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南岛社会变迁扫描

2011-12-29侯佩旭范士陈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11年6期

  【摘要】社会变迁是一切社会现象发生变化的动态过程及结果,不同地区社会变迁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特征。海南岛作为我国第二大岛,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区域环境,其社会变迁有其独特的特征。在岛域整体层面揭示海南岛个性较强的社会变迁,对推动我国欠发达地区积极社会变迁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关键词】海南岛 社会变迁 国际旅游岛
  
  海南岛社会变迁研究的视角和内容
  研究视角。长期以来,由于海南岛特殊的孤悬于海的岛屿位置,其社会变迁也表现出相对封闭、缓慢的岛屿特性。因此,本文从海岛、特区等不同角度进行海南岛社会变迁的历程分析,以影响建国以来社会变迁的重大历史事件为线索,按照两个阶段(1950~1987、1988至今)对海南岛社会发展阶段进行划分。通过不同阶段社会主体、社会经济、社会政治等的梳理、归纳,揭示其承接关系、演进进程和特点,以再现海南岛社会变迁历史过程,为未来海南岛积极社会变迁提供借鉴。
  研究内容。社会变迁主要包括人口变迁、经济变迁、社会制度和结构变迁等。人口变迁主要指人口数量、质量、构成及人口流动和分布的变化。经济变迁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化、生产量的增长和生产质的提高。社会制度和结构变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功能性结构的变化,表现为各种经济、政治、组织、制度等结构要素的分化和组合;二是社会成员地位结构的变化,表现为社会成员由于其经济地位、职业、教育水平、权力等的不同和变化,所造成的社会阶级和阶层关系的变化。
  建国后海南岛社会变迁时空演进历程分析
  解放后至建省前(1950~1987年)。一是社会制度和结构变迁。1950年5月1日,海南岛全境解放,设立行政区和黎族苗族自治区,在计划体制及其指令性计划驱动之下,海南岛迅速进入战后重建和全面发展时期。但由于孤悬于海的区位条件和从属于广东的历史传承,海南一直作为广东省的一个行政区域,纳入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之中。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正式确立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海南岛社会变迁的独立性、自主性、开放性。1983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了《加快海南岛开发建设问题讨论纪要》,在表明国家层面战略重视的同时,也形成了加快海南岛社会变迁的高层驱动。1984年海南行政区的建立,极大地促进了全岛区域开发和社会变迁。本阶段,由于身处海防前线的国防地位以及从属于广东省的行政建制,海南岛社会变迁具有明显的被动性和跟随性。同时,由于孤悬南海,社会变迁又表现出一定的封闭性和迟滞性。
  二是经济变迁。解放初期,海南工业基础薄弱,产业结构始终是以农业为主体的传统经济格局。改革开放前,海南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和相对封闭的政策,虽然社会经济有了很大发展,但由于地处海岛,交通闭塞,农业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海南岛经济始终处于欠发达状态。当时由于特殊的政治军事形势和历史条件,海南岛作为国防前哨,国家对海南投入的资金和人力很少,经济发展缓慢,并创立了一种亦城亦乡、亦农亦工、亦政亦企的特殊经济体制——海南农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计划经济逐渐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海南迎来了加快开发建设的历史机遇,逐步进入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新阶段。但由于人口、资源分布不均,全岛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形成了南北两极、东西两线的空间格局,经济变迁表现出明显的非均衡性。本阶段,由于改革开放基本国策的正式确立和海南国家一级行政区建置,赋予了此间海南岛社会变迁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开放性特征。
  三是人口变迁。解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海南岛人口总数继续稳定增长,人口结构有了新的变化,人口地区分布仍不平衡。人口稠密地区多为开发较早的海岛北部地区,东部沿海及南部、中部地区开发较晚,人口稀少。解放后,为了发展经济,巩固国防,政府发动了几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入,使人口呈现快速增长。随着社会经济各方面条件的改善,海南人口变化呈明显的高一低一高增长类型。②本阶段海南岛人口变迁与以往最大的不同是人口变迁具有和经济开发的同步性,人口增长的几次高潮基本是和几次经济开发热潮同步。此外,民族地区分布也不均衡,其中汉族主要分布在沿海平原,黎族主要居住在山区,苗族则居深山密林。
