性的加大使得人们之间的接触呈片面性,交往更多的是基于业缘关系的接触。这种基于业缘关系的人们之间的交往带有的感情色彩相对较少,职业以外的事情属于个人的私人生活领域,在现代城市中关注别人的私人生活领域是不礼貌的行为。而恋爱、婚姻和家庭正属于私人生活领域范畴,因此,它是现代城市中人与人之间基于业缘关系的交往所回避的领域。这种人与人之间基于业缘关系的交往形式,把现代城市中人们的生活分成不同的条块。这就造成了人们的公共生活领域与私人生活领域的分割,人们之间的交往更多的是围绕公共生活领域,如个人的职业等,而较少和他们的私人生活领域相联系,如婚姻、家庭生活等,这也就意味着从情感上关心他们婚恋问题的人相对减少。与此同时,他们拥有着比传统社会中更多私人领域中的自由,他们面对的压力也相应的比在传统社会中要小,无需面对来自亲戚、朋友的“关怀”和压力。因此,这种分割使得城市中的青年男女比在传统社会中更容易被“剩下”。
家庭功能的弱化,女性更加独立。家庭的经济合作功能是家庭的重要功能之一。这种经济合作既可以是传统社会中“男主外、女主内”式的传统合作模式,也可以是现代城市中家庭的夫妻经济互助行为。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已经创造了前所未有的丰富物质,而丰富的物质却使得家庭的经济合作功能受到了一定削弱。家庭经济功能的削弱和女性的日益独立亦有一定关系,女性走向工作岗位使得女性在经济上走向独立。2008年10月28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国妇女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全国妇联副主席黄晴宜指出:女性就业人口已达全国就业人口总数的45.4%,全国女干部和女党员的数量不断增长,比例分别达到39%和20.4%。这组数据可以使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女性走向工作岗位,女性走向工作岗位意味着她们相应有了经济收入和独立的生活能力。女性有一定的经济收入是女性独立的前提。女性思想意识的解放才能使女性实现人格上的独立,自主地去追求婚姻质量和自我实现。而女性的思想意识的独立通常是通过教育获得的。有数据显示:1997年,女生在全国普通高校在校生中的比例为37.32%,2005年占到47.08%,并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2006年,在复旦大学录取的3871名新生中,男生1847名,占47.7%;女生2024名,占52.3%。南开大学招生办公室提供的数据显示,2007年,南开大学招生的本科生中,女生1525人,占总数的49.2%。③女生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的现象正从语言类、师范类院校逐渐向综合型类院校,甚至是理工科类院校蔓延。进入了21世纪的今天,工业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女性得以接受良好的教育,这使她们的独立意识增强,也增加了她们对婚恋问题独立思考的可能,现代城市中女性对独身观念认同度也越来越高。有数据显示:上海市的女性认同独身观念的有82.79%,在高学历女性群体中,这个比例达到89.94%。④事实上,世界各国的都市中独身女性越来越多。这和女性的独立性增强以及她们越来越注重婚姻质量有一定关系。这些使得女性的独立意识逐渐增强,整体上对男性的依附性减小,她们择偶的自主性也因此增强,直接导致了现代城市中“剩女”现象的增加,间接导致了“剩男”的增加。
社会的包容程度不断提高。在传统的中国社会里,中国人的爱情是被压抑的,大多数人接受着家庭包办的婚姻或者是条件式的婚姻。人们结婚与否、离婚都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他们都受到来自周围人和单位的舆论和压力。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社会包容程度也大大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呈现多元化,择偶标准也达到了空前的多样化,有些人为了物质而选择婚姻,声称“年龄不是问题,身高不是距离”;有些人为了共同的理想而选择婚姻;有些人为了爱情而选择婚姻。正因为社会包容性的增强才使得择偶标准的多样化成为可能。这种包容性的提高还表现在人们对择偶中其他行为的态度上,比如人们对于同性恋行为的包容。同性恋行为,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还被看作是心理变态的一个群体,而今这一群体也逐渐得到人们的理解。在现代城市中,同性恋行为得到越来越多人的理解和支持,近年来,倡导同性恋婚姻合法化的呼声也不断出现。
社会包容程度的提高,使得人们可以自由地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因此,婚姻对于很多人来说就不是非选不可的模式。他们或者怕失去自由,或者不愿意承担生活的压力和责任,或者因为其他原因而选择单身。所以,社会包容程度的提高也是城市中“剩男剩女”现象出现的原因之一。
城市“剩男剩女”现象的影响
影响社会的和谐发展。城市中“剩男剩女”现象尽管只是一部分青年男女被“剩下”,但是这种现象在城市中有蔓延的趋势。其实“剩男剩女”的存在所产生的影响不只这些,中国传统的“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传统伦理受到了一定挑战。我们知道对一个社会来说家庭才是社会正常运行的基本单位。城市中的“剩男剩女”们忙于自己的事业,个人工作和生活安排得非常充实。但是他们的父母却一般不愿意接受自己的儿女被“剩下”的现实,因此,在很多大城市的公园里,有着定期或者不定期的替子女相亲的“父母相亲会”,这也成了现代城市的一道风景线。对父母而言,子女被“剩下”会增加他们心理上的负担和不适,影响着他们的家庭和谐。从社会发展、人的生产以及家庭的生育养育的功能来说,适龄青年不婚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一个社会文化的代际传递和延续。从提高生产力的角度来说,有研究证明已婚人士比未婚人士对工作有着更强的责任感。
影响未来家庭模式的走向。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的模式在从封建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这个进程中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从联合家庭为主的模式发展到现在的核心家庭为主的多样化家庭模式。一般来说,我们认为家庭至少有四个基本功能:经济合作、情感和陪伴、儿童社会化和满足性的需求的功能。我们可以看到在随着人类思想的解放、社会化分工的发展、物质生活的丰富以及社会流动性的增强,这些功能在现代社会中都相应的减弱。而城市中“剩男剩女”的潮流势必会影响着整个社会主流的家庭模式,那么将来主流的家庭模式走向何方将是我们无法预测的。因为,我们知道一种社会现象的影响往往不只是表面上看上去的那么多,还会有短期内不能呈现的潜在的或者后续的影响。(作者单位:北京物资学院劳动人事系)
注释
①“光棍:亚洲男性人口过剩的安全意义”,http://www.xici.net/d22834805.htm
②“白领加班调查”,http://news.sohu.com/20100928/n275322286.shtml
③“大学生比例出现反超,高校出现‘女生潮’”,《中国青年报》,2007年10月31日。
④韩三石:“‘剩女’渐成社会危机”,《八小时之外》,2009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