  本阶段由于从属广东的行政建制和孤悬南海的地理位置,海南岛社会变迁具有明显的被动跟随性、不平衡性、封闭性和迟滞性。同时,国家开始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发建设海南,推动了海南岛社会积极变迁,而且社会变迁与区域经济开发具有明显的同步性和关联性。
  建省后至今(1988年至今)。一是社会制度和结构变迁。1988年,海南正式建省办特区,成为全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和最大的海洋省份,大大提升了海南岛的战略地位和政治地位,拉开了海南作为一个省级行政区自主发展经济的序幕。特区省的特殊身份和地位,使海南在对外开放的各个环节享受了许多独有的优惠政策,如落地签证、26国免签证、航权开放、离境退税等,这些政策极大地促进了海南旅游业和经济的发展。此外,海南省为精简机构,还率先实施了省管县(市)的地方管理体制。2009年12月31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这标志着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拉开了国家层面全面推动海南岛积极社会变迁的序幕,海南岛也成为全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先行试验区。
  二是经济变迁。海南建省和办特区,给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加之实行特区的一系列优惠政策,海南经济进入高速增长时期,经济结构调整步伐明显加快。1993年以来,海南明确提出了三次产业发展的方向,初步形成了以新兴工业、热带高效农业、热带海岛旅游业为支柱的新的产业发展格局。1996年海南提出逐步建设“一省两地”,即中国沿海的新兴工业省、中国热带高效农业基地和中国南方休闲度假旅游胜地。本阶段海南经历了历史上最深刻的经济和社会变迁,岛屿经济增速明显加快,产业结构逐渐优化,旅游业日益成为全省的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但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整体经济地位和人们生活水平和国内发达地区还有很大差距。特别是省内东、中、西部还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发展差异,广大中西部县市经济水平还较落后。
  三是人口变迁。社会经济发展也从各个侧面影响到海南人口的变化,具体表现为:建省后海南人口呈有序稳定增长态势,自然增长速度不断减缓,总人口上升幅度渐趋合理。这与建省后全岛经济逐步繁荣,人们“多子多福”等传统思想观念得到更新,以及人口素质提高、文化教育条件改善等因素紧密相关;城市数量明显增加,非农业人口总数及其比重逐年稳定上升,人口分布不均衡;海岛北部、东部地区人口密集,而中西部地区经济落后,人口也较少;人口流动更加频繁,人口构成更加广泛;海南建省办特区和建设国际旅游岛,吸引了大量外来人才和民工涌入琼岛,极大地改变了海南人口结构,并带来不同地区的文化意识和价值观念。人口性别比偏高,老龄化趋势明显。历史上海南一直是以农业为主的地区,传统观念有重男轻女思想,加上历代开拓边疆、移民等均以男性为主,所以人口性别比偏高现象突出。此外,海南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2005年,65岁及以上年龄段人口为70.73万人,占8.56%。
  本阶段海南岛社会变迁既延续了第一阶段的不平衡性,同时又拥有了更大的自主性、开放性和灵活性特征。此外,海南岛特殊的岛屿环境和资源禀赋,决定了海南岛不同于内地的特色经济结构,必须重点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服务业,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集约发展新型工业,升级发展热带特色现代农业,加快发展海洋经济。
  纵观两个阶段海南岛总的社会变迁特征和规律,可以看出,建国以来,海南岛经济发展和人口数量总的趋势是在不断增长。由于战略地位的重要性,国家在政策上也逐渐向海南重点倾斜,海南岛社会变迁逐渐步入良性发展阶段,但由于岛屿环境的相对封闭性和闭塞性,加上经济基础薄弱,农业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海南岛总体仍属于我国欠发达地区。改革开放特别是海南建省办特区以来,海南岛经济开始飞速发展,产业结构渐趋合理,政治体制逐渐理顺,人口数量和素质也逐渐提高,海南岛社会变迁开始进入积极变迁阶段。
  建国以来,在不同阶段海南岛社会变迁的内容和特点各有不同。纵观两个阶段,可以看出,海南岛每次社会重大变迁,都是伴随着国家政策的重点倾斜。建省办特区,极大地促进了海南岛良性社会变迁;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掀起了新时期海南岛社会积极变迁与岛域全面开发共轭演进的新一轮热潮,这表明了国家层面对海南岛战略地位的重视,对推动海南岛积极社会变迁和经济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在当前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大背景下,海南岛必须大胆探索创新,创建独特的海岛政治经济管理体制和积极的社会变迁模式,为国际旅游岛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真正把海南岛建成一个富强文明的和谐岛、生态岛、文明岛和旅游岛。(作者分别为海南大学旅游学院讲师,副教授;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成果,项目编号分别为40961005和09YJC840008)
  
  注释
  ①朱竑:“建省以来海南人口变化特征分析”,《海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12期